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珍变
〔摘 要〕分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介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措施,以期为视觉传达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帶来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 视觉传达设计;课程改革;教学研究
21世纪是互联网信息时代也是数字全球化时代,数字媒体化发展席卷全球,逐步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视觉传达设计在这一时代进程中也打破传统设计门类的界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正在逐渐超越其原来的范畴,成为一种能够融合多学科的载体。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固有的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浮现出各种弊端。为适应时代要求并满足社会对视觉设计专业综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亟待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优化,为该专业的发展做好铺垫。
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现状
随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外延的不断拓展,当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逐渐呈现出独特的内涵及表现形式。新时期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要能够促进新技术同传统艺术、设计的结合,设计理念内涵要具有时代性和丰富性特征;同时,要能够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发挥新技术手段的促进作用探索新媒体艺术设计及相关领域,赋予学科新内容、新内涵,视觉传达设计理念和方法要体现前瞻性。要逐步实现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全面更新升级,推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前进。在数字媒体技术广泛应用的当下,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模式开始式微,已经无法有效满足新形势下市场对具备综合能力的应用型设计人才的强烈需求。教学质量提速缓慢甚至裹足不前,与人才市场的高标准要求不匹配,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创新思维和新媒体应用实践能力方面表现不足。因此,对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进行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存在问题
1.教学环境发生变化,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质量的优劣对于高校的生存具有决定性作用,新时期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作用下,我国的教育、文化、社会生产等领域逐渐迎来变革式发展的新时期,教育环境发生极大的改变。在此种情况下,高校原有的教学思想、方式方法、模式等都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教育要求。具体来看,教学环境的变化对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造成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不断扩招,生源质量下降,学生之间在个人素质、综合能力、知识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对于高校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是极为不利的。第二,专业课程之间关联性较弱,不同课程、不同年级在知识点的衔接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使得学生的知识吸收掌握形成一定的难度。第三,应用性、实操性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显著特征,但在实际教学中主要以传统的教师灌输式为主,实践性的参与式教学环节设计不足,缺乏对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以及在操作过程中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的培育,严重制约着设计人才的培育和发展。
2.教材体系不完善,缺乏实践性内容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作为一门紧贴时代发展的专业课程,要求其课程教学内容的布设必须严格地在市场的导向下来进行,以此来保障其独有的时代特色。但是,受现实教学因素影响,当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材更新滞后,与当前新形势下的教学内容要求格格不入。且当前大多数高校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材的编撰上大多以专业设计教学类型的不同来进行区分,内容框架从原理介绍、概论、作品赏析、技巧介绍等都被较为详细的涵盖其中,但唯独在实践教学的规划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使得教材的编撰仅停留在理论知识教学层面,从而导致教学缺乏很好的学科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导致教师课堂教授的知识无法达到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培养的要求,无法满足未来工作的需求。
3.应用式教学效果缺乏稳定性保障 为有效应对当今社会环境对于人才质量的高要求、新标准,在新课改的引导下各高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纷纷将人才培养的目标放在综合型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培养上,由此也使得“课题式”“项目式”逐渐成为当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所惯用的两种主要的教学方法。而考虑到高校自身在实践教学资源方面的不足,大多数高校会选择校企合作、商业实体、专业竞赛、虚拟教学等形式来保障高校各项综合性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课题式”“项目式”等新型教学方式在高校中的实施举步维艰,尤其是在教学成效不突出的情况下难以在学生、教师当中引起足够的认同感。加之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内容设置本身与社会发展就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也导致校企合作项目教育教学内容偏差的存在,造成专业实践项目与课题之间供应不足、不稳定等问题,从而严重制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加强对新型教学模式的引进,助力提升教学效果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的主要学习工具便是计算机和各类测绘软件,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测绘软件工具的更新升级,影响着市场对设计人才需求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学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以及技术手段的更迭,对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进行调整,及时引进采用最新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提升专业能力。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优化教学结构,对教学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安排,加强学科间的关联性,尤其是与案例解析、项目式、课题式教学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师要严格把控理论知识与实操内容的时间分配,打造体验式学习过程;在教学方法的应用上,教师应充分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特点、学生综合素质水平、课程类型等来对学生开展因材施教型的教学,以此来保障教学方式方法的针对性、灵活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完善教学内容,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 为满足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堂实践性要求,教师应充分运用嵌入式教学,通过在专业实践、实训教学环节融入课程相关理论知识,来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充分结合。在保障课程教学完整性的同时,要促进课程教学质量及实效性的提升。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专业实践项目的教学内容应贯穿始终。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充分结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的特点,来组织专题课程讲座、设计竞赛、实践项目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个人专业能力不断提升。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以及对各种学习资源的利用情况,予以科学、合理的引导,使其能够从自身实际学习需求出发,通过对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化学习方式的运用,来实现对自身所需学习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以此,可促进学生对课上所学知识内容的消化和吸收,促进学生各方面专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3.增强教学研讨交流活动,提升教学创新水平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效果的保障。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作为应用性和实操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也提出了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最前沿、最先进的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自身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要紧密结合当今时代视觉传达设计行业发展趋势,对行业发展新要求、新特点等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不断更新自身专业知识,促使自己在教学技能、专业技能等方面全面提升。同时,学校还要不断完善在职教师的岗位培训、学习,组织不同专业、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师参加课题研讨活动,使教师在交流教学经验的同时,为教师的专业研讨、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一个优秀的平台,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结?语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应用性和实操性特点必然要求其走在课程升级改革的前沿,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做到灵活多变地运用各类教学手段,科学合理地规划并开展教学;要将实践教学贯彻到底,确保学生具备符合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标准,实现学生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陆原.独立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研究——以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为例[J].艺术教育,2018(15):187-188.
[2]江佩.移动互联网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8(07):27-28.
[3]董霞.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工业设计,2018(01):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