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芳兴
(福建省永安市农业局 366000)
猪附红细胞体病又称红皮病或黄疸性贫血,是由附红细胞体引发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引起猪贫血、高热、黄疸、怀孕母猪流产等临床特征[1]。该病在国外报道较少,但在国内发病范围广、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还可以感染到人,因此,该病给人的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危害[2]。
附红细胞体通过其特有的表面黏附蛋白粘附于红细胞表面而致病,猪附红细胞体黏附红细胞后与红细胞膜作用,降低红细胞膜的通透性并增加脆性,使红细胞易于溶解和破裂,导致红细胞发生严重变形、内陷、甚至暴露出被遮蔽的抗原,从而被自身免疫系统视为外来异物而引发免疫反应,最终导致感染的红细胞被系统清除,从而引发贫血。此外,附红细胞体还能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变形的红细胞在经过脾脏时被自身免疫系统清除,从而发生广泛性的溶血性贫血。发热、高热、黄疸等正是贫血和溶血的继发临床表现[3]。
该病在我国发病较为广泛,主要呈地区流行或散发,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七八月份为高发月。可感染附红细胞体的动物除了猪外还有人、鼠、牛、羊、马、鸡等,其中猪发病后影响最严重[4]。不同年龄、不同品种的猪均可感染,其中幼龄猪、外来品种猪以及体弱猪发病较多。该病的感染率高达90%以上,致死率达80%左右[5]。该病的传播方式主要有3种。
这是此病目前公认最为主要的传播方式,吸血昆虫活动和繁殖主要集中在夏秋或雨水较多的季节,因此,该病夏秋高发,同时这些季节活动的媒介生物也起到一定的传播作用。
胎儿在母体中或在分娩过程中通过胎盘被感染。也有通过交配感染的病例,但只有被感染公猪将精液留在阴道内才会发生感染。
可通过摄食血液或含血的食物直接传播,即通过采食被附红体污染的血粉、饲料、胎衣粉等消化道进入体内传播。也可通过被污染的注射器,用来阉割、断尾、打耳号的外科手术器械等非生命媒介间接接触传播。
不同年龄、不同品种的猪被均会被感染受影响,但断奶仔猪和阉割后几周的仔猪最易感。哺乳仔猪主要表现为死亡率升高,贫血以及轻度的黄疸,同窝内仔猪断奶时体型有的大,有的小。该病按发病速度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主要表现除急性黄疸性贫血和发热外,还有断奶仔猪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皮肤发紫,部分仔猪出现耳部皮肤变干坏死、皮肤有渗出性黏液、丘疹性皮炎等症状[6];育肥猪厌食贫血或黄染、皮肤发紫,病猪逐渐消瘦;种公猪食欲废绝,精神萎顿;出栏延迟母猪食欲减退,乳房或外阴部水肿,母猪产奶量减少,母性缺乏或不正常。慢性型:主要表现除体型消瘦、苍白,进行性呼吸困难外,还有断奶仔猪皮肤有大量瘀斑;育肥猪生长缓慢;种公猪性欲减退,精子活力降低;母猪衰弱、黄疸、久配不孕、发情延迟、不发情返情受胎率低、流产、死胎产弱仔等症状。
由于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并且病猪皮色由红变白,变黄等症状很有规律性,所以可结合发热等其他症状初步怀疑该病,接下来可通过血液检查和病理剖检作出最终确诊。该病感染后一周左右,猪临床表现高热和溶血性贫血,血液内含有大量附红细胞体,可用血液检查很容易查出虫体,故此时为确诊最佳期。
保持猪舍干净整洁,做好饲喂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猪舍和饲养用具定期用2%苛性钠溶液消毒;控制好饲养密度,保持通风,保证舍内温度恒定,南方地区气候湿热,更应做好夏秋季节的降暑工作[7];发病猪一经发现立马隔离,定期对猪群做体表驱虫,杀灭蚊虫和猪虱;平时要防止饲料霉变,流行季节饲料添加对氨基苯砷酸钠50~100g/t混合到饲料里饲喂,用来预防该病发生。
该病对红细胞破坏严重,发病越久越难治愈,因此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该病大部分为隐性感染,如果治疗及时,在混合感染其他疾病之前有极高治愈率。该病感染后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其他疾病,故临床上该病常伴发多种疾病。所以要和其他如猪瘟、丹毒、弓形体病等传染病做好分别鉴定,并做到综合治疗,方能取得疗效。
该病治疗可选用长效土霉素或三氮眯 (贝尼尔)来肌肉注射,病发的高热症状可选用肌肉注射柴胆林来退40.5℃以上的热,低热在40~40.5℃可选用大青叶,同时要注意适当补铁。治疗期间确保病猪饮水清洁充足,饲料中混合投喂2 kg/t的尼可苏,连续投喂3个疗程。还可以辅助长效新强米先10mg/kg肌肉注射,以实现彻底治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