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青青,王丹
(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海南海口570102)
哮喘属于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临床上极为常见,儿童是高发人群。该病是一种超敏反应性疾病,肥大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在人体和过敏原接触后会有脱颗粒发生,并使其将前列腺素、白三烯等活性过敏介质释放出来,最终导致支气管痉挛等临床症状出现[1]。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小儿哮喘的发病率均日益提升,而且很难完全根除,极易反复发作,将巨大的精神及经济压力带给了患儿及其家庭[2]。事实上,如果能熟练掌握准确的治疗方法,就能够有效控制哮喘,促进其复发率的降低[3]。本研究比较了孟鲁司特联合布地奈德与单纯布地奈德治疗小儿哮喘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80例小儿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哮喘的诊断标准(全国儿科哮喘写作组)[4],均同意接受长期控制药物治疗,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将合并心肝肾及其他器质性疾病、接受过系统的抗哮喘药物治疗、1个月内、2周内分别使用过糖皮质激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有孟鲁斯特、布地奈德禁忌证、过敏体质等患儿排除在外。依据随机数表法将患儿分为孟鲁斯特联合布地奈德治疗组(联合治疗组,n=40)和单纯布地奈德治疗组(单独治疗组,n=40)。
1.2 治疗方法首先给予两组患儿常规小儿哮喘治疗,让患儿服用相关平喘药物,并对其进行营养支持,如果患儿病情较严重,有呼吸困难症状,则让其低流量持续吸氧。然后给予单独治疗组患儿单纯布地奈德治疗,布地奈德混悬液(生产厂家:AstraZeneca Pty Ltd,批准文号:H20090903)0.5 mg雾化吸入,2次/d,早晚各1次,用药后5 min内督促患儿进食水,5 min后让患儿漱口,后期将用药量适当减少,减少幅度严格依据患儿病情,2个月为一个疗程;联合治疗组患儿接受孟鲁斯特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布地奈德用法同上,同时孟鲁司特钠咀嚼片(生产厂家:Merck Sharp Dohme Ltd.,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070068)4 mg口服,1次/d,睡前服用,2个月为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分别应用SpirolabⅡ肺功能仪对两组患儿的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1 s用力呼气量(1s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FEV1)、最大呼气流速(Maximal expiratory flow rate,PEF)等肺功能指标进行测量。同时,统计两组患儿的手指颤动、心慌、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
1.4 疗效评定标准[5]显效:治疗后患儿的喘息、咳嗽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肺部哮鸣音及湿罗音基本消失或在极大程度上好转;有效:治疗后患儿的喘息、咳嗽及肺部哮鸣音均有一定程度好转;无效:治疗后患儿的喘息、咳嗽及肺部哮鸣音没有好转或加重,则评定为。治疗的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联合治疗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5%,明显高于单独治疗组的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
表2 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例)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FVC、FEV1、PEF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FVC、FEV1、PEF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儿的PEF明显高于单独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儿的FVC、FEV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改善情况比较(±s)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改善情况比较(±s)
注:与单独治疗组比较,aP<0.05。
组别联合治疗组例数40单独治疗组4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FVC(L)0.58±0.13 0.83±0.20 4.303<0.05 0.56±0.11 0.80±0.17 2.571<0.05 FEV1(L)0.62±0.10 0.86±0.15 3.182<0.05 0.60±0.13 0.81±0.20 2.447<0.05 PEF(%)59.87±19.31 91.12±17.91a 2.776<0.05 57.25±21.30 80.55±20.82 2.365<0.05
2.4 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及复发率比较联合治疗组患儿的复发率为2.5%,明显低于单独治疗组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及复发率比较
小儿哮喘在临床极为常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给患儿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6]。现阶段,临床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小儿哮喘的发病机制,但是普遍认为其属于一种气道阻塞性病变,伴有炎症[7]。研究表明,在整个炎症反应发生发展过程中,白三烯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小儿哮喘发病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8]。白三烯属于一种花生四烯酸代谢物,能够对支气管黏膜进行刺激,增加黏液分泌,同时加剧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反应,造成气道狭窄,此外还会对局部组织的通透性及血液流变性造成影响,从而引发哮喘[9]。而孟鲁斯特属于一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能够将白三烯特异性结合其受体的现象竞争性阻断,这就将白三烯的致病作用间接削弱,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支气管平滑肌进行扩张,从而对哮喘临床症状进行有效缓解[10]。目前,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是临床通常采用的哮喘治疗药物,其中布地奈德气雾剂具有较快的吸收速度及起效速度,吸入后能够对机体免疫反应进行抑制,促进过敏活性介质释放的减少,同时还能够对支气管黏膜细胞分泌及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进行抑制,促进哮喘临床症状的有效减轻[11]。孟鲁斯特联合布地奈德一方面能够对哮喘临床症状进行更好的缓解,对患儿病情发展进行有效控制,另一方面还能够促进糖皮质激素用量的减少,对副作用的发生进行有效的避免[12]。
本研究结果表明,联合治疗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5%,明显高于单独治疗组的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孟鲁司特联合布地奈德较单纯布地奈德更能有效提升小儿哮喘治疗的总有效率。本研究结果还表明,两组患儿治疗后的FVC、FEV1、PEF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患儿的FVC、FEV1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孟鲁司特联合布地奈德较单纯布地奈德更能有效改善对小儿哮喘患儿的肺功能。此外,联合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独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孟鲁司特联合布地奈德较单纯布地奈德更能有效降低对小儿哮喘的复发率,且不会在较大程度上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安全性有保证,极易为患儿及其家长所接受。
综上所述,孟鲁司特联合布地奈德较单纯布地奈德更能有效改善小儿哮喘患儿的临床症状、治疗效果,降低患儿的复发率,值得推广。
[1] 李华.孟鲁司特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1):2648-2649.
[2] 罗佩施.孟鲁司特联合布地奈德气雾剂治疗小儿轻度持续哮喘疗效观察[J].现代医院,2014,14(6):67-68.
[3] 李平,张剑坤,刘明林.孟鲁司特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儿童中度哮喘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学,2010,16(4):400-402.
[4] 肖并.孟鲁司特钠、沙丁胺醇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3):139-140.
[5] 贺晓玲,袁丽苹.孟鲁司特联合布地奈德气雾剂治疗小儿轻度持续哮喘30例[J].中国药业,2010,19(15):82-83.
[6] 李永梅,宋梅,杜昊.布地奈德联合孟鲁司特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32):3567-3568.
[7] 汪俊兰,桂金贵,郭占霞,等.孟鲁司特钠治疗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临床观察[J].安徽医学,2010,31(6):664-665.
[8] 迪力那尔·阿西木.孟鲁司特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小儿哮喘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16):73,75.
[9] 司刚,符珍珠,李洪,等.布地奈德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中IL-4、IL-13和IFN-γ水平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1,22(18):113-115.
[10] 梁章聪,陈喜悦,蓝海平.西替利嗪治疗轻中度哮喘患儿急性发作的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2012,23(16):50-51.
[11] Thongkham D,Tran J,Clunes MT,et al.Prevalence and severity of asthmatic symptoms in Grenadian school children:the Grenada NationalAsthma Survey[J].BMJ Open,2015,5(10):e008557.
[12] Easter G,Sharpe L,Hunt CJ.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anxiou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aregivers of children with asthma[J].J Pediatr Psychol,2015,40(7):623-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