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苏君
(上海市普陀区真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333)
高血脂与颈动脉斑块的出现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血脂的异常表现还将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与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将会构成巨大威胁。目前临床上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时,多采取他汀类治疗药物,有研究显示这一类药物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以及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次数[1]。本文就探讨了瑞舒伐他汀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时的效果表现,现报道如下。
以2015年2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共45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共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43~76(60.2±7.0)岁;对照组共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42~77(61.1±6.8)岁。两组资料比较无典型区别(P>0.05),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肠溶阿司匹林治疗,每天75 mg。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每天10 mg,两组患者均依据临床病症表现采取降糖、降压治疗。合理控制饮食,均在治疗1年后对患者的血脂及颈动脉斑块情况展开组间对比分析。
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采取血脂检测,检测项目包括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
各项数据统计均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处理,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脂变化情况,在TG与HDL-C方面两组均未有明显改变,比较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TC与LDL-C方面两组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 ±s,mmol/L)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 ±s,mmol/L)
注:△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血脂指标观察组(n=23)对照组(n=22)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TG1.71±0.621.66±1.251.68±0.451.65±1.02 TC4.92±1.133.79±0.97△*4.85±1.104.32±0.75△HDL-C1.13±0.231.16±0.321.12±0.191.09±0.38 LDL-C3.81±1.722.36±1.17△*3.84±0.523.42±0.76△
观察组治疗前斑块厚度为(1.81±0.47)mm,治疗后为(1.08±0.49)mm;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前斑块厚度为(1.85±0.43)mm,治疗后为(1.76±0.35)mm。观察组治疗后的斑块厚度明显减小,且小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动脉壁厚度增大且丧失弹性,是动脉硬化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患者的临床病变特征主要体现为部分动脉部位内膜下脂质沉积,同时还伴随存在有平滑肌细胞与纤维基质增殖情况,随着病情的逐步发展最终演变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
目前临床上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时多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这是一种效果显著且安全可靠的他汀类降脂药物。可降低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反应,促使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显著增多,有助于提升受体介导低密度脂蛋白清除率,减小肝脏脂蛋白分泌量,进而达到调节血脂的作用[3]。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TC、HDL-C水平均有明显改善,并且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观察组的斑块厚度也从(1.81±0.47)mm下降到了(1.08±0.49)mm,统计学结果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综上所述,临床上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时,可采用瑞舒伐他汀联合肠溶阿司匹林治疗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TC及LDL-C水平,且可减小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厚度,有着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1] 张俊华,于 明,苏建华,等.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4,11(3):196-198.
[2] 谭绍云.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ACI并高脂血症、CAS患者血脂及CAS斑块的疗效比较[J].山东医药,2014,5(21):55-57.
[3] 黄宁芳,杨桂钦,陈 强,等.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老年脑梗死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及对血脂、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6):1382-1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