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莉
摘要:在校大学生在文学阅读上呈现了观念上认识较为到位,但实际阅读中时间、精力投入不大、阅读积极性不高、阅读内容偏向形象化等特点,需教师加以引导。
关键词:大学生;文学;阅读;调查
文学阅读在人的一生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其作用是隐性而巨大的。在校的大学生经历了多年的基础教育训练和中考、高考的紧张应试技能的训练,形成了考什么看什么、读什么、练什么的应试学习模式,在自主阅读及文学阅读方面留有较大空白,对其完善的文化素养的养成无疑是一大缺憾。进入大学后正可利用较多自由支配时间,进行文学阅读,以此来弥补在阅读尤其是文学经典阅读上的先天不足,但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情况并不如人意。
笔者在地方高校中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名篇赏析和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用六个学期的时间,通过问卷、讨论、写作练习、阅读(读书笔记)、座谈等方式对文科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三个年级共500名学生做了关于课余时间文学阅读情况的调查。在以下方面呈现出特点:
一、对文学阅读的意义在观念上正面肯定度高
(一)对于文学阅读意义的认识:在回答文学在今天社会生活中具有的意义时,认为文学对社会生活意义大的比例较高,在三个年级中,持肯定态度的15级81%,16级87%,17级86%;认为毫无关系的比例为0.
(二)对文学阅读的娱情作用给予肯定:在回答是否喜欢文学时,三个年级的学生表示喜欢的比例也较高,其中16年级高达61%,其余两个年级分别为35.5%和37.7%。回答较喜欢的分别为34.6%、32%和31%。此外,三个年级的学生中分别有50%、43%和60%的学生认为文学阅读对自己将来走向社会以及职业发展有助益。分别有83%、87%和85%的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应多阅读文学作品,提高自身的文学和文化素养。
二、文学阅读的实际行动力不强,且呈逐年级下降的趋势
(一)文学阅读数量不高:在回答平均一月读书数量时,三个年级回答1至2本的分别为63%、62%和48%。三本以上的15%、15%和2%。
(二)阅读时间较少,且逐年级减少:在课余阅读时间上,每天阅读时间在1至2小时的分别为43%、44%和41%;在一小时以下的均占40%。
三、阅读内容偏重于接近学生兴趣、或流行文化及形象性强有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对传统经典文学作品阅读量极小:在接受问卷的三个年级学生中,喜欢阅读的文体为“小说”的在15级学生中所占比例为59%,16级所占比例为34%,17级所占比例为54%。
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较为集中的学生选择阅读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三个年级中分别占42%、48%和58%。其中网络作品的阅读高达71%、82%和50%。认为80后、90后等与自己年龄接近的作者的作品更乐于、易于接受,比例达88%、94%和56%。
对于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著作如《红楼梦》、《安娜 卡列尼娜》等有56%、43%和70%的学生回答“有时读”,回答“经常读”的只占2%、1%和8%。其余的回答“基本不读”或“从来不读”。
在问卷、座谈中学生们谈到歌曲与自己生活的密切关系,分别有39%、40%和37%的学生表示喜欢通俗、好懂、好记的歌词。
在调查学生假期阅读作品情况时,列举阅读较多的为当时获奖的作家作品,流行阅读中提名较多的网络文学作品,流行的当代外国文学作家作品等,如余华、莫言、东野圭吾、流潋紫等作家,《活着》《白鹿原》《放风筝的人》《解忧杂货店》等等作品。
四、阅读途径与图书阅读选择的缘由上:图书馆是学生阅读的主要方式,但网络及电子阅读也已成为学生阅读的重要途径。学生对文本的选择受外界的影响较大。
(一)三个年级中分别有33%、35%和39%是学校图书馆借阅的。还有38%、37%和39%是通过网络及电子阅读的形式完成的。
(二)在回答如何选择阅读文本时,三个年级的学生受“名著或获奖”、“媒体推介”“改编的影视剧影响”的所占比例基本持平,约占23%左右;“经老师或朋友推荐”稍稍高于前三项,约占35%左右。
五、课余时间及假期用于阅读的学生比例不高:在回答业余时间安排上,用于课外阅读的三个年级分别占28%、27%和20%,用于娛乐的高达29%、30%和41%,用于兼职的分别占17%、18%和13%。寒暑假时间用于学习读书的只占17%、18%和7%;用于娱乐的达22%、26%和34%。
值得注意的是三个年级在课余阅读的内容上均有33%以上选择时尚杂志类的阅读。
综上调查,笔者认为随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阅读也逐年发生着变化:对于文学阅读对自身发展的意义虽有正面的认识,但对于传统经典文学阅读一直比较冷落,或是因内容与今天大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使他们对经典阅读有隔阂。而从调查中也显示出大学生追求美、越来越追求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但对阅读尚需有人做有益的引导。这些应是我们从事高校文学教学的教师完成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