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姣芳
摘要: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有助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以及地理知识的灵活运用。结合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从生活情境导入、生活问题切入、生活角色扮演和生活实践活动四方面,开展生活化地理教学实践,探究如何在地理課堂中渗透生活教育,架设地理课堂与生活的桥梁。
关键词:生活化;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12A-0066-03
陶行知先生提倡“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认为“生活即教育”,其内涵非常重视教育与生活的紧密关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基本理念中也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1]。将地理知识学习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地理知识的内涵,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
在地理新课标要求下,学生在进行地理知识学习时要坚持有益于、服务于生活的基本原则。地理教学要联系现实生活,将地理知识的学习充分融入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同时教师在学生的认知能力范围内应尽可能地提升地理教学水平,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他们参与地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本文以《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为例,探究在开展地理常态教学工作时,如何渗透生活教育,架设地理课堂与生活的桥梁,让地理课堂回归质朴,充满生活味道,从而激发课堂活力。
一、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时利用生活大环境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有利于营造地理学习“生活化”的全新教学模式。生活情境导入利用学生切身经历的、现实的生活体验来展示抽象的地理知识,以生活为背景,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地理知识的价值和魅力。但对生活化的导入内容应加以提炼、优化升级,并不断整理生活化的导入方式,让学生始终处于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学习状态,引导他们不断思考与生活相关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例如在《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的新课导入时,教师借用现在常用的微信“朋友圈”功能。
教学片断1:
师(出示手机):同学们最近关注“朋友圈”了吗?
(生议论纷纷)
师:老师今天的“朋友圈”中,一个朋友发了一张在某地旅游的照片。她在当地发现了这样一种树,它“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腐”(多媒体出示胡杨树照片)。这是真的吗?在哪儿发现的呢?
生(兴奋、稀奇):有这样的树?
“刷朋友圈”已成为现今大众生活的一部分。借助学生生活中常用的微信“朋友圈”功能来导入新课,一方面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以最快的速度融入课堂,另一方面也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不可否认,对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朋友圈”这种新鲜事物对他们有着不可抵抗的吸引力。此外,“朋友圈”的旅游照片也对学生产生巨大视觉冲击,使他们学习地理的热情瞬间得以点燃。
二、生活问题切入,引发自主深思
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把地理知识、地理问题转化为生活现象、生活问题。生活问题的设置是学生产生学习思考的前提,问题设置合理,学生探究问题的好奇心易被激发,进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思考,由此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将得以培养。因此,由生活问题引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对学生学习思维的拓展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极为有利的。
同时,源于生活实际问题的提出,将相对抽象的地理教学问题逐渐转化为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能力。生活实际问题进入课堂,使得传统课堂实现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此丰富和拓展了课堂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水平,深化了学生的学习程度,同时课堂教学空间得以拓展。[2]
例如在学习《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中,为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虽然塔里木盆地内部气候干旱、沙漠戈壁广布,但是在盆地的边缘却分布着绿洲”,教师可用学生去超市或水果店的生活体验来设置问题,引起学生思维的共鸣,从而激发课堂活力。
教学片断2:
师(出示产自新疆的苹果、梨等水果实物或图片):同学们最近去超市或水果店了吗?猜猜这些水果都产自哪儿?
(生感到兴奋,纷纷猜测……)
师:是的,这些水果都是产自塔里木盆地的一些地区。那么,塔里木盆地气候如此干旱,要种出这么多可口的水果,水从哪儿来呢?
(生思索、讨论、探究……)
在地理课堂上,教师通过生活问题切入,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地理知识,并围绕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展开自发探究。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符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也是对新的教学理念的一种践行。教师在课堂实际教学时,尝试从“逛超市”“去水果店”等生活问题切入,使学生对陌生的知识点立刻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在此情境下,生活问题逐步成为地理问题的“代言人”,地理问题也实现了向生活问题的转化。在对生活问题的研究、探索和讨论过程中,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了地理学习的趣味性。以生活问题为突破点形成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还有助于在现实生活中展示地理知识的价值,从而丰富地理教学活动,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三、生活角色扮演,融学习于生活
生活角色扮演是指教师将现实的问题情境引入教学实践中,启发学生进行问题思考和探究,引导学生承担不同的角色,创新和丰富问题解决方式,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问题解决和处理模式。[3]生活角色扮演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团队协作水平。例如在《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发展的意义”,教学时设计了“生活角色扮演”活动。endprint
教学片断3:
师: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为东西部地区带来了哪些益处呢?
全班学生分为2组不同生活角色,一组来自东部地区,另一组来自西部地区。学生课前通过网络、图书等渠道搜集资料,并开展小组讨论活动。课堂上,各组代表分别扮演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人民,描述或讲述“西气东输工程对当地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意义”。
以生活为根基的地理知识,能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其现实价值,也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运用和获取技巧。此外,学习与生活相融合,在丰富生活乐趣的同时,也有效增强了学习效果。生活角色扮演法不仅将学生学习的地理知识生活化,而且实现了课堂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角色体验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参与积极性,主动地融入小组交流、发言和讨论活动中去,表现出来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令人惊喜。学生们的课堂“扮演”,真正做到了在生活中发觉地理知识,学习地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
四、生活实践活动,渗透核心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由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组成。人们围绕地理知识学习而开展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各项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动能力和行动素养,通常被称为地理实践力。[4]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生活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在真实的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从而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例如在《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西气东输工程对东部地区发展的意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拓展实践活动”。
教学片断4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西气东输工程,那么西气东输工程对南京的生活、生产及环境会带来哪些影响呢?请各小组同学合作完成“拓展实践活动:调查探究西气东输对南京的生活、生产及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生小组合作,查找资料、实地考察……)
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调查、实地问询等方式调查探究西气东输对南京的生活、生产及环境带来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发现知识、参与过程、运用方法,获得了全面、客观的地理学习经历。当围绕地理知识学习开展实践活动的时候,学生借助探究式学习方式,对真实的科研情景进行了模拟。个体差异性导致了他们对实践活动的看法和评价都可能不同。这种模式下,教师集中式、统一化的经验教学方式被彻底打破。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交流,促进了集体经验的重新构建,创新也就由此诞生。[5]同时,借助地理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能够实现地理知识的课堂和课外相结合,增强了学生对地理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将生活融入地理课堂中,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并且将学习到的地理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地理教学生活化模式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地理教师在不断进行钻研、完善、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认知能力,增强学生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将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以便解决生活中发生的各类地理问题。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3.
[2]姚伟国.让地理课堂走进生活的探讨[J].地理教学, 2012(11).
[3]虞花荣.角色扮演教學法在“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6).
[4]刘汉生.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策略——以“农业的区位选择”为例[J].地理教学, 2017(12).
[5]吴晓月,李琳.实践力培养背景下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时代意义[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7(6).
责任编辑:石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