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娟 毛春美 夏艳梅 张陈梅 陈美娟 杨春燕
【摘要】目的 观察改良胃管留置长度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01月~2018年8月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按照技术规范要求留置胃管,对照组胃管插入的长度为发际到剑突,45~55 cm;观察组胃管插入长度为发际到剑突再加上10 cm,55~65 cm。结果 观察组鼻饲并发症发生率6%,低于对照组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胃内残留量第1天(76.56±30.45)mL、第5天(75.37±29.28)mL、第10天(72.22±28.35)mL低于观察组的(154.54±50.13)mL、(143.22±47.36)mL、(107.26±25.3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临床实践证明,我们增加胃管插入长度10 cm,胃管可到达胃体与胃窦部,可以减少鼻饲并发症,准确反映胃残留量。
【关键词】改良胃管留置长度;脑卒中;吞咽障碍;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31..02
近年来脑血管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中脑出血以及大面积脑梗死最为严重,常因为吞咽障碍及意识障碍需要留置胃管,将药物及流质饮食经胃管注入胃内,达到治疗和营养支持目的[1],插入胃管进行鼻饲虽然属于医院常见的一类护理技术,倘若操作护理不当,会引起并发症的出现,影响患者康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2]。本文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应用改良胃管留置长度,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8年8月我院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00例,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经CT或MRI确诊为脑卒中;发病后24~48 h置入胃管;无严重代谢性疾病史,无经鼻留置胃管禁忌症。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对照组(n=50)。观察组男31例,女19例;脑出血18例,脑梗死32例;年龄50~94岁;神经损伤评分7~17分。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脑出血19例,脑梗死31例;年龄52~91岁;神经损伤评分8~16分。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参加研究的护士均经统一培训,考核合格。置管前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评估有无置管风险。评估患者口鼻腔内分泌物情况,必要时床旁准备吸引器,先吸净分泌物。按照技术规范要求留置胃管:对照组患者平卧位,取14号胃管一根,胃管插入的长度为发际到剑突,
45~55 cm;观察组胃管插入深度为发际到剑突再加上
10 cm,55~65 cm。所有患者除胃管留置长度的区别,其余护理措施相同。鼻饲流质为匀浆膳,由我院营养师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按照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膳食标准进行配制。
1.3 观察指标
①鼻饲并发症包括返流、呛咳、误吸等。②胃内残留量监测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SPSS 17.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应用t检验,计量资料实施x2检验。
2 结 果
观察组鼻饲并发症发生率6.00%低于对照组3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对照组胃内残留量第1天(76.56±30.45)mL、第5天(75.37±29.28)mL、第10天(72.22±28.35)mL低于观察组的(154.54±50.13)mL、(143.22±47.36)mL、(107.26±25.3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大多伴有意识障碍、吞咽障碍而不能经口自主进食,因此,为了保证患者的基本营养需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减少误吸导致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有吞咽障碍的患者,常需要留置胃管[3],患者在发病早期由于肠内营养的减少,会使病情出现恶化,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大概在24 h~48 h之间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如果患者的肠胃功能正常或者基本正常,那么营养支持的最佳方式为肠内营养,通过肠道的吸收,肠内营养制剂进入肝脏,而后合成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整个输注过程与人体生理功能相符,脑卒中患者大多肠胃功能基本正常,因此应该予以鼻饲实施肠内营养支持[4]。
传统胃插管长度按照“发际-剑突”体表测量法测量胃管插入长度,但大量研究结果显示该长度下并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此时胃管前端仅达到胃贲门或胃体部,不能确认插管成功,且经鼻饲后部分患者出现不良反应[5],改良插入胃管长度,胃插管长度到达55~65 cm时,胃管即可到达胃体、胃窦部,可有效地抽取到胃液。因此适当增加胃管插入长度,不仅提高判断插胃管的一次性成功率,并可有效降低患者鼻饲时食物反流[6]。观察组鼻饲并发症发生率6.00%(返流1例、呛咳2例)低于对照组38.00%(返流7例、呛咳8例、误吸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常规胃管置入后,胃管末端无法充分接触胃内容物,造成胃内残留量监测时回抽减少,不能准确反应胃内残留情况,改良插入胃管长度以后胃管末端在胃体部,保证胃管侧孔全部在胃内,回抽胃液量更能准确反映胃内残留的情况[7]。本文研究結果显示对照组胃内残留量第1天(76.56±30.45)mL、第5天(75.37±29.28)mL、第10天(72.22±28.35)mL低于观察组的(154.54±50.13)mL、(143.22±47.36)mL、(107.26±25.3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改良法留置胃管,更能准确监测胃内残留量,通过胃内残留量监测,及时发现胃潴留,减少误吸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改良插入胃管长度,胃管末端能够处于合适的的位置,能够提高判断插管成功率,准确监测胃内残留量,有效减少降低患者鼻饲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 敏.重症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鼻胃管长度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7,49(3):297-298.
[2] 杜 桦,钟 洁,等.延长鼻胃管置入深度对降低重症脑卒中患者误吸率的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5):135.
[3] 居媛嫒,张子蔷.改变鼻胃管置管长度和鼻饲体位对重症脑卒中患者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13):63-65.
[4] 左金梅,陈鸿梅,兰 鸿,等.3种胃管留置长度在脑卒中患者应用中的效果比较[J].护理研究,2016,30(5):1755-1757.
[5] 金小娟,姚梅琪.正确定位鼻胃管置入长度的研究进展[J].护理与康复,2015,14(11):102-1025.
[6] 朱美红,时美芳,万里红,等.吞咽-摄食管理预防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相关性肺炎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6,49(3):294-298.
[7] 陈鸿梅,邓丽媛,王艳红,等.脑卒中患者胃管留置长度的循证护理实践与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23):2132-2136.
本文编辑:赵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