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永胜 陈洪亮
(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 四川 宜宾 644000)
胸痛是急诊中常见的症状,早期明确病因可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随着CT技术提升,目前已有较多有关胸痛三联检查的文献报道,并对其诊断准确性进行评价,但大部分对比剂用量较多或所有患者采用同一对比剂注射方案[1]。本研究利用患者身高体重指数(BMI)、双筒高压注射器的双流功能来决定注射流率及对比剂用量的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探索在胸痛一站式检查中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比剂使用量的方法。
将2016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双源CT胸痛一站式检查的100例患者(心率大于65次/分,心率低于65次/分采用的Flash模式扫描未纳入本研究),其中男54例,女46例,平均(56.2士16.6)岁,身高平均(165.71士10.65)cm,体重平均(60.55士12.08)kg,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检查前所有患者均签署对比剂增强知情同意书。
采用SOMATOM Definition Flash CT进行胸痛一站式检查,所有病例均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模式扫描。扫描范围为升主动脉弓上2cm至膈面下2cm,扫描方向自头侧向足侧。两组病例均使用相同的对比剂(碘海醇(350mgI/mL),使用MEDRAD双筒双流高压注射器开始注射后8s跟踪监测,感兴趣区置于升主动脉处,阈值为100HU,触发后延迟3s开始扫描。其中实验组按个体化对比剂结合双流技术注射方案, 总注射量为纯对比剂和生理盐水混合液总和,其中纯对比剂和生理盐水比例为7:3,总注射量=扫描采集时间×流率+20ml,流速与体质量指数(BMI)相关,BMI<19,流速为4.5ml/s,19≤BMI≤25,流速为5.0ml/s,25<BMI≤30,流速为5.5ml/s【双流技术就是A(纯对比剂)、B管(生理盐水)同时按一定比例推注】;对照组50例,按常规对比剂注射方案,即先注射A管(纯对比剂)90ml,再注射B管(生理盐水)40ml,速度5ml/s。两组扫描参数完全相同:探测器128×0.6mm,机架旋转时间0.28s/r,螺距0.17~0.5,根据心率自动调节,管电压100kV,参考管电流320mAs,应用Caredose 4D调节技术。
冠状动脉自动选择最佳收缩期和最佳舒张期双时相重建,重建范围自气管隆突层面至心底部,采用B26f,Cadiac,层厚0.6mm,层间距0.4mm;主动脉及肺动脉重建采用B30f,Medium,层厚1.0mm,层间距1.0mm。使用AW4.6软件进行后处理分析,分别对胸主动脉、肺动脉、冠状动脉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图像(MIP)、容积重现(VR)以及曲面重组(CPR)。
1.4.1 主观评价采用双盲法由两位有经验的CT医师对患者图像进行评价。
1.4.1.1 冠状动脉、主动脉和肺动脉图像质量分级评分标准分为3级。1级,优(3分):血管显影清晰,连续性好,无伪影;2级,良(2分):血管显影较好,连续性可,但边缘模糊,有少许伪影,能满足诊断; 3级,差(1分):血管对比差,伪影干扰严重,明显错层,无法评价。
1.4.1.2 观察并记录上腔静脉和右心房室对比剂伪影及严重程度、右房室内对比剂混合液均匀度、室间隔等心脏结构显示是否清晰等。室间隔隔显示情况评分:1级,优(3分)室间隔两侧对比明显;2级,良(2分)室间隔两侧对比较清楚;3级,差(1分)室间隔两侧对比不明显。
1.4.2 客观评价 记录每个患者的一般情况、扫描时间、对比剂用量,测量主动脉根部、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左冠状动脉主干及右冠状动脉近段的CT值。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数值变量)和χ2检验(分类变量),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如表1所示,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患者的年龄、性别、BMI值、平均心率、扫描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对比剂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一般资料情况及对比剂用量比较
2.2.1 主观评分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和主动脉和肺动脉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分别为(2.6±0.2)vs(2.7±0.2),(2.5±0.3)vs(2.4±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上腔静脉和右心房室对比剂伪影轻且右房室内对比剂混合液均匀度、室间隔隔显示情况评分分别为(2.3±0.5)vs(1.5±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各部位主观评分比较
2.2.2 客观评价结果 分别测得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主动脉根部、肺动脉干、左肺动脉、右肺动脉、右冠状动脉近段平均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各部位的CT值比较
含碘对比剂通过肾脏代谢,有一定的肾毒性,严重者甚至会导致对比剂肾病,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尽量减少对比剂用量。以往有关胸痛三联的研究大多采用同一对比剂方案[3],对比剂用量多。注射时间是决定达峰时间和强化持续时间的基本因素,注射时间延长,强化持续时间增加,而体重与强化峰值负相关,故最好按体重定对比剂用量[4]。对于胸痛三联检查,主动脉及冠脉CT值在300HU以上、肺动脉CT值在200HU以上是较合适的强化程度[5]。本研究采用双流技术注射方案,既保证了冠脉及主动脉、肺动脉的强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上腔静脉及右心对比剂浓聚所致的伪影。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是,对于超大体重者(BMI>30Kg/m2),患者自身的血管情况及穿刺部位的选择和留置针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本研究均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未能涉及心率低于65次/min前瞻性大螺距心电门控扫描方式的低剂量优势[1]。
[1]李金燕大螺距三联个体化对比剂方案在胸痛患者检查中的价值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5,95(29):2363-2367.
[2]杨文才320排冠脉CT成像中根据体重调整的对比剂最低用量的可行性研究[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4,(01):16-21.
[3]Becker CR,Optimal contrast application for cardiac 4-detector row computed tomography[J].Invest Radi01,2003,38(11):690-694.
[4]曹希明,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256层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05):757-760.
[5]孙建男64排螺旋CT胸部三合一扫描在急性胸痛检查中的应用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8,5(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