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重函 周 瑛 钱 萍 陈平泉 严世贵 张洪美
1 浙江省嘉兴市中医医院 浙江 嘉兴 314001
2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9
3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北京 100102
蜂蜜作为一味古老的中药材,很早就被运用于临床,对中医外科和骨伤科而言,其促进伤口愈合的治疗作用已逐渐被发掘。本次研究旨在对比新型蜂蜜敷料和传统蜂蜜敷料促伤口愈合的效果,以及不同制剂浓度的蜂蜜对创面愈合的影响。
1.1 药物剂型:将蜂蜜(符合GB14963-2011)经制药工艺浓缩制作为常温下的无菌实验制剂,一种是内含0.14~2.00mm大小粒的蜂蜜结晶的混悬液A;另一种是不含结晶颗粒的黏稠液B,外观类似于市售蜂蜜。
1.2 敷料制作:传统蜂蜜敷料:制作方法类似于凡士林纱布。将蜂蜜与石蜡油按100∶5的比例配制后,加热溶解使其充分混合。将脱脂纱布按临床需要制成不同规格,将毛边撕掉后放于密闭的不锈钢或铝储物盒内,厚度不超过1.3cm。将蜂蜜与石蜡油的混合液倒入盛有备好纱布的储物盒内,完全浸没纱布。将储物盒放入干热灭菌器进行灭菌,160℃,2小时。灭菌结束后,待温度降到40℃开箱,传统蜂蜜敷料制备完成。新型蜂蜜敷料:本次研制的特殊结构敷料,由高吸水性树脂(由淀粉和聚丙烯酸盐组成)及多种材料制成,类似于大号创面敷贴外观,创面接触层直接涂抹蜂蜜2~3mm。
1.3 实验分组:按制剂情况分为使用新型结构敷料的A组(液A)、B组(液B),传统蜂蜜敷料制备的C组(使用液B,换药前纱布敷料于注射用水中浸泡3~5s,稀释蜂蜜浓度)、D组(使用液B),以及E组(空白对照组,凡士林纱布覆盖创面)。
1.4 实验方法:将150例雄性大鼠(由嘉兴学院医学院提供,清洁级,10周龄,体重181.39±12.63g,无个体体重差异)随机分入各组,每组30只。各组大鼠均单笼饲养,定时喂食,不限水。分别监测实验操作前1天空腹及餐后血糖。实验当天,空腹8小时后均以水合氯醛腹腔麻醉,背部广泛剃毛,常规消毒,用专业打孔器于大鼠背部脊柱左侧相同位置打孔(直径2cm),深及筋膜层,止血后以无菌纱布包扎,1天后创面有肉芽组织变化,基础疮疡模型制备成功。制备成功第2天起,所有大鼠均每天固定后换药,去除创面分泌物及坏死组织,常规碘伏消毒,生理盐水擦拭创面,无菌纱布拭干后分别使用相应分组的药物敷料盖创面,然后包扎固定。
1.5 指标测定:①测定换药第1天、第4天、第8天、第12天、第16天、第20天实验大鼠外周空腹及换药后餐后血糖。采血时去除鼠尾尖端少许,收集血样,由同一台血糖监测仪(ACCU-CHEK Performa,Roche)以试纸法测定血糖。②选取换药第1天、第4天、第8天A、B、D三组创面表层蜂蜜,放入数显蜂蜜波美度计(陆恒生物,CNF92),测量各组的波美度,即间接反映创面的蜂蜜浓度。③局部疮疡在放置比例尺后拍摄平面照片,将照片导入Auto CAD软件,计算不规则创面面积。
1.6 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输入SPSS13.0统计软件,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配对t检验。
所有创面经换药逐渐愈合,未有显著不良反应发生,截止第20天,予大鼠称重结果为178.94±11.57g,与初始体重无统计学意义(P>0.05)。
2.1 各组创面面积变化情况比较:各组创口面积均随时间进行性缩小,呈加速趋势。组间比较,换药第1天、第4天,创面面积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8天开始,A、B组创面愈合速度比其他组快,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较A、B组慢,但较C、E组快;C、E组愈合速度最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各组血糖测量结果比较:组内各观察点血糖值不随时间变化而出现差异性,组间比较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出无论外用蜂蜜浓度如何,均不会导致大鼠空腹或餐后血糖异常。见表2。
表1 各组创面面积变化情况比较(-x±s,cm2)
表2 各组空腹和餐后血糖情况比较(-x±s,mmol/L)
2.3 A、B、D组创面蜂蜜波美度比较:见表3。
表3 A、B、D组创面蜂蜜波美度比较(-x±s,°Bé)
蜂蜜的药用价值一直被典籍零散记录,并沿用至今。其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认为有滋阴润燥、补虚润肺、解毒的作用。《本草衍义》认为蜂蜜不仅可以解毒止痛,外用还可治疗口疮、疮疡、烧伤、烫伤等多种外伤疾病。目前研究认为[1],蜂蜜可以破坏创面组织上细菌形成的有抵抗作用的生物膜,杀灭有害细菌,减少创面感染,加速软组织愈合。
新型敷料结构分为6层,最外层Ⅵ是弹性纤维,可适当扩张、臌胀,增加吸水容积。内侧第Ⅴ层起防水作用,主要阻止内侧水液穿透。Ⅳ层是吸水层,由淀粉和丙烯酸盐聚合物构成,稳定性好,有锁水功能。Ⅲ层含有密集超细纤维,可通过毛细原理将水分或渗出液导入IV层。Ⅱ层最内侧是聚乙烯打孔膜,在打孔膜表面涂抹蜂蜜,可在创面表层形成由蜂蜜填充的腔隙。打孔膜上孔隙的倒漏斗样设计能减少渗出液倒流。Ⅱ至Ⅳ层间为波浪样交错结构,增加接触面积,同时层内含有肝素锂或乙二胺四乙酸,防止血浆蛋白凝固堵塞孔道。Ⅰ层是最内层,在敷料结构上起到中介作用,创面组织液的渗出稀释和吸水层的浓缩作用,使敷料内部形成一个单向的内引流,保证蜂蜜的浓度。从创面蜂蜜波美度的分析可见,经制药浓缩的原液涂抹在创面一天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稀释,但A、B两组由于新型敷料的作用,创面蜂蜜浓度和原液接近,且保持稳定,不随时间延长而出现差异性,传统敷料的D组蜂蜜浓度则不能保证,稀释程度较大,后期出现浓度升高的情况,考虑为创面向愈、渗出减少所致。可以推断,若作用于面积较大或组织液持久渗出的创面,新型蜂蜜敷料更有使用价值。
研究显示,在外伤创面的愈合过程中,A、B、D组的创面愈合速度较C、E组快,说明高浓度蜂蜜外敷确有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而蜂蜜稀释液则没有促进效果。A、B组愈合速度较D组快,说明新型蜂蜜敷料比传统型更有优势,而A、B组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使用的蜂蜜在创面浓度到达一定程度后其促愈合作用不再随药物浓度升高而进一步提高,即存在所谓的“天花板效应”。研究还表明,使用外用药物下各组大鼠血糖无差异性改变,提示对于基础血糖异常病例使用高浓度蜂蜜外治疮疡仍然是安全可行的。
综上所述,新型蜂蜜敷料直接外用于创面,既可以促进愈合、通畅引流、减少感染,也不会造成血糖异常波动,值得推广。
[1]Kucisec-Tepes N.The role of antiseptics and strategy of biofilm removal in chronic wound[J].Acta Med Croatica,2016,70(1):3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