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保平 吕春慧
〔摘 要〕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过了积极探索、体制确立和体制完善三个阶段。本文在回顾三个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成就。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通过完善产权界定制度、产权配置制度、产权交易制度三方面来实现产权的有效激励;通过深化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资本市场改革,实现要素自由流动;通过重点完善资源性产品、利率和汇率的价格决定机制,实现价格反应灵活;通过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和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公平统一且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通过调整各类企业的市场地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及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优胜劣汰,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完善的制度环境。
〔关键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权制度;要素市场;公平竞争;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 :F04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008- 4096(2018)06-0003-08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成功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探索与发展,已在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分配制度、宏观调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必须解除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桎梏,破除制度框架下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新型产权制度,化解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制约因素,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和企业优胜劣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回顾
从实践上来看,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成功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并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创造出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从理论上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这一理论创新突破了市场经济姓“资”与计划经济姓“社”的思想禁锢,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为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市场经济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胡鞍钢 [1] 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是创新与实践的结合,是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有机结合的过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积极探索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结合的道路,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1.0版本。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即进入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2.0版本。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0版本的任务。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
經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实现了从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向一主多元的所有制结构转变,并建立起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破除了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错误观念。在推动基本经济制度建立的过程中,中国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公有制这一所有制形式,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脱离了这一条主线,改革就会脱离方向;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元化是建立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条件。在探索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过程中,一方面,中国积极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和非国有资本投资国有资本。 非国有资本投资于国有资本发挥了混合所有制的优势,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员工持股,发挥了混合所有制助推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增强国有企业影响力、控制力的作用,激发了国有企业的活力。 另一方面,着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切实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激发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与活力。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积极发展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2] 。在计划经济时代,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是行政审批、计划指令,甚至有时以长官意识为转移,这曾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其弊端亦日益凸显。全国统一的计划经济指令抑制了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供给不足、供给无效现象严重,人民的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经济增长缺乏活力。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成功地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使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遵循价值规律,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使稀缺资源流向生产效率高的领域,流向要素报酬高的产业,流向附加值高的行业,从而提高了经济的整体效率;产品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激发了市场活力,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建立了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分配制度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实行的是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分配制度,个体生产创造的积极性大打折扣,经济发展缺乏动力。这种单一的分配制度不仅缺乏效率,对积极劳动的个体也是不公平的。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中国逐步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 。中国政府一直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分配制度,调动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在这种分配制度中,中国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原则,承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激发了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活力,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改革年代经济的快速增长。
(四)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中国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打破了一贯运用行政手段调节经济的政府行为,将直接干预为主转变为间接调控为主,运用经济杠杆来调节经济,建立了以市场、法律、经济和行政相结合的宏观调控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以总量平衡、结构调整、政策引导和宏观服务为主要任务,以国家发展战略为导向,结合不同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来调节市场经济,促进供求平衡,抑制通货膨胀、滞胀等问题,发挥了政府间接调控、引导经济健康运行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注重总体宏观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平衡,追求全局利益而非局部利益,并以全体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提升为目标。事实证明,中国运用这种宏观调控方式成功应对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导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五)形成了开放的市场格局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不仅建立起了统一高效的商品市场,金融、技术、信息和劳务等要素市场也逐步建立起来。20世纪末,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逐步形成了面向国际的开放性市场体系。同时,中国政府致力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资源,积极融入世界分工与合作,建立起全方位、宽领域和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扩大了外部市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在引进外国资金、技术的同时,也提高了本国资本的利用率,增强了本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引进外国资本的同时,也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了中国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开放性市场的形成,使中国经济积极融入全球化浪潮中,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前瞻
新时代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必须要以相应的经济体制为依托。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4] ,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完善的现代产权制度和有效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是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其有助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提高社会生产力。总结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经验,笔者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加快完善产权制度,实现产权有效激励
产权制度是对行为主体责、权、利的明确划分和强制规范,是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 [5] 。制度安排是约束经济活动主体的准则,制度的初始架构将会有效降低企业创新行为的外部性、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保障和支撑经济结构的变迁和经济发展演化路径的生成。产权制度是经济制度结构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本制度安排,其变迁会决定并影响其他一般制度的形成和变迁,其作用是界定利益格局和利益边界。根据马克思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唯物论观点,产权制度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相当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建立。 即产权制度的改革需要上层建筑与之匹配 [6] 。有效的产权制度能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现代产权制度的主体框架初步确立,但是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依然不够,对自然资源产权、知识产权、债券和股权等特殊资产的产权界定和保护仍存在短板,且这些问题均亟待解决。白暴力 [7] 认为,中国现有的产权制度具有两重性,即生产资料所有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他各项经济权利,劳动者几乎不能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管理,因而必须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强现代产权制度建设。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面临众多制度性障碍:一是政府对部分稀缺资源的垄断性配置和行政审批等特权导致资源配置不当,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因而迫切需要进行政府体制改革,明确资源的产权归属。二是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三农”问题改革的过程中存在产权不清、资产所有者虚置、责任主体缺位等问题,因而造成政企不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和“三农”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三是在分配制度方面,产权界定不清导致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收入分配不公,造成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增大。可见,当前的产权制度已不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因而急需破除体制障碍,进行制度建设与体制创新,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体系来完善现代产权制度。
加快完善产权制度是保障市場秩序的基础,其原因在于:一是“归属清晰”的产权制度明确了市场主体的权、责、利,对利益格局和利益边界进行明确界定,能有效约束市场主体的行为,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增强履行合约、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有效减少失信行为;流转顺畅的产权制度能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不确定性;将外部成本内部化,可以使产权交易的风险、成本、收益形成内在的统一性,提高交易效率。 加快完善产权制度,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动力源泉。可以提高人民财产的安全感,使投资者的资金得到保障,增强了企业家投资的信心,增加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 二是加快完善产权制度,是加速要素市场化的助推器。只有完善产权制度,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的有效运转、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才有实现的基础。三是加快完善产权制度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涉及不同的投资主体,而当前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产权的法律制度不完善。国有股东对国有资产流失的担忧、非国有股东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对自身产权遭受侵害的担忧,这些都要求加快完善现代产权制度,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产权制度安排,从而确保各类产权得到保护,使产权交易过程得到严格监督。
(二)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实现要素自由流动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在产品市场上的作用已经得到发挥,截至2016年,中国商品价格的市场化程度达到了97.01%,而资源、土地、劳动力、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市场化程度较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素供给短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主要依靠自然资源、资本与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实现了数量驱动型经济增长,任保平和李梦欣 [8] 认为,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不扩大的前提下,资本的边际产出递减趋势会愈加明显,生产要素供给紧缺现象亦会更加凸显。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劳动力市场出现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地产空置与租金上涨并存,说明经济体系中还存在制约生产要素进入的体制性障碍;创新成果引进的限制,使创新性技术要素也出现低供给与高需求严重失衡的现象。二是生产要素供给效率低下,要素价格扭曲。由于在生产要素领域行政性价格管制问题严重,因而要素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致使生产要素价格扭曲,要素价格不能反映真实的供求状况与资源的稀缺程度。生产要素成本偏低造成盲目投资、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进而导致市场配置资源效率低下。三是生产要素流动不畅,市场壁垒众多。生产要素交易平台不完善使生产要素地区内流动相对较易,但地区间流动却阻碍重重。同时,要素市场化滞后导致城乡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公,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市场主体属性二元、多元化等问题严重。四是要素市场行政性垄断严重。当前仍有很多基础性行业存在严重的政府行政性垄断,例如电力、天然气、医疗、教育等,行政性垄断抑制了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造成了资源浪费。基于此,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政策,旨在降低企业的生产投资成本,但预期盈利增加却加剧了企业的盲目投资,导致许多行业产能过剩和供给效率低下。因此,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打破行政性垄断,推动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是未来改革的一大难点。
进入新时代,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已经成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现代市场体系发展的需要。建立现代市场体系不仅需要发达的商品市场,还需要完善的生产要素市场,以便形成市场化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某个市场发展的滞后将会影响其他市场作用的有效发挥。二是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随着改革的深入,生产要素供给的数量驱动所带来的改革红利趋于消失。由于要素供给质量驱动是改革的方向,因而要通过生产要素集约化来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通过提高人力资本、先进技术等无形资产的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能。三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中国经济质量优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从表面上看是要提高产品的质量,但从源头上讲是要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因而加快推动要素市场化,有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功能、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和供给的质量。四是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量。要素价格负向扭曲对要素所有者形成错误激励,致使其做出不理性、错误的投资,最终导致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实际报酬与应得报酬背离,造成资源浪费与产能过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致力于化解产能过剩和提高要素生产率,因而应助力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并使其成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之一。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新时代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客观要求,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制度性保障。新时代的改革,需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而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抓住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症结问题 [9] 。从根本上讲,所有制是经济体制的基础,而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因而加快完善产权制度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强调了市场的重要性,同时,要素市场的发达程度也决定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新时代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从这两方面展开。
(一)完善产权制度
1.完善产权界定制度
产权涉及生产关系的各个层面,关乎多方主体的利益。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護严格、流转顺畅是现代产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清晰的产权界定是完善产权制度的基础,因而需要明确财产所有权主体及其与法人主体间的责、权、利,进一步对产权体系中的诸多权利归属做出明确界定和制度安排 [10] 。从新时代产权界定的要求来看,完善产权界定制度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完善农村土地产权界定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已经对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归属及其时限做出了明确规定,并强调应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二是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明确全部国土空间的资源产权归属,推动部分自然资源所有者与使用者分离,清晰界定自然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确保自然资源所有者利益不受侵害且能公平享有自然资源带来的收益。三是加强知识产权的界定。 尤其是知识产权的保护与产权激励, 要健全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通过对科研人员实行股权、期权和分红激励,提升其工作的努力程度,并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与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利用创新成果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四是各类互联网产品产权的界定。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网络虚拟产品竞相而出,出于网络信息的公开性、透明性,这类产品的产权极易受到侵害,所有者与开发者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因而对于这类产品的产权界定与保护亦尤为重要。
2.完善产权配置制度
产权配置是指各类主体的产权在特定范围内的配置、配比及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等。完善产权配置制度,有利于实现产权的有效激励,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新时代产权配置制度的完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国有资产在特定范围内的配置。当前国有资产的配置布局和结构仍有很多不合理之处,例如布局不合理、一股独大、政资不分等。要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应以服务国家战略为中心,将国有资本投向关乎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支持和鼓励前瞻性战略产业创新,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二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应进一步明晰国有产权所有者和代理人的关系,正确处理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代理人在决策和管理中的话语权,不可忽视非国有资本在国有企业中的重要作用,杜绝国有股或法人股“一股独大”的现象。理顺市场化产权关系,给予非国有资本足够的话语权,以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与创造力,并提高国有企业资本的盈利性。三是促进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应鼓励非国有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国有资本置换,推动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鼓励国有资产以多种方式入股非国有企业,形成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混合产权经济格局。 但是当前混合所有制改革存在以下障碍,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分类监管与分类治理体系不健全,改革的过程中容易造成国有资本流失,改革的潜在成本高,造成国有企业部分员工福利损失,治理结构不完善,法制体系不健全等。
3.完善产权交易制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而完善产权交易制度是推动要素市场化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完善产权交易制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构建全国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提高产权跨区域的流动性, 合理划分产权交易市场在全国的分布, 改善产权交易市场不合理的分布格局。二是创新市场机制,完善产权交易制度。当前制约产权交易的重要因素有市场发展动力不足,市场运行机制老化,产权交易市场的交易方式、业务范围、交易产品等与市场需求脱节,因而迫切需要通过创新市场机制,提供新的制度创新动力来推动产权交易市场的改革。三是完善国有资本产权交易市场。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非国有资本的退出机制不完善,极易造成非国有资本与国有资本的捆绑效应,使非国有资本失去重新投资与盈利的机会,因而需要不断提高市场运行的公平性与透明性,建立高效透明的多层次交易平台,提高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
(二)深化要素市场改革
要素市场改革涉及多方利益主体,要摆脱既得利益格局中的众多束缚,有效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
随着改革的深入,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其带来的劳动力重新配置的利好因素趋于消失,劳动力市场面临新一轮的改革,以解决劳动力成本上升、就业难与招工难的问题。新时代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打破劳动力供给短缺瓶颈。一方面,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呈现出劳动力供给短缺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在城市内打工的农民工长期没有固定居所,政府在短期内亦无法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导致没有归属感的农民工返乡现象日趋明显。因此,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要在提高劳动力供给、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着力。二是提高劳动力有效供给,促进劳动力供需匹配。劳动生产率提升能有效抵减要素成本上升的影响 [11] ,提高劳动力有效供给。新时代是科技创新驱动的时代,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的时代,而这些高科技产业的劳动力供给却跟不上产业升级的步伐,因而亟待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来满足市场需求。 新时代追求的是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本的培养也要在提高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促进劳动力市场供需匹配。 三是完善劳动力市场政策,主动清除制度障碍。现阶段劳动力市场仍未实现完全自由的进入与退出,导致劳动力流动受阻,因而需要进一步深化劳动力市场进入与退出机制,破除制度性障碍因素。同时,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劳动力薪资水平与待遇差别较大,反映了中国就业市场制度不健全、体制不公平的问题,因而需要健全公平公正的就业机制,防止这种不公平继续蔓延。
2.深化土地市场改革
“三权分置”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这一制度的创新使原承包农户对土地依法享有占有、使用与收益的权利得到了保障,在不损失农民土地利益的前提下,促进了农民土地承包权的流转,为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土地资源,保障了农民的土地利益,促进了农业发展。当前深化土地市场改革的重点在于:一是全面覆盖和协调农村征地、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工作,减少征地范围,避免在征收土地过程中出现少批多占现象,协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现土地市场与金融市场挂钩 ,充分发挥金融市场融资能力 。同时,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二是规范土地流转市场。针对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强制流转的现象,要加强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法律建设,构建自愿、平等、透明的土地资产市场。
3.深化资本市场改革
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有助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去杠杆政策作用的发挥,有助于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不断提高中国经济整体的竞争力。深化资本市场的重点在于:一是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要分对象区别对待,为不同量级和属性的经济单位提供有效资金供给。对于主板市场,要发挥其引领和带头示范作用;对于创业板、中小板、新三板市场,要发挥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降低上市和挂牌企业盈利门槛。提高直接融资比例顺应了金融结构调整的需要,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杠杆政策的实施,有助于降低向实体经济输送资金的成本,进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因而要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容量,提高交易品种丰富度,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二是提高资本市场培育新动能的能力,助推新经济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四新”经济需要资本市场强有力的支持,因而应利用高效的资本市场进行资金盘活与资本融资,拓宽融资渠道,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与竞争力,提高投资价值,实现新技术驱动创新体系和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通过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留住各类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创新型“独角兽”企业。三是着力打造双向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开放是发展的需要,资本市场要着力构建双向开放格局,稳步推进“深港通”项目实施,有效拓展融资渠道,改善资本市场结构,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H股“全流通”试点,助力国内资本市场与国际融资市场接轨,有效吸收国外资金。
(三)完善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当前,中国已有近98%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由市场决定,但仍存在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效率低下,价格机制的功能不足,生产要素价格扭曲,价格反应不灵活,无法依据资源的稀缺程度定价等问题,从而造成资源与生产要素的浪费。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1.深化资源性产品、垄断行业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由于自然资源产权不清,使用权与收益权界定不到位,因而部分国有企业通过无偿划拨或低价获得了矿产资源的使用权 ,低价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对自然资源造成极度浪费 。同时,资源价格不能完全反映社会成本,产权不清导致资源使用过程中造成的环境破坏没有市场主体承担,这种负面效应并没有纳入资源成本中。为了顺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中国要深化自然资源价格改革,健全反映资源供求状况和稀缺程度的价格机制,推行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把环境损害与环境治理的外部性成本纳入价格形成机制中。规范自然垄断,打破行政性垄断,通过多元化市场主体的形成促进竞争性价格体系的完善。
2.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市场经济改革的内在需要,是新时代金融改革的重点。利率是信用的价格,其引导资金的配置、投资、消费与储蓄。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措施包括:一是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货币市场中融资活动的存贷款利率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这是市场决定价格的表现,推行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经之路。利率市场化改革旨在建立有效的市场体系,使利率水平、风险结构等由资金供给者与需求者通过竞争机制决定,从根本上改变融资活动的风险定价机制。现阶段利率市场化的主要任务将转向创新发展,应进一步探索利率走廊机制,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强央行利用市场化的政策工具调控利率的能力与效率,引导资金流向高收益的领域。二是推进汇率制度改革。 利率制度改革与汇率制度改革密不可分,二者要协调推进。 新时代汇率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应是加快推进人民币与其他国家货币双边互换工作的完成,提倡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不断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四)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机制是实现市场配置资源制度化的保障,统一的市场有助于商品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助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鼓励创新创业行为,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1.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过去实施的正面清单制度对于企业发展设置了众多限制,例如限制企业进入、企业进入后监管过度、进入无效造成投资损失与浪费等。而负面清单制度有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打破各个领域体制机制障碍,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其有利于降低市场主体进入新业态的风险,提高企业的创新动力。 负面清单制度为市场与政府划清了界限,市场主体可以在法律没有禁止的领域充分发挥自主性,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同时,在实施负面清单制度的过程中,要加强政府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赋予政府依据市场的变化调整负面清单的权利,使负面清单更加明细化、透明化和精简化。
2.优化营商环境,完善新经济市场监管
近年来,中小企业数量与民间投资数量出现“双下降”趋势,因而针对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不公平市场环境,优化营商环境成为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一是要优化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应大力推进公平竞争审查制度,避免排除和限制竞争政策的出台,限制政府的不当干预。应打破行业壁垒和企业垄断,激发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二是优化创新环境。新时代经济增长已由要素驱动、资源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而创新行为需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作为基础。因此,应避免一些倾斜性保护政策、各种优惠政策或财政补贴打击企业的积极性,应打破妨碍创新行为的制度束缚,激发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创新活力。三是创新新经济的市场监管制度。科技创新行为带来新经济、新业态的涌现给政府的市场监管带来挑战,传统的监管手段和方式不再适用于新的产业体系与经济模式,因而应避免用旧制度管新经济。
3.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
近年来,“放管服”改革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放权不到位、服务不优化等问题,因而应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一是要促进政府在更广泛领域的分权,努力实现“最多跑一次”的目标,推进政府放权给市场、放權给社会、放权给下属机构,即为权力“瘦身”,将政府的工作重心更多地转移到优化对人民的服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上来。二是要创新政府服务模式,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府在优化服务人民的工作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开展更多的网上服务窗口,提供便捷咨询通道与绿色办理通道,提高政府服务效率。
(五)强化各类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实现优胜劣汰
新时代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强化各类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发展民营企业,激发市场活力,培育优质产能,充分发挥公平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
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缺乏合理的“优胜劣汰”机制,致使国家背负了沉重的负担,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首先要完善国有企业破产、兼并、拍卖机制,将国有企业引入市场竞争的大潮中,提高国有企业经营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形成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一是要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治理改革。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协调社会多种利益关系的产权组织形式,是不同产权主体多元投资、互相渗透、互相贯通而形成的新的产权配置结构和经济形式,是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有效财产组织形式,有助于化解国有企业单一性、封闭性与凝滞性的产权弊端。二是要用包容性的战略眼光看待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有机结合,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实现双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涉及生产关系的深层次变革,必然会引起既得利益格局的变化与既得收益的重新分配 [12] ,因而必须要完善现代产权制度,不仅要完善对私有产权的保护,还要重视对公有产权、集体产权的保护。
2.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民营企业体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与竞争力,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但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改变,民营企业生存面临巨大压力与挑战,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过程中,要推动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促进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民营企业发展面临成本上升、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的制约倒逼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因而需要引导民营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转换增长动能并向中高端产业转型,努力形成多层次的民营企业规模格局。同时,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分工,使其在国际价值链中占有一席之地。二是创新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式。应创新民营企业的融资方式,以众筹等新兴筹资平台为企业发展注入资金。应引导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创新产品与服务,提高其产品附加值,打造升级版民营企业。抓住消费升级的机遇,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三是鼓励民营企业创新经营模式。 通过切入大企业的产业链条中,依托大企业的发展。 应帮助众多小企业联合创新并逐渐向集群式发展转变,发挥各民营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产品等优势,形成产业链集群,提升民营企业整体竞争力。应引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引导民营企业致力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加大研发投入,依托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科技工具,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鞍钢.关于全面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建议[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3):9-13.
[2]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7-11-16.
[3] 程思进.邓小平理论教程[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134-135.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新长征,2017,(11):4-25.
[5] 程启智.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J].学习论坛,2004,(8):19-22.
[6] 屈炳祥.加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J].学习论坛,2011,(3):32-37.
[7] 白暴力.现阶段产权制度的两重性与现代产权制度建设[J].社会科学研究,2015,(6):30-34.
[8] 任保平,李梦欣.进入新常态后我国地方经济增长分化的理论解释[J].经济学家,2017,(10):31-41.
[9] 刘默.以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为重点推进经济改革——专访制度经济学家常修泽教授[J].中国新时代,2017,(11):20-22.
[10] 常修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混合所有制经济[J].理论导报,2014,(7):8-9.
[11] 任保平.新常态要素禀赋结构变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开发的动力转换[J].经济学家,2015,(5):13-19.
[12] 冯桂菊.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探析[J].理论观察,2013,(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