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时期的佛道儒融合

2018-01-18 00:42刘佧妮
艺海 2018年12期

刘佧妮

〔摘 要〕儒佛道皆闻道而求生,在特定时期下为政治需求和社会变革而发挥各自的功能作用。所以,儒佛道在一定历史阶段所体现出的差异与价值,这不仅在于它适应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需要,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和表现形态。

〔关键词〕 道法宗本 ;精神内核; 三教融合; 宗教本质; 政治智慧

本文的起因是筆者近期看到一件老件《刘海戏金蟾》木雕。中国的木雕艺术历史悠久,从已出土的木质文物来看,最早的应是战国楚墓出土的木俑,两汉时有鸠鸟、猿猴等动物木雕。由于材料的特殊性,再往上追溯就很难有木质的实物存在了,但这并不影响它在人类艺术发展过程中的独特的历史和艺术地位。今天我们看到传世的各个时期的木雕作品中,宗教题材的人物木雕作品几乎占了半壁江山。刘海是道教传说中的神仙,他在世俗中的形象是一个蓬头赤脚、手持穿有金钱的绳索,逗引一只三足金蟾开心戏耍,寓庄于谐。从刘海这一世俗化了的形象中演绎出的谐趣故事题材,成了宗教木雕造像的经典之作。千百年来,刘海戏金蟾的故事和其独特的造型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它与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对美好生活向往产生了天然的共鸣,至今仍是影响之深、流传至广,它的神道布施精神催化着人们的精神向往与追求。但有意思的是在这件雕件中刘海的左手持有一只净水瓶,瓶口向下,有洒甘露之态势,金蟾被巧妙设计匍匐在刘海的肩胛上,与之相互呼应,活灵活现,天真而妙。人物有着鲜明的蒙古人的特点,方脸浓眉,面部表情丰富,肌肉张驰有力,眉弓处的三角肌将眼角凹凸,腰上系带,头戴风帽,左衽、圆领、窄袖,袍上纽襻,长袍里衬有一件袄衫,这种服饰是草原民族特有的着装,人物个性鲜明,形象生动,时代感强,表现技法精湛,不同于工匠手艺人的那种同质化的表现方法,有着强烈的文人气息。它虽然与汉民族的刘海形象有着天壤之别,但所诠释出的道家乐观谐趣、知止自足、法乎自然的道法宗本的精神,是中华文化所共有的内涵特质。其与众不同的独特造型,正是宋元时期木雕人物特有的时代特征,通身透彻散发出的近千年岁月的痕迹。这尊木雕的《刘海戏金蟾》作品,除了它的岁月痕迹和它那个时期的工艺特征外,还有一点就是它所包含的社会思想在作品的人物身上得到真实的表现。宋徽宗(公元1101——1125年)尊信道教,大建宫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多次下诏搜访道书,设立经局,整理校勘道籍,政和年间编成的《政和万寿道藏》是我国第一部全部刊行的《道藏》。他下令编写的“道史”和“仙史”,也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道教史和道教神化人物传记。宋徽宗还亲自作《御注道德经》《御注冲虚至德真经》和《南华真经逍遥游指归》等书,使我国道籍研究有了完备的资料。《宋史》记载:“宋徽宗失国之由,非若晋惠之愚、孙皓之暴,亦非有曹、马之篡夺,特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谀。……自古人君玩物而丧志,纵欲而败度,鲜不亡者,徽宗甚焉,故特著以为戒。”元代脱脱在撰《宋史》的《徽宗纪》时,感叹道:“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正是这样一位昏君“由于笃信道教,即一度命令佛教和道教合流,改寺院为道观,并使佛号、僧尼名称都道教化。”由此可以看出,这件作品所处的时代正是在宋徽宗时期这一阶段。刘海戏蟾的故事,至迟在北宋时便已产生。北宋词人柳永《巫山一段云》中有这样的描绘:“贪看海蟾狂戏,不道九关齐闭。”可见,当时已有刘海蟾戏蟾的戏曲演出。这件雕作上刘海手上持有一净瓶的器物,这是在所见的刘海雕件中,唯一的一个出现有净瓶的。而净瓶是佛教观音菩萨手上的法物,它又怎么出现在道家的神仙手上,这寓意着什么?本文就此谈些见解。

我们知道,道教源自老子,佛教源自释迦摩尼。一个主要讲智慧,一个讲的是清净无为。早在南北朝时期,从印度传到中国的佛教为什么能在中国落地,首先要从佛教的“三个基本训条去认识,第一‘大悲为首‘慈悲喜舍,把悲天悯人作为道德的出发点;第二,是‘诸恶莫作‘诸善奉行,以此作为行为的准则;第三,是‘自利利他、‘自觉觉人,把个人利益同社会利益的统一,个人解脱同一切众生解脱的统一,当作处理人际关系的思想基础。”可见其所宣扬的教义自身的彻底世俗化和社会化,表现出它与不同民族和所处社会的融合能力。任何一种宗教文化的弘扬,最根本的一条首先是要得到当时的统治集团的认可,要符合统治集团代表的利益阶层的需求。否则,再好的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也不可能任其传播经法。《后汉书·西域传论》有一精辟的论述“佛道好大不经,奇谲无已,又精灵起灭,因报相寻,若晓而昧者,故通人多惑焉。”道出了佛道是被所谓的“通人”即王公之辈用来麻醉民众一剂精神药方。北魏时期孝文帝于公元四九三年由平城(晋北)迁都洛阳后,就大力推行佛教。据《洛阳伽兰记》记载,当时兴建的庙宇竟到了上千所。然而在这一历史时期,道教也没有消停。道教做为中国的本土化的宗教,自东汉出现一本被奉为道教的经典之作《太平经》以来,道教自此开始了它在中国本土的生根繁衍。在东汉(公元168年)汉灵帝即位期间,爆发了著名的太平道起义,也就是史称的黄巾起义,据《三国志·张鲁传》载:“光和中,东方有张角,角为太平道。太平道者,师持九杖,为符咒,教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云此人不信道。”可见,在社会变革的行动中,行动者总是要从“道”中去找到行动的精神支撑点,否则师出无名。尽管佛道二者一个是外来的和尚一个是本土的道士,但从其本身的教宗所体现出的精神内核,与儒家思想有着因果的关联。儒起源于古代民间的主持葬礼的葬师。《周礼·天官》云:“儒以道得民。”郑玄注:“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贾公彦疏:“诸侯师氏之下又置一保氏之官,不与天子保氏同名,故号曰儒。”在西周初年,儒已存在,他们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并以此教民。以此得知,早期的儒是一种职业或身份。《仪礼》《周礼》就是“儒”为周代贵族立身处事而制定的。道家文化是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佛家文化讲究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儒家文化以仁、义、礼、智、信为准则。儒佛道皆闻道而求生,在特定时期下为政治需要和社会变革而发挥各自的功能作用。所以,儒佛道在一定历史阶段所体现出的差异与价值,这不仅在于它适应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需要,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和表现形态。

中国自汉代以后的统治者在相当一段历史过程中,以其政治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是儒家文化作为其思想的统治工具。汉武帝从汉初崇尚黄老之术转向独尊儒术,这是因为道家侧重是个人修为,而儒家则有普世的作用。儒家偏于入世,道教偏于出世,佛法却包含世间法与出世法并以出世法为究竟。道学重自然观辩证法;儒术重社会哲学辩证法;佛学以人的心性为究竟,揭示宇宙人生的实相。“内圣外王”“天人合一”“順乎天而应乎人”与佛家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在根本上是统一的。而道教以自然宁静、清心寡欲、无为而为,以及修仙修道等以个人为利益为本。显然,从政治利益的需求与选择,儒家文化、佛法真谛,是占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了。历史上不少统治者常以“半部论语治天下”,道出儒家学说的义理与政治利益的关系。然而在历史进程中,原是以定于一尊,儒术独大的义理,也因社会的变革发生和统治者的个人偏好,出现儒佛道合一,多教融合的情况。明代学者顾宪成在《明故礼部仪制司主事钦降南阳府邓州判官文石张君墓志铭》中云:“东溟管公倡道东南,标三教合一之宗.君相与质难数百言,管公心屈”。陈寅恪先生谓:“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北周卫元嵩撰齐三教论七卷.见旧唐书肆柒经籍志下)至李唐之世,遂成固定之制度”。学者冻国栋先生也通过对《唐崔暟墓志》等史料的考释,认为:“儒、释、道兼习乃是隋唐时代士人及其家族的普遍趋向”;现位于山西省浑源县金龙峡的半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国内现存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宁夏盐池灵应山石窟寺、中卫高庙、贵州镇远青龙洞古建筑群、都是三教合一的寺庙建筑。南宋的第二个皇帝宋孝宗赵昚(1162——1189年在位),在位期间正是金国国势上升阶段,赵昚不甘偏安,力图恢复中原,改革内政,企望重振国势。他在权衡儒佛道三教之优劣后,确立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国的振兴之策。中国民众在宗教上是“见佛烧香,见鬼打卦”多元神识,不怕鬼神多,就怕不显灵的实用主义的心态,是中国宗教文化与政治关联和民众的精神向往的诠释。政治利益的功利化,势必会影响儒佛道的文化融合与廷争的消长。尤为明显的是在明代,三教共同崇拜的神祗日益流行,其中最盛的是关帝信仰。约成书于明中期的《三界伏魔关圣帝君忠孝忠义真经》称关羽君临三界,“掌儒释道教之权,管天地人才之柄”。余英时先生指出:“唐宋以来中国宗教伦理发展的整个趋势,这一长期发展最后汇归于明代的‘三教合一,可以说是事有必至的”。所有的思想和知识都是某个社会结构或历史进程的产物,儒佛道之所以得到2000多年的延续,是因其宗教文化的积极因素,体现出中华文化包容与融合的强大聚合作用,它在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炎黄子孙血脉相连,认祖归宗的向心力上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对于宗教的本质,弗洛伊德指出“各种不同的宗教都互相争夸各自的经典真理,但以精神分析的观点看来,宗教真理是完全不必考虑的,人们生活于现实可感觉的世界之中,因生命及心理的需要,在内心发展出一个幻想的世界,宗教企图以一种幻想的世界来支配感觉世界。”弗洛伊德是从精神分析的认知角度指出宗教是一种虚无幻想的精神导向,在影响和左右人们的思想与行动,其本质是反动的。作为人类千年思想家第一人的马克思1843年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明确指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他的这一观点,被列宁称之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奠基石。从社会学家到革命导师,对宗教的本质认知,都是从客观世界的能动性和革命性来批判宗教。如何限制宗教在社会结构中的渗透和影响力,利用和发挥其积极作用?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关于宗教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生存与作用,提出“我们不能用行政命令去消灭宗教,不能强制人们不信教。不能强制人们放弃唯心主义,也不能强制人们相信马克思主义。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这一著名论断,已成为我们党和政府在社会主义时期处理宗教矛盾和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在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在2015年全国宗教会议上强调,“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从我国国情和宗教具体实际出发,汲取正反两方面经验制定出来的。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最大限度把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群众团结起来。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要引导信教群众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服从服务于国家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努力把宗教教义同中华文化相融合;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接受国家依法管理;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温故知新,在宗教的本质意义的认知上,无论是社会学家还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导师和领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认知与观念。这表明,自宗教诞生以来,历来的统治集团与民众对于宗教精神的需求与体验都是有其历史的本源。任何宗教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生存与发展,都是受到所处社会政治利益与社会生态环境的制约。宗教在中国,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普世行为的形态而存在,表现出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精神力量。一个伟大民族的文明之所以能以五千多年的历史而辉煌于世,其文化包容与宽厚的民族特性,能多样性对所有中外古今的文化汲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在主体文化的引导改革下,融入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的文明进程中,共创先进的世界历史文化,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发挥作用。这是一个先进政党的政治智慧与伟大的生动体现。

参考文献:

[1]吕澂著.中国佛学源流略讲【M】.中华书局1979

[2]金正耀著中国的道教【M】.商务印书馆,1996

[3]文史知识编辑部编佛教与中国文化【M】.中华书局.1988

[4]陈来著.古代宗教与伦理【M】.三联书店,1996

[5]叶舒宪著.中国神话哲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