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阴引阳,从阳引阴”针刺之理探讨

2018-01-19 01:14王升武
中医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少阳素问阴阳

王升武

(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灵枢·根结》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又曰:“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阴阳是中国文化和中医学很重要的理念,“调阴与阳,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又是针灸治疗中很重要的原则。

1 何谓阴阳

要探讨针刺中如何调阴阳,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阴阳。阴阳的概念是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时接触的最早和最多的概念。《中医基础理论》[1]写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是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阴阳消长,互相转化、阴阳自和与平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一段经文说明阴阳并不是一个朴素的辩证法,也不是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几个简单的概念,它是天地之道,万物的纲纪,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老子《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作为产生天地万物的基础在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以贯之的。如果把道认定为天地的本体,那么神便是道的一个信用。[2]笔者在读《黄帝内针》[3]时似有所思,其曰:从数字来看,一是点,二是线,只有到三才能构成面,才具有稳定性。三虽然具有稳定性,但还不能构成立体的形,还不能组合成事物,而当三而二之以成六后,形体就得以产生了。所以讲万物是有形的存在,三而二之,就是三里面各分阴阳,也就是六合。《素问·六节藏象论》曰:“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而这三就是三阴、三阳之气,即六气(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而人与天气相参,与日月相应,在天言六气,在人则为六经,故而六经就成为了人与天地之间沟通的生命通道;因此手足十二经脉就可以说是六经,而这六经不过是阴阳的展现,阴阳也是由一化生,一体而两面。

2 历代注家的解释

对于“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这段,各家也有不同的解释,兹摘几段各家注解来论述。张隐庵曰:“夫阴阳气血外内左右交相贯通,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分之邪,从阳而引阴分之气,病在右,取之左,病在左,取之右,即缪刺之法也。”杨上善注曰:“肝脏足厥阴脉实,肝府胆足少阳脉虚,须泻厥阴以补少阳,即从阴引阳也。若少阳实,厥阴虚,须泻少阳以补厥阴,即从阳引阴,余例准此。”张介宾解释为:“善用针者,必察阴阳之义,不止一端,如表里也,气血也,经络也,脏腑也,上下、左右有分也,时日之旺衰有辨也。从阴引阳者,病在阳而治其阴也,从阳引阴者,病在阴而治其阳也,以左治右、以右治左者缪刺之法也。”[4]从以上可以看出,对“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左治右,以右治左”的注解,大多围绕交经缪刺来探讨,但笔者总感未尽人意。

3 缪刺原理

《素问·缪刺论》记载:“黄帝问曰: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帝曰: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刺何以别之?岐伯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5]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出,缪刺是邪气溢于大络为病。经文讲的很明白:缪刺理论只是用于邪入于络脉而为病采取的一种左痛取右,右通取左的针刺方法,这可以说缪刺论只是“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理论的一部分。因此,笔者认为多数注家以缪刺论的思想来解释“从引阴阳,从阳引阴”这一段是牵强的。

4 现代论述

一些文献资料大都围绕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由来展开,从针刺位置(上病下取、前后取穴、表里取穴等)、针刺时间(四时阴阳取穴、子午流注取穴)、针刺手法(烧火山、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手法等)阐述。马帅等认为“病之大纲,不外阴阳”,治病求本,必须调和一身阴阳。“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不仅局限于经脉的阴阳,还包括针刺的位置(如上下、左右、前后、表里)针刺的时间和补泻手法方面[6]。从李东垣《脾胃病·阴病治阳·阳病治阴篇》中观之,“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之阴阳不仅局限指相表里的经脉腧穴,还包括气血、经络、脏腑、上下、左右、经脉流注时间等方面。故该句的含义不仅包括前后选穴巨刺、缪刺;阴病选阳经穴, 阳病选阴经穴调和气血等选穴方法和原则,还包涵在选穴方面要注重病因病机[7]。周尔晋[8]的人体X形平衡治疗理论中“上部有病下部平,下部有病上部平,左病有病右部平,右部有病下部调” 也是从缪刺理论中借鉴而来。

以上虽然论述了怎么“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但在最根本的层面还是没有解释为何要“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笔者认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目的,就是为了和合阴阳。阴阳本来是矛盾的对立面,为什么能够成为天地之道,就是因为阴阳是一体两面性的,因为阴生于阳,阳生于阴,在根本的层次本是和合的,是一气的。因为有了二才有了异,才有了不同,所以调阴阳就是调异。“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目的就是通过调异来引出平,回归中和的状态。《道德经》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黄帝内针》[9]写到:一是什么呢?是阳,二是阴,那么三呢?一加二等于三,阳加阴等于什么?等于即阴即阳,等于非阴非阳,等于阴阳和合!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就是为了达到和的目的。而和是又中而来。《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展现出和来,才能阴平阳密,精神乃治。《中庸》[10]第六章又言:“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中于民……”只有执其两端,才可以用中。只有从两上去用,才可以从阴引出阳来,从阳引出阴来,这样就可以执两端而用其中,才会和,由和而平,故经有云:“平人者不病也。”就如同天平一样,如何保持平衡而不致使倾斜。一端重了,会导致一端的轻,如何使之平衡,就要在相对的一端用力,从阳中去引出阴来,而不是从阳中引出阳。这样才能够由中而和而平。故而明代医家张景岳有一段名言:“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中,必于阳中求阴。”用了中,阴阳才会和平,才会不病。

5 小 结

《素问·五常正大论》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可见有了中,阴阳这对看似矛盾的两面性才会和合,而成为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这就是中国文化和中医文化的中的理念。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和谐观、整体观就是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来中和。因此“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成为针刺善用针者的针刺法理,就是在强调针刺治病在于调和阴阳,以致和平,才能不病。这也许就上升到心法的层面,不是为了调和阴阳而调和,而是为了恢复它本来中和的状态。此抛砖引玉的一点浅见,值得继续思考。

[1]孙广仁,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31.

[2]唐农.中医作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医学的钩玄[J].广西中医药杂志,2014,37(5):1-7.

[3]杨真海,刘力红.黄帝内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31.

[4]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素问注评[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44.

[5]田代华.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21.

[6]马帅,王彬.浅谈“从阴引阳,从阳引阴”[J].中国针灸,2015,32(8):953-955.

[7]张凯.“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涵义及机理探讨[J].天津中医药,2006,23(10):12.

[8]周尔晋.人体X形平衡法[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3.

[9]杨真海,刘力红.黄帝内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53-54.

[10]王国轩.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07:46-57.

猜你喜欢
少阳素问阴阳
基于“少阳主骨”理论从少阳防治儿童矮身材刍议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童心童画
《三千年》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解读少阳病辨证论治体系※
法于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