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主题阅读倡导多元方式

2018-01-18 07:08叶美芳��
考试周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挖掘引领课外阅读

叶美芳��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要阅读阅读再阅读。对于大多是留守儿童的山区学校,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以一篇带多篇,以课内带课外,让大量阅读回归课内,实现课外阅读课内化。

关键词:挖掘;引领;课外阅读;课内化

教材只是孩子们学习语文的“例子”。一年来的“主题阅读”的学习实践,让我明白了,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教师应该是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者,阅读方法的引导者,阅读书目的推荐者,阅读过程的参与者、评价者。我们要善于利用“一主两翼”教材,充分挖掘文本,以教材为中心,捕捉切入点,从中影射到课外,以精读带博读,让语文学习有温度、有厚度,有广度。

一、 以情渲染,激发兴趣,保持阅读的“温度”

培根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在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的时候,也收录了许多名家的精作,使学生在阅读时,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家,感悟他的思想,并在情感上得到共鸣。

在教学《怀念母亲》时,我要求学生通过一些资料搜集,对作者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于是,学生通过搜集季羡林的画像、书签、简介、传记等,一位知识渊博、博学多才、影响深远的季羡林形象映入眼球,握于手间,印在心上。

课前交流后,适时引导,但在作者的心里,一直有着一份不寻常的——“悔”,引入阅读《赋得永久的悔》,学生阅读后明白,他那“永久的悔”早早就离开母亲,悔的是没有机会陪伴母亲的遗憾,悔的是没有尽过孝子本分的遗憾啊!因而引出课题,明白《怀念母亲》是他这一情感的又一延续。

这样,《赋得永久的悔》的适当引入,在学生的心里先埋下了一枚情感的种子,这就使得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的情感会渐渐生根发芽,一点一点地增加着感受和理解,从而在学习中依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二、 紧扣难点,介入阅读,增加阅读的厚度

教材中的一些精品之作,内容可谓是丰富多彩,辞藻华丽,题材多样,文本样式更是复杂多样,这就加大了我们学习的难度。所以,我们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著作中的“不确定”和“空白”进行适当的扩展。紧扣那些“难点”,一抵一贯的诵读,巧妙引入,引领学生将书读出厚度。

《伯牙绝弦》是一篇语言精练、情真意切的文言文,却只使用了77个字就讲述了高山流水遇知音这样一个故事。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比如说,俞伯牙、钟子期何许人也,他们为何能成为知音?子期死,伯牙为何绝弦?其实,俞伯牙、钟子期这两个从相知相识到相依为伴的知音,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们的故事传为佳话。这时引入资料介入阅读:

伯牙,是春秋时期著名宫廷乐师……

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而至,而子期却不幸染病去世,化作了一抔黄土。

《经典诵读》对对读的有古诗词《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伯牙》《月夜听卢子顺弹琴》等,我们可以设置情景巧妙地介入阅读:

(1) 师:然而子期已死,人已去,水已去,弦断有谁听?

齐读《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一):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póu]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2) 师:是啊!最了解我音乐的人,最懂我心思的人已与我阴阳两隔,眼前这一抔冰凉的黄土,怎能不让我伤心?

再读《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一)……

(3) 师:再没有人听懂我的琴声,再没有人读懂我的心声,我还能做些什么呢?

读《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二):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类似这样的点化、引导,朗读,感悟,学生们就能更全面地发掘古诗文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他们在诵读中净化心灵,培养出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优秀的品格,真正将扩大课外阅读量与提高学生素养结合起来。

三、 因地制宜,补充阅读,追求阅读的广度

图文结合,文质兼美是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在文章中有很多能够迸发学生们想象的小细节,在这些细节处,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或补充相关资料,充分彰显细节,将会使课文内容的学习更加饱满。

(一) 在文中略写处,补充阅读

如《北京的春节》一课,文中重点介绍了北京人在除夕、正月初一、元宵的风俗习惯,对“熬腊八粥”没有突出描写。为使学生对腊八粥有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在讲到“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这句时,我先启发学生进行想象说话,這腊八粥里会有哪些材料,之后推荐《主题读写》中沈从文的《腊八粥》,透过可爱的八儿对于腊八粥的期待,感受这粥的美好,使学生从中明白北京人为什么在腊八这天家家必熬腊八粥。

(二) 在归纳文章写法时,补充阅读

在《灯光》这篇文章中,以小见大是它的写作特点,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并能运用这种手法,从《主题读写》中选取了《一个苹果》作为补充阅读,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回忆性文章离不开人物、事件和情感,《一个苹果》讲述了作者回忆了一个战士们在特殊时期谦让苹果的故事,体现了战士们时时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加深了学生对以小见大的体会,强化了教材的“例子”观念,这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语言都有一定的好处。

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课本只是一种媒介,一座桥梁。其实,语文教学就应该由“课本为主”转变为“主题阅读”,把学生的自主阅读和大量阅读摆在首位,通过《经典诵读》《主题读写》这两翼教材为引,让大量阅读回归课内,实现课外阅读课内化。从而,辐射出课外更广阔的阅读层面,让同学们自己开阔出更宽广的知识领域。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S].

[2] 刘宪华.主题阅读三人行[J].开明出版社.

[3] 刘宪华.让每一位儿童都成为读者[J].河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叶美芳,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城关第一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挖掘引领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内容分析到落实语用
将“再也没有”带向更有深度的思考中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以文化为引领加强水利院校德育工作
大数据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分析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