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

2018-01-18 08:51吴家杰
活力 2018年20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高中

吴家杰

[摘要]经典诗文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精神,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可以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文章阐述指导经典古诗文诵读的方法:精选、诵读、品评、运用,既提高阅读效率又减轻课业负担。

[关键词]高中;经典诗文;诵读与鉴赏;中华传统文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两个学习任务群:“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和“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旨在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责任感。”那么怎样指导经典古诗文诵读?如何提高阅读效率又减轻课业负担?

一、精选——取其佳句,弃其全文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卷帙浩繁,而且学生精力有限,课业负担重,要快速高效精准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就要精挑细选,含英咀华,如成语句、名言句、修辞句、典故句等包含特殊特色内容的句子或片段。

(一)选择成语句

据统计,出自经典的成语有:《论语》178个,《道德经》53个,《孟子》145个,《庄子》202个,可以说每一部经典就是一本成语词典,通过学习成语进而掌握经典原句,进而理解文化经典的精神思想,化繁为简,以少胜多,事半功倍。“箪食瓢饮”出自《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无可奈何”来自晏殊的《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如庄子《庖丁解牛》一文就有九个成语: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切中肯綮、批郤导寂、新硎初试、官止神行、庖丁解牛、善刀而藏。理解了成语的含义,文章主旨就清楚了。

(二)选择名言句

经典书籍中富有哲理与特殊意义话语,能引起共鸣的、发人深省的句子。我们就要挑选精华的内容,面面俱到,主次不分,反而一无所获。我整理编撰《(论语)名言》《诗词名言》等校本教材,阅读交流。如《离骚》很难,阅读时抓住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三)选择修辞句

在经典里,常有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句子,或对称或整齐,读之朗朗上口,意味深长,耐人寻味。选择修辞句进行品味,感受语言艺术魅力。如《论语》中的比喻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国语》中的比喻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如《论语》中的对偶句:“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老子》中的对偶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孟子》的排比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李凭箜篌引》通感句:“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二、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古诗文字少而意思深,单音而韵味长,需要通过放声诵读,才会记得牢靠,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南宋朱熹认为,“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一)正音句读

教师要认真指导读准古诗文的生僻字、通假字、多音字、难读字、古今异读字等,如“智者乐山”的“乐”,古音读“yao”,但是现代汉语词典已经取消了这种读音,所以我们可以按今音来读,读“le”。句读,就是断句。诵读要正确把握停顿节奏,才能正确理解文本含义,顺畅快速背下书本。由于古诗文词汇不同、句式特殊,也没有标点,教师就要指导朗读停顿节奏,防止读错读破。如《论语》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二)点译句译

古诗文毕竟是运用古代汉语言,古今有别,教师重点要对关键的字词和句子进行点拨指导,像词汇上的生僻字、多义字、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活用字等;句式上的固定句式、特殊句式等;修辞上的典故、互文见义、借代、通感等。如王维的“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正序应为“春山映柳色,夕鸟藏梨花”。如《木兰辞》“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诗里的“将军”和“壮士”,“百战”和“十年”互文见义,意思将军和壮士们经历了很长时间很多次大大小小的战斗,有的牺牲了,而幸存者胜利归来。

三、品评——疑义相析,雅俗共赏

古人认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中华经典诗文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不能死记硬背,不能囫囵吞枣,不能一知半解不求甚解,要理解其中的含义,品评经典就是灵魂之壮游,智慧之攀登。

(一)专题品评

我们开设文化经典专题选修课,订阅语文出版社的《(论语)选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选读》等教材,备课组把《论语》编写成专题教学,分“交友之道”“中庸之道”“学习之道”“宽恕之道”“快乐之道”等五十几个专题,并制作成课件,选择经典片段进行阅读品评。诗词按题材内容分为边塞诗、山水诗、爱国诗、怀古诗,也可以细化为荷花、梅花、菊花,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主题。

(二)比较品评

比较品评是将内容相近或相反的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例如,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问题。(甲)子日:“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乙)墨子言日,“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比较思考问题:孔子和墨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简析孔子与墨子上述主张的差异。又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分析周瑜的形象时,就联想到杜牧《赤壁》的周瑜,比较分析周瑜成功因素。

(三)拓展品评

借助电视、网络、手机等收看百家讲坛、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等节目,激发兴趣,开阔眼界。如北京师范大学于丹的《<论语>心得》、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讲《易经》、南京大学莫砺锋的《诗歌唐朝》等。为了更加高效学习经典,可以剪辑视频片段,制作成PPT课件或者微课,整合阅读专题,设计思考问题,摘录关键词句和观点。

四、运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常言道,“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学习经典目的就是运用于生活,服务于人生,弘扬传统精神,提升公民素质,创造和谐社会,达到文化理政治国。

(一)引用

集会演讲、会议报告、写文章等,准确引用或化用经典诗文佳句,显得语言凝练精辟,也彰显作者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有的引作标题,如影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歌曲《暗香》;有的直接引用,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引用庄子的这句话说:“知识是根本基础。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又如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山如眉黛”,直接化用王观《卜算子》的“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二)集联

经典有许多非常精彩句子,根據句式、含义等对联的特点,摘录整合在一起,形式优美、含义丰蕴,再用书法装饰,珠联璧合,是经典诗文的再创作,也是一件艺术品。如李白王维诗句集联“莫使金樽空对月,每逢佳节倍思亲。”《论语》集联“性相近,习相远;德不孤,必有邻,”“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三人之行必有师焉。”还可以《孟子》集联、《兰亭集序》集联等。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典内容博大精深,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断章取义是不可取的。如我们常听说的“言必信,行必果。”现在多指说话算数,行为果断,其实违背孔子的原意,该句出自《论语·子路》,原句完整为“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意思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孔子是不赞成不看条件,一味地讲诚信,要果断,主张懂得变通,学会权变。可见,条件允许的话,还是强烈建议回归原著,自己阅读自己感悟,不要被现成的专家或专著约束思维,缺乏思考缺乏见解。

参考文献:

[1]钱静.经典诵读与中职生人文素养的提升[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 (35):177.

[2]李霏.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学生人格培养[D].扬州大学,2011.

[3]张世全高中语文古典诗歌的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下),2016 (10):51.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高中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中华传统文化与资助育人的“四化一体”融合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