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丽娟
【摘要】阿托伐他汀为一种临床常用的降脂类药物,其降脂效果显著,而且见效快,药效维持时间长,在我国临床中为用量最大的降脂类药物。笔者通过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关于阿托伐他汀药理特点、药代动力学特点等,并结合国内临床应用经验,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药理作用;血脂水平
【中图分类号】R9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31..01
随着我国人们生活以及医疗行业进步发展,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相应慢性疾病发生率逐渐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逐渐增加,是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三大危险因素,分别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阿托伐他汀被临床主要用于降低血脂胆固醇水平,为临床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有效药物,是当前临床常用的理想降脂药物。而且有研究表明,阿托伐汀治疗颈动脉粥样斑块疗效显著,可降低冠脉事件发生。本文通过详细分析阿托伐他汀的药理作用,阐述分析其药代动力学特征,并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价值。
1 阿托伐他汀药理效果
阿托伐他汀为当前临床最广泛的药物,用于降低胆固醇效果显著,尤其对胆固醇和HMG-CoA还原酶在肝脏的生物合成中,可发挥显著的抑制作用,减少脂蛋白和血浆胆固醇水平,增加肝细胞表层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加大机体对LDL摄入、分解机制代谢,同时还可降低纯合子与杂合子家族新性高胆固醇血症、混合型脂类代谢障碍患者血浆总胆固醇,降低三酰甘油、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2 阿托伐他汀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该药物口服用药后,吸收快,1~2 h内血浆浓度便可快速提高,肝脏选择灵活性较高,在肝脏内药物浓度明显高于非靶性组织,并经肝脏代谢,超过98%与血浆蛋白结合。体外实验表明,阿托伐他汀经肝外与肝脏代谢,并经胆汁清除,平均半衰期14 h,对HMG-CoA还原酶的半衰期20~30 h。
3 阿托伐他汀的临床价值
3.1 抗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应明确的是,抗动脉粥样硬化才能降低血脂水平。降血脂的主要作用为抗动脉粥样硬化。他汀类药物经刺激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改善内皮功能以及抗氧化效果,提高一氧化氮的生物活性,可有效阻断RAAS,用于改善内皮功能,逆转静脉滴注AT2而导致血压水平升高情况。高血压与高胆固醇血症相互协同会伤及冠脉内皮功能。RAAS阻滞剂经抑制AngⅡ结合到AT1受体,降低氧自由基产生。阿托伐他汀用药可发挥有效抑制AT1受体表达水平升高作用,通过促抗氧化、增加一氧化氮合成、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最终抑制氧自由基。
3.2 降低血压水平
研究证实,阿托伐他汀用于降压效果显著。张友生研究中提出,对照组应用氨氯地平,研究组则采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用药,对比结果表明,观察组血压水平低于对照组,在氨氯地平用药基础上结合阿托伐他汀用药,可提高降压效果。分析其降压机制,可能是阿托伐汀用药降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以及浓度,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生成,调节机体内血管紧张素受体表达。
3.3 治疗心绞痛与冠心病
临床多项研究表明,阿托伐他汀虽然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L)水平,降低LDL-C水平,但不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展,用于临床治疗并无确切效果。而且实践研究表明,11 mg阿托伐他汀用于降低LDL-C45%,但用于治疗心力衰竭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因此针对心力衰竭患者,临床应加深研究。
3.4 阿托伐他汀的药物间相互作用
应用HMG-CoA治疗患者期间,若与HIV蛋白酶抑制剂、环孢菌素等联合应用,可能会增加肌病发生风险。而且有较少几率,会发生横纹肌溶解,因此临床用药治疗时,应考虑联合用药疗效以及收益。当患者考虑接受增加阿托伐他汀血浆浓度药物时,建议从初期小剂量开始用药。联合伊曲康唑、克拉霉素、环孢菌素时,应适当降低阿托伐他汀用药剂量,并加强对患者病情监测。
4 药物不良反应
阿托伐他汀用药后不良反应主要为肌痛、转氨酶升高与胃肠道反应,与其他他汀类不良反应类似,但发生率低于其他他汀类药物。杨敏等研究中,A组阿托伐他汀用药剂量为40 mg/d,B组用药剂量为20 mg/d,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A组恶心呕吐2例,便秘4例,腹胀1例,B组3例便秘,1例恶心呕吐。停止用药后病情自行缓解,无严重肝肾功能变化。越来越多研究证实,患者对阿托伐他汀药物耐受性良好,控制用药剂量20 mg,可维持良好的用药剂量,用药剂量越高,则患者耐受性越差。
阿托伐他汀为一种较强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药效确切,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少,用药安全性以及耐受性良好,为进一步明确药理作用以及用药不良反应,仍需临床加深对阿托伐他汀的了解,为之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友生.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J].实用临床医学,2016,17(1):14-15.
[2] 吕金涛,狄咏赟.阿托伐他汀对患者血脂的影响与临床药理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29(9):1348-1350.
本文編辑:赵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