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宏
(山西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介入科 山西 大同 037006)
肝血管瘤在临床中比较常见,肿瘤性质为良性,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仅在瘤体直径增长至5厘米以上时出现腹部包块、右上腹隐痛、恶心、食欲不振等症状[1]。肝血管瘤有多种类型,其中以肝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常见。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多为女性,发病年龄多为30~50岁;其致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发育异常、肝毛细血管组织感染、肝内出血、肝内区域性血液循环停滞、肝组织局部坏死等因素有关[2]。此病进展缓慢,病程可达数十年,虽然很少出现恶变,但是如果没有及时加以有效的治疗,则肿瘤体积可逐渐增大,导致邻近脏器被压迫,引发诸多的并发症。目前,临床中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方法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种,一般而言,临床医师会根据患者肿瘤的大小、位置等信息来确定治疗方案。本次研究以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放射介入治疗对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选取56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年限为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纳入标准:经血管造影机造影证实为肝海绵状血管瘤。排除标准:肝功能、心电图及凝血酶原时间异常的患者,慢阻肺患者,严重心脏病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观察组:男10例,女18例;年龄31~55岁,平均年龄(45.85±3.69)岁;血管瘤位置:肝左叶8例,肝右叶20例;血管瘤直径3~11cm,平均(7.55±3.41)cm。对照组:男9例,女19例;年龄30~56岁,平均年龄(46.27±3.55)岁;肝左叶10例,肝右叶18例;血管瘤直径3~12cm,平均(7.61±3.38)cm。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
对照组采用肝叶切除术治疗:(1)给予患者气管插管全麻之后患者取仰卧位,手术医生在患者的脐部上缘做一个长度约为1厘米的弧形切口,常规建立气腹。(2)将腹腔镜经操作孔置入,探查腹腔情况,使用超声刀将肝圆韧带和镰状韧带分离、切断,之后将肝脏游离出来,解剖第一门肝,将肝十二指肠韧带游离出来,使用止血带从左至右绕过肝十二指肠韧带,在止血带上套上橡皮管,在瘤体破裂时用橡皮管阻断第一肝门。(3)在肝脏顶部沿着中肝静脉走行部将肝实质切开,之后解剖第二肝门,将肝中静脉分离出来,对肝中静脉进行结扎,最后切断。(4)使用超声刀将肝实质切开,之后使用钛夹将肝断面的血管和胆管夹闭。用超声刀止血。(5)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
观察组采用放射介入治疗:(1)血管造影。采用GE innova 3100IQ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进行血管造影。首先,给予患者局部麻醉;之后,在股动脉做穿刺,穿刺成功之后按照顺时针方向把RH导管送到肝动脉侧,再一边下拔一边扭送导管,使导管成“7”字状且位于肝动脉,最后进行血管造影。(2)观察造影情况,如果病变区呈糊状充填,并且血管为抱球状,则采集图像,找到肿瘤供血动脉,把微导管插入5F导管中,直至抵达供血靶动脉的开口位置,再次进行造影。如果确认肿瘤供血动脉避开了其他血管,则将平阳霉素碘化油混合乳剂、明胶海绵颗粒放入动脉血管中,均匀栓塞。
术后一周检测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检测项目包括ALT、AST、TBIL、ALB。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对比。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肝功能指标比较情况(±s)
表1 肝功能指标比较情况(±s)
组别 n ALT(U/L) AST(U/L) TBIL(μmol/L) ALB(g/L)观察组 28 51.21±17.34 32.04±5.78 13.77±5.64 43.22±8.63对照组 28 98.64±20.25 53.33±8.90 18.85±5.74 32.10±7.74 t 9.4141 10.6157 3.3404 5.0759 P<0.05 <0.05 <0.05 <0.05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比较情况
肝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肿瘤,虽然目前尚没有证据证明其有恶变的可能,但是及时治疗可预防肿瘤压迫其他脏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3]。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血管瘤的类型之一,在临床中比较多见。对这种类型的肝脏肿瘤,临床医师的处理原则为:动态观察瘤体的生长情况,如果瘤体静止不发展,患者生命体征正常、稳定,则不需要做特殊的处理,只需定期到医院复查;而如果肿瘤体积较大,会因外力的作用而导致腹腔大出血,引发生命危险,则需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加以治疗[4]。
本次研究以56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放射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并与肝叶切除术进行对照。结果表明,采用放射介入治疗的患者其肝功能指标明显更优,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更短,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这就说明,放射介入治疗对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对肝功能的不良影响较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肝叶切除术是常规的外科手术方法,虽然它能清除病灶,改善症状,但是麻醉风险大,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速度较慢,因此它并不是最理想的治疗方法。近年来,放射介入治疗技术得到很大的发展,治疗技术日趋成熟,在这种情况下,放射介入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5]。在治疗肝血管瘤方面,放射介入治疗已经体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应用价值得到广大患者的肯定[6]。放射介入治疗是一种新型治疗方法,其治疗原理为:在患者的身体上做一个微小创口,在放射诊断学设备的指导下经微小创口将特定器械导入病变部位,进而将药物或其他治疗物品经特定器械导入病灶,实施治疗。与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方式相比,放射介入治疗具有诸多的优点,具体而言即:(1)患者不需要开腹和麻醉,只需建立微小创口,治疗的安全性比较高;(2)各项治疗操作对患者腹腔脏器的损伤较小,能够最大程度的保护正常组织;(3)通过介导技术将治疗药物导入病变位置,实现了局部治疗目标,可大大减少药物的副作用[7]。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采用放射介入治疗的患者其ALT、AST、TBIL、ALB四项肝功能指标明显由于采用肝叶切除术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三个观察指标也明显更优,这可能是因为放射介入治疗对患者身体尤其是肝脏的损伤比较小,治疗过程中不会损伤正常的肝组织;介入治疗将抗肿瘤药物平阳霉素注射到瘤体内,大大提高了局部药物浓度,病灶的发展得到有效的控制,抗肿瘤效果得到增强。此外,放射介入治疗也并非完美无缺,本次研究中有2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经分析乃是因术中栓塞血管后局部组织缺氧缺血所致。对此,临床医师应提高技术水平,防止术中栓塞不当。
综上,放射介入治疗在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1]王奇咏, 王勇, 徐萍,等. 肝血管瘤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85):170+172.
[2]李旭彤, 吴宝音, 李伟男,等. 介入栓塞治疗不同体积肝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及血流动力学特征[J]. 肝脏, 2016, 21(6):485-488.
[3]王朝阳. 介入栓塞联合聚桂醇注射治疗肝血管瘤效果分析[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7, 18(1):63-64.
[4]郑佳, 陈建新. 肝海绵状血管瘤个性化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 华西医学, 2015(3):460-463.
[5]张欣, 熊斌, 姚琦,等. 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经导管动脉硬化栓塞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J].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5,24(11):992-995.
[6]Siavash Behbahani,Jason C. Hoffmann,Renee Stonebridge,Sabrina Mahboob. Clinical case report:Sclerosing hemangioma of the liver, a rare but great mimicker[J]. Radiology Case Reports,2016.
[7]陈波.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介入治疗25例临床分析[J]. 湖北科技学报(医学版), 2014(1):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