《寓意草》“衡法”探析

2018-01-19 02:19楼毅杰沈跃明纪云西
浙江中医杂志 2018年10期
关键词:脾土中土心身

楼毅杰 章 冉 沈跃明 纪云西

1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省中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6

喻昌(1585—1664),明末清初江西名医,著有《尚论篇》《医门法律》《寓意草》等书[1]。所著《寓意草》为中医医案典范,笔者分析此书73则医案,总结出喻昌“衡法”的学术思想,以供同道商讨。

1 坎离相济,阴阳相衡

喻氏强调阴阳观念,所著《寓意草》多为伤寒与内科疑难杂病,共计73则医案,分析医案提到“阴阳”者达49则,其调和阴阳相衡多借鉴《周易》“坎离”二气之旨,如在《论金道宾真阳上脱之症》案中提到“善调者,从坎中之真阳上升……使离中之真阴下降”;又如《附答岵翁公祖术》案中言“《易》言水中有火,原说真火,故坎中一点真阳,即真火也”;再如《金道宾后案》中提及“肾为水脏,而真阳居于其中,在《易》坎中之阳为真阳,即此义也”。可见喻氏探究病机,常以“坎离”二气为指导,缘于“坎离”为真阴真阳寄居之处。坎卦(☵)代表水,内中一阳禀于乾;离卦(☲)代表火,内中一阴禀于坤[2]。二气相交,即为乾坤相合,真阴真阳相济,则化生中土。“当其位则正,非其位则邪”,疾病的产生皆为正气失居其位,则化为邪气,故喻氏以“坎离”二气立论,去繁执简,广泛指导临床。如在《详胡太翁疝症治法并及运会之理剿寇之事》中云:“昌因悟明地气混天之理,凡见阴邪上冲,孤阳扰乱之症,陡进纯阳之药,急驱阴气……功效亦既彰彰。”此为离火虚妄不受离水制约,上逆扰乱清阳,致使离中真阳耗竭,故只须补足离中真阳,投以附、桂之属而愈。此类典案,不胜枚举,可见“坎离”以内化于喻氏之心。然对于“坎离”二气,喻氏强调守衡,并无孰主孰次之别,如在《论金道宾真阳上脱之症》案中所言:“即病能非一,阴阳时有亢战,旋必两协其平。”又如在《论士大夫喜服种子壮阳热药之误》案中言:“所以圣人但调其偏,以归和同……所以人太和元气,生机自握。”然其太和元气相衡之所为坎,强调阳收于坎与阴相合,诚所谓“阳根于阴,培阴所以培阳之基也”。“坎”以上下二阴爻包含一阳爻,上下二阴爻则为培阳之基,中间一阳爻为真阳,真阳受培于阴中,则源源不断升达阳气,推动生命活动,而“离”为两阳爻包含一阴爻,不能体现阴培阳之旨,故阴阳交会之所为“坎”[3]。以《答门人问州守钱希声先生治法》中言“龙雷之火”为例,“惟夫龙雷之火,潜伏阴中,方其未动,不知其为火也”,“究而论之,治龙雷之火,全以收藏为主”。龙雷之火,阴火也,为“坎”中那一点阳爻,腾于上而作乱,脱阴之制约,故治之以收藏之法,引火归元。可见喻氏深谙“坎离”法旨,以“坎”为宅,阴阳相衡于宅。

2 重视脾土,以中守衡

喻氏重视脾土,以土为先,明确指出“理脾则百病不至,不理脾则诸疾续起”。脾土为上下相交之道,升降相因,不可过降,不可盲升,升降相衡,为坎离相济创造通路,是为枢纽。升易耗散,降易收滞,理脾之法强调升降守衡,诚如其在《详述陆平叔伤寒危证治验并释门人之疑》案中言:“土膏一动,百昌莫不蕃茂;土气一收,万物莫不归根。仲景之言中土,但言收藏,而生长之义,要学者自会。”其在仲景中焦主收藏的基础上提出脾土应升发[4],“动”“收”相衡,则土动百昌茂,土收万物藏。喻氏认为脾胃还应与人周身相衡,提出“中州之地,四运之轴”“执中以运四傍”。疾病产生除坎离失踞其位、坎离侮中外,中土失衡亦为重要原因。中土失衡,则五脏气机皆不得傍,气虚邪凑。喻氏临证贯彻内外相衡思想,若邪气入内,中土疲弱,则补脾为用,若中土壅滞,拨动无常,则泻之。如在《面议倪庆云危症再生治验》案中先投理中汤加半夏一味以恢复脾胃,再以旋覆代赭汤下气去邪;又如“叶茂卿幼男病痢”一案中亦投理中汤厚土。不难看出,喻氏深受东垣内感、外伤影响,并借鉴《脾胃论》,强调脾胃升降有序[5]。如何令中土守衡,喻氏在《面议何茂倩令媛病单腹胀脾虚将绝之候》中明确指出了“培养”“招纳”“解散”之法。“培养”之法以甘温建中,认为“中气不足者,非甘温不可,阴阳俱虚者,必调以甘药”,常以四君、芪、姜、枣之属;“招纳”之法注重脾阳,“以健脾中之阳气为第一义”,临证多加升散之药,如《详述陆平叔伤寒危证治验并释门人之疑》案中加柴胡、桂枝,不使脾阳下溜;“解散”之法,即为开鬼门,洁净府。喻氏指出“三法具不言泻,而泻在其中矣”,可见守衡思想贯穿始终。除此三法外,还注重胃阴,在《辨王玉原伤寒后余热并永定善后要法》中认为“人生天真之气全在胃口”,“生津即是补虚”,临证中常合以甘平生津之属,如麦门冬、生地黄、梨汁、竹沥、蔗浆以合法。可见中焦脾土守衡是为理脾的要法,乃喻氏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

3 与邪相衡,托附相安

喻氏认为邪正可相属,攻邪不必攻尽,邪若不伤正,则可邪与正共存。如在《论浦君艺喘病症治之法》中言:“即肺叶之外,膜原之间,顽痰胶结多年,如树之有萝,如屋之有游,如石之有苔,附托相安,仓卒有难刬伐者。”喻氏治痰症颇多,自言“仆生平治此症最多”,而其治法正是采取邪正相衡。其言顽痰如树上寄生的萝草,屋子前的游水,石头上的青苔,已经成为自身一体,机体已在邪正之间得到相应的平衡,故对于长期的顽邪不可采用攻法,应以整体观待之,治之以平缓之剂,不可打破邪正之平衡。对于急症,喻氏亦言不可过于攻邪,需“留邪三分”,待人体正气自然驱邪。如在《辨黄咫旭乃室膈气危症宜用缓治法果验》中,咫旭乃室病膈气二十日余,诸医皆言必死,然喻氏言周璇邪正,病家邪气盛实,正气亏弱,此时若悍然攻邪,正气亦损。故其为求邪正相衡,以六君子汤加旋覆花一味扶正与邪实相对应,邪正托附,病安从来。又如在《面议何茂倩令媛病单腹胀脾虚将绝之候》中说:“张子和以汗吐下三法劫除百病……而不顾元气之羸劣耳!”一味攻邪,不顾元气,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攻邪之药,大多伤正,若无邪正相衡思想,则“病家元气衰也”。综上所述,喻氏对于久病,强调邪正保持相对的平衡,维持原状;对于急症,强调不可将邪攻尽,需留邪三分,以发挥人体自然疗能。

4 心身平衡,病安从来

喻氏强调形神同治,平衡心身,保持豁达的心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和其心、安其身。衡法之属,一为医者本身心身平衡,二为病家心身平衡。《寓意草》自序中言:“格一物,即致一知”“昌于此道无他长,但自少至老,耳目所及之病,无不静气微心,呼噏与会,实化我身为病身……既化我心为病心。”医者须潜心医学,格物致知,禀大医精诚之旨,救天下苍生之疾苦。衡者,恒也,纵使世态日纷,也需持之以恒。病家心身相衡,得之于饮食起居而调节。如《论体盛绝孕治法》所言:“先平其心,心和则气和。气和则易于流动充满也。其次在节食,仙府清肌,恒存辟谷。”心平气和,恬淡虚无,加之饮食调节,便可身心平衡。《华太夫人饵术方论》云:“食物诸无所忌,但能稍远肥甘。白饭香蔬苦茗,种种清胜尤妙。”《辨王玉原伤寒后余热并永定善后要法》亦写到“宁食淡茹蔬”,饮食无所禁忌,膳食均衡,以果蔬为主,少食肥甘厚味,则可身健无病。

5 结语

坎离相衡即上下相衡,相衡之位为坎;以中守衡即中央与四周相衡,以“培养”“招纳”“解散”“养胃阴”为法;与邪相衡即正气与邪气相衡,对于急病攻邪不可攻尽,需激发人体自然疗能,对于慢性病需正邪相合,托附相安;身心平衡即形神相衡,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衡法”的提出为临床提供了思路,中医治病总则即调和阴阳,恢复机体平衡为中医治疗的根本方法。然平衡观建立于整体观、阴阳观等一系列中医观念,要求广大中医人须向喻昌一样潜心医学,凝神静气,不慕名利,共建杏林之昌明。

6 参考文献

[1]魏毅.喻嘉言论治肺痈经验探析[J].浙江中医杂志,2018,53(5):327-328.

[2]唐农.论“生命以火立极”及其原理上的两个必然推衍[J].广西中医药杂志,2014,37(6):1-5.

[3]唐农.论人体阴阳的本体结构及由此对桂枝汤与四逆汤的基本解[J].广西中医药杂志,2014,37(4):1-3.

[4]张蕾,刘更生.喻昌《寓意草》对张仲景思想的运用[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7):899-900.

[5]唐学游.喻嘉言治疗重危急证的特色[J].江苏中医药,1992,24(4):29-31.

猜你喜欢
脾土中土心身
我受够了!
从心身角度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证体会
龙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从“君火不主令”论“益火补土法”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佛教传入后中土冥界观演变研究
肝硬化患者的蒙医心身护理及营养饮食对症治疗
游走“中土世界”——皇后镇以东
游走“中土世界”——瓦纳卡以西
总是悲伤可能是肺出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