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瓣膜性房颤合并脑梗死患者的血浆脑钠肽、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意义

2018-01-18 11:06:13王丽娟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73期
关键词:纤溶瓣膜二聚体

李 敏,王丽娟,王 艳

(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江苏 宿迁 223800)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是导致心源性脑栓塞的主要原因。房颤引起的脑梗死发病速度快,病死率高。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是非房颤患者的2-7倍。研究显示血浆脑钠肽(BNP)及D-二聚体水平不仅可以同步反映房颤患者心脏的损伤度,还可以对房颤合并脑卒中患者的严重程度进行预测。本研究观察非瓣膜性房颤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BNP,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意义及与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为临床选择有效的生化标志物提供依据。

1 资料YU 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01月~2017年01收治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59例,其中男95例,女64例,年龄58~92岁,平均(73.20±15.67)岁,正常对照组36例,其中男26例,女10例,平均(68.13±8.37)岁。房颤诊断标准依据2012年房颤的诊断与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入选标准:有详细病史、心电图证实为房颤的患者。根据是否合并急性脑梗死将入组患者分为急性脑梗死组76例,单纯房颤非急性脑梗死组83例。缺血性脑梗死诊断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制定的标准,同时行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或者头颅CT明确诊断。排除标准:1周内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肥厚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者、近3周服用华法林及抗血小板药物。

1.2 方法

(1)由专门培训的调查员应用统一的调查表详细调查每位研究对象,调查项目包括研究对象的出生年月、职业、性别、吸烟史、是否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史、脑卒中史,以及其他基础病情况。

(2)临床生化指标的测定:利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肝肾功能、血清空腹血糖(GLU)、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由同一位有经验的专业检验师操作。

(3)血浆BNP浓度测定:全部患者入院后次日空腹抽取静脉血2 mL,注入抗凝管送检,用双抗夹心免疫荧光法进行定量测定,所有血标本均在采样后1 h内测定。

(4)D-二聚体测定:所有患者入院后抽取静脉血,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数据均来自本院检验科测定值。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组间基本资料比较可见两组研究对象间年龄、性别、吸烟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脑梗死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的比例高于单纯房颤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2 两组血浆BNP、D-二聚体水平

单纯房颤组患者的血浆BNP、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脑梗死组患者的血浆BNP、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单纯房颤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房颤伴脑梗死易感性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房颤伴脑卒中发作为因变量,以高血糖、高血压、BNP水平、D-二聚体水平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房颤伴脑梗死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和预测指标为:高血压、高血糖、BNP水平、D-二聚体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血浆BNP、D-二聚体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血浆BNP、D-二聚体水平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单纯房颤组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D-D(ug/L) BNP(pg/mL)伴脑梗死组 76 896.12±208.74 ab 487.93±105.82 a单纯房颤组 83 537.60±134.55a 257.69±70.05 ab正常对照组 36 239.94±46.20 106.75±32.72

表3 房颤伴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的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3 讨 论

本研究显示伴脑梗死的房颤患者有更多的高血压,高血糖发生率,单纯房颤患者及伴有脑梗死的房颤患者血循环中BNP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两组患者均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异常,主要表现为血浆D-二聚体增加,D-二聚体及BNP水平升高是房颤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房颤发生时心房失去收缩力导致心房的血液流动速度下降,血液的黏稠度增加,从而促进血管壁栓子产生和脱落,引发不同血栓事件。脑卒中是房颤患者发病率最高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研究显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比例在5%以上[1]。并发房颤的脑卒中患者预后较差,甚至发生猝死。本研究显示并发脑梗死的房颤患者有更高的高血压及糖尿病的发生率。因为高血压及高血糖本身不仅可引起房颤发生,还可导致毛细血管内皮受损,小血管病变,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及附壁血栓形成,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既往有研究显示房颤患者血BNP浓度明显升高,房颤终止后BNP浓度降至发作前水平,血BNP浓度与房颤发生呈正相关[2-3]。本研究显示房颤患者血循环中BNP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因为房颤发作时造成心输出量下降,心室扩张,心室肌储存池内BNP快速释放,血清BNP水平迅速升高[4];同时心房内压力升高,激活心房肌细胞合成、分泌BNP增加[5]。本研究还提示房颤伴脑梗死患者血BNP水平较单纯房颤者及正常对照组均升高,与Chaudhuri等人[6]研究结果一致,其可能原因为房颤患者合并脑卒中后,颅内压短期内迅速升高引起脑积水,并发的下丘脑功能障碍分泌大量BNP,同时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常常诱发心功能障碍甚至心力衰竭,引起血BNP 水平进一步升高。

Sadanaga等[7]研究发现,房颤发作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提示检测血D-二聚体水平可能成为评估房颤血栓栓塞危险性的手段之一。Kim等[8]研究认为D-二聚体能预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的血栓栓塞事件。本研究也显示房颤患者血D-二聚体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D-二聚体是纤溶系统活化和纤维蛋白降解的分子标志。它不仅反应纤维蛋白溶解状态,同时也间接反应凝血物质的活性。D-D含量增高,表明机体的凝血和纤溶活性的双重激活,是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敏感指标。本研究还显示合并脑卒中的房颤患者血D-二聚体较单纯房颤患者升高,与Krarup的研究结果类似[9]。可能与脑卒中血栓形成后体内的凝血和纤溶异常程度随着病情的加重而更加显著有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浆BNP、D-二聚体水平升高是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临床医生可以通过检测BNP、D-二聚体两个定量指标,进一步联合临床危险因素有效预测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危险性,为早期进行抗凝治疗提供指导。

总之,无论是房颤患者还是房颤合并脑卒中患者,循环中均存在BNP 水平升高,并存在以 D-二聚体水平增加为特征的纤溶异常。这种纤溶活性增强在房颤合并脑梗死患者表现更明显,因此,结合基础疾病等多因素分析有助于高危患者的筛选,对房颤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评估有一定的价值。关于BNP、D-二聚体在房颤伴脑卒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与病情程度的确切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1] 孟晓冬,马 娜.心房颤动抗栓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14,5:849-852.

[2] Szegedi I,Szapáry L,Csécsei P,et al. Potential Biological Markers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 Chance to Prevent Cryptogenic Stroke[J].Biomed Res Int.2017,2017:8153024.

[3] Zăgreanu VM,Pop D,Zdrenghea M,et al. Plasmatic Levels of N-terminal Pro-BNPin Elderly Patients withAtrial Fibrillationand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J].Iran J Public Health,2017,46(4):68-570.

[4] Letsas KP,Filippatos GS,Pappas LK, et al.Determinants of plasma NT-pro-BNP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and preserv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J]. Clin Res Cardiol,2009,98(2):101-106.

[5] Therkelsen SK,Groenning BA,et al. ANP and BNP in atrial fibrillation before and after cardioversion--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cardiac volume and function[J].Int J Cardiol,2008,21(3):396-399.

[6] Chaudhuri JR,Sharma VK,Mridula KR,et a1.Association of plasma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levels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subtypes and outcome[J].J Stroke Cerebrevasc Dis,2015,24(2):485-491.

[7] Sadanaga T,Mitamura H,Fukuda K,et a1.D-dimer levels positively correlate with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J].Int J Cardiol,2012,158(1):110-111.

[8] Kim TW,Song IU,Chung SW,et a1. Serum D-dimer Levels Are Proportionally Associated with Left Atrial Enlargement in Patients with an Acute Ischemic Stroke due to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J]. Intern Med,2016,55(11):1447-1452.

[9] Krarup LH,Sandset EC,Sandset PM, et a1. D-dimer levels and stroke prog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nd atrial fibrillation[J].Acta Neurol Scand,2011,124(1):40-44.

猜你喜欢
纤溶瓣膜二聚体
过敏性紫癜儿童凝血纤溶系统异常与早期肾损伤的相关性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美国FDA批准Ryplazim用于成人和儿童治疗1型纤溶酶原缺陷症
心瓣瓣膜区流场中湍流剪切应力对瓣膜损害的研究进展
“烂”在心里
大学生(2017年10期)2017-10-23 18:35:06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尿酸与CHADS2CHA2DS2-VASc评分的关系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
CHA2DS2-VASc评分在非瓣膜性房颤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