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荣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包括国企国资在内的改革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2015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对改革目标和原则、分类推进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国资监管体制等提出了明确的意见。9月2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以总体要求、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分层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各类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健全混合所有制企业治理机制、建立依法合規的操作规则、营造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良好环境、组织实施8个部分29条内容,对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做出全面系统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 这为我们深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了重要指南和基本遵循。
深刻理解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战略意义
多年来,一批国有企业通过改制在形式上已经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如自上海证券交易所与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办20多年来,通过改制上市的国有企业数以千计,这些上市的国有企业(也包括上市的民营企业)可以说都是混合所有制企业了。这对国有企业转变经营机制、提高运营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这些上市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一股独大”现象,其“一大众散”的股权结构不足以带来治理结构体系与经营管理机制上的重大改善和运营效率的根本提高,不足以构建企业持久发展的内生动力与竞争活力,治理结构、运营机制和监管体制都需要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加以完善。近3年来计有50户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先后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试点,正是为广大国有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内生动力、转换经营机制、提高运营效率而寻求新路。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新一轮混合所有制改革所以作为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因为它承载着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其一是破解垄断领域国企改革难题,带动国企改革加速。垄断领域的国企如何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一直是国企改革的一大难题。新一轮混改是“结合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领域改革,开展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示范。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选择有代表性的政府投融资项目,开展多种形式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试点,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经验。”其二是破解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在集团整体层面员工持股的难题。这次联通再混改的标杆意义在于:首家开启集团层面整体的混改央企,首家面向民营资本开放的通信行业央企;首家采用“引入战略投资+定增+股权转让+员工持股”混改方式的央企。其三是破解国有企业坚持“两个一以贯之”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难题 。通过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国有企业坚持党的领导,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把引资本与转机制结合起来,把产权多元化与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其四是破解有效监管国资的难题,实现从“管人、管事、管资产”向“管资本”的根本转变。以往政企不分的过度行政管制束缚了国企的手脚。此轮深化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从过去直接管理国有企业过渡到管理国有资本,不再具体管理国有企业,不再束缚国有企业的手脚,解除对国有企业创新发展的行政束缚,让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主开展创新创造活动。
混合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把握的根本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经济也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实现形式,包括国有资本、集体资本与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则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又一重要实现形式。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积极促进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推动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的延续与发展。大力推动国有企业的混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国有企业与非公企业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提高国有资产的收益率;有利于国企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扩大国有经济控制力和影响力;有利于消除国有资本在资源和市场上的垄断,消除不合理的行业壁垒,使非公资本获取平等的发展机会,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同时,还使社会总资本因打破所有制鸿沟与所有制歧视,在更大范围、更大程度上得到最优化配置、最充分利用、最快速流动与最大化增值。
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利于夯实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微观基础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有利于夯实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微观基础。公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微观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和延续,是一条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又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新路。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是“国进民退”,也不是“民进国退”,而是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国民共进”。 混合不是国企拿出资产质量差、竞争能力弱、遗留问题多的来“混”,不是兼并非公资本、吞并非公资产、侵占非公利益,混合所有制改革绝不仅仅是为了使国企扭亏脱困、使国企去杠杆,混改一定要立足于共赢,其根本目的是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激发各类经济主体的活力,增强企业竞争力和社会财富的创造力;推进国有资本与其他非公资本的深度融合,实现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实现不同所有制资本共同增值、不同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推动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
混合所有制改革要“混”出新格局“改”出新机制
增强活力是搞好国有企业的本质要求,也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根本要求。改革开放40年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推动的,而国企为什么一直都在改、不断地改?原因很多。其中缺乏内生动力、缺乏企业家精神无疑是根本原因。实践证明,员工缺乏主人翁精神、经营管理者缺乏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往往是缺乏生产经营激情与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特别指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激发市场活力,就是要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该营造的环境营造好,该制定的规则制定好,让企业家有用武之地。”这对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构建企业持久内生动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让改制企业的内生动力迸发于优化的结构体系
有些人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混”易“改”难,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能不能持续激发企业内生动力,首要是要“混”好——做正确的事,即解决好“混不混”“与谁混”“混什么”“怎么混”的问题。“混不混”,要看是否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就混,不利于企业发展的不混。混改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宜混则混、宜独则独、宜控则控。“与谁混”,要看战略投资者的意愿和实力。要选择那些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资金、管理、市场、人才等关键资源的投资者;选择那些具有协同效应、领先优势、品牌与资本运营优势,能加快企业发展、提高市场价值的投资者;选择那些投资合作意愿強烈,拥有共同愿景、共同承诺、文化契合度高的战略合作伙伴,尽可能缩短合作的异议期、摩擦期,真正做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混什么”,要围绕企业主业、立足自身产业优势和特点。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形成附加值高、辐射力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新优势。“怎么混”,不宜搞股权比例设置一刀切。国企混改在引入了非国有的积极股东之后,股权结构要由原来的“一大众散”,变为“一大多中”,至少是“一大一中”或“几大几中”。如果“混进来的”其他股东全是没有话语权的散户、小户,影响不了决策,也很难与大股东制衡,便无法发挥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等作用。要根据各方面资本对企业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来进行改革,统筹协商资本股权配比和产权实现方式。系统论认为,事物的结构决定事物的性质与功能。解决好“与谁混”“混什么”“怎么混”问题,改制企业的内生动力就会从优化的产权、产业、产品、人才结构体系中不断迸发出来。
让改制企业的持久内生动力激发于机制的根本转变
反思过去国有企业搞股份制的改革,之所以不太成功,是因为只解决了从市场募集资金的问题,许多企业上市就是为了圈钱,并没有把市场机制真正引入企业,还给企业戴着“国有控股 ”的帽子,按国有企业管理的老办法“参照执行”,企业没有焕发出应有的市场活力。此轮深化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从管企业变为管资本为主、遵守公司法、遵循市场化的治理规则、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理应成为国资监管的新常态。 必须深刻认识到,混改要成功,关键在于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机制要成功建立;要通过混改真正促进国企完善公司治理、转换经营机制、增强活力动力。无论采用何种模式进行混改,一定要聚焦体制机制变革,在机制上实现突破,建立健全与混合所有制相配套的决策机制、参与机制、经营机制、退出机制和分配机制,聚焦活力动力增强、聚焦竞争能力提升、聚焦质量效益改进,不能为混而混,更不能造成新的国有资产流失。
混合所有制改革要激活员工激情与优秀企业家精神
推进混改的动能可以从内外两个层面获取:从内部看,国企混改是国企高管、业务骨干和员工的普遍期望;从外部看,混改被委以国企改革“突破口”的重任,是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和要求,也是社会各界的普遍期待。改革企业的内生动力源于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或精气神。
让改制企业员工持股以焕发主人意识与创业激情
改革实践表明,股权比例是企业家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有的国企改制专家认为 ,核心管理层有效持股对企业改制后的健康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所谓有效持股,就是如果把企业搞砸了,自己就会跟着“倾家荡产”,管理层的利益和改制后的企业利益一定要绑在一起。持股有效的一个标准是位居前几位的大股东,能支撑一个以上的董事席位——支撑国有企业家身份的独立性、市场化。长期以来,国企高管普遍很少持股,和股东利益相对割裂,导致行为短期化,道德风险很大,非常缺乏企业家精神。深化国企改革、让国有企业经营者适度持股任职企业而成为主人,真正形成命运共同体。在混改中,企业高管参与持股意义特别重大。通过较大力度的持股,高管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深度捆绑,形成利益共同体乃至命运共同体;行为长期化,压力、动力进而能力充足,成就感大,包括变成真正的企业家;道德风险、贪腐可能性变小;企业内在可持续发展动力、能力变强;促进公司治理市场化,国有资本做干净的股东,高管薪酬、职位变动、任职年龄等由市场决定,高管和国资形成共担、共创、共享的合伙关系,乃至企业家“把企业当成命”。如中茶公司改制试点中,员工持股范围不仅包括总部领导班子、总经理助理、部门骨干,也包括各业务单位经营班子及核心骨干 。广泛的员工持股有利于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激发团队战斗力和经营活力。同时在员工持股方案中,对员工持股计划设置了动态激励机制,将持股奖励与已持股人和非持股人的业绩表现实施动态关联,切实激发全体员工的工作激情。员工持股后,出现了与过去不一样的责任心和竞争力,全员关心发展,多年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让改制企业激活国有企业家精神
国企混改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最关键的是解放人和发展人。国企混改是改体制机制,而体制机制要改成功,前提在于思想观念的转变;因此混改既是改制更是改人的思想和精神面貌。其中,最重要的是解放国有企业家、激活企业家精神。
一方面,通过员工持股尤其是关键科研人员、经营管理人员、业务骨干人员特别是董事长、总经理等高管持股,以激活团队身份的市场化、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创新精神,并保持稳定性,使企业家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更好地发挥企业家的作用。要通过混改在文化和制度层面为国有企业家群体的产生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要看到,国企经营者作为一个极其特殊的商业精英群体,他们的商业才能长期没有得到客观的评价,很多人认为,国企经营者的成功得益于政府庇护。国企经理人的收入与他的商业成功几乎没有对价关系,没有一分钱的股份,也不享受分红激励,更谈不上“金色降落伞”,甚至有些人的职务能否保住,都需要某些灰色的权贵保护。近年来,不少国企经营者甚至对自身的职业价值产生了怀疑。有位财经专家引用一位央企领导人曾对他自嘲是“三无人士”——无存在感,无论企业管理得多优秀,都得不到民众和社会的认可与尊重;无兑现感,无论经营业绩有多出色,都与自己的收入不匹配,与同资本等级的民营企业家相比更是判若云泥;无安全感,随便任何人都可以“实名举报”,坐车、吃饭、旅行、收受礼物、与异性合影,凡此等等都可能被“一票击杀”。一个时期以来,国企当家人的此种“三无情绪”非常普遍,且有弥漫之势。这是极不公正的。这种现象应通过混改中国企经营者的适度持股去克服。
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要全方位地培育和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国企经营者作为党在经济领域里执政的骨干,党性意识、责任担当与奉献精神是必备素质。即或尚未获得持股,在待遇上与民企经营者或已有持股的国企经营者一时远远无法相比,但事业本身的成就感、改革探索的使命感、为国企改革找到一条成功之路的责任感,还有因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在市场上赢取每一点份额上升的“赢的快感”,也足以让人激发、拼搏和精进。用世界管理大师德鲁克的话说,任何有勇气面对决策的人,都能够通过学习成为一名企业家,并表现出企业家精神。他们在其创立的公司里也努力激发员工身上的企业家精神,鼓励他们创新、创造、挑战,而不是满足于当临时工。培养和激发员工的企业家精神,最见效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则,几乎所有优秀公司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企业家本身的缩影和延伸。国有企业家以身作则,充分发扬企业家精神,能够点燃每个员工身上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优良的企业文化;能够解放思想、凝聚共识、破解难题,并自觉防范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法律风险和其它风险;能够做到合资合利、合心合规,实现改制企业利益的有机融合、文化的有机融合和管理的有机融合,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根本目标与任务。
新一轮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及其混合所有制改革,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在深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我们要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锐意改革,激励创新,积极探索适合中國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新道路、新模式,不断寻求企业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创新驱动力。“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混改”也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