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红,张爱军
(辽宁省绥中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 绥中 125200)
羊寄生虫病与传染病是影响养羊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常见的羊传染病有羔羊痢疾、羊支原体肺炎、羊痘、羊肠毒血症、羊猝狙、蓝舌病、羊快疫及口蹄疫等。羊寄生虫病主要分为体外寄生虫病与体内寄生虫病,体外寄生虫病主要包括羊鼻蝇蛆病、羊螨病、羊蜱类病等。体内寄生虫病主要有吸虫病、脑包虫病、绦虫病、线虫病及原虫病等。
由于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快,养殖人员一旦发现病羊应及时将其隔离,为避免疫情的扩散,应对已经感染的羊进行无害化处理。羊传染病的预防应坚持早预防、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对病毒性传染病,疫苗免疫接种是较理想的方式,养殖人员应依据本地群羊病的流行情况和养殖场的实际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为有效预防羊痘,每年的年初应在羊股内侧皮下注射0.5mL的羊痘活疫苗,1次/d。每年的春秋季节,在羔羊30日龄时进行羊口蹄疫初免,30d后强化免疫一次,剂量是成年羊的一半左右,以后每4~6个月强免1次。养殖人员应依据新补栏羊的免疫状况合理补免。羊细菌性传染病一般采用疫苗接种及投服药物进行预防。养殖人员可在每年的2~3月份采用肌肉或皮下注射5mL/只羊三联四防油苗,该注射方式可预防羔羊痢疾、羊肠毒血症、羊快疫及羊黑疫等疫病。羊大肠杆菌病疫苗应在每年的3~5月份皮下接种。3个月以上的羊应按2mL/只注射,小于3个月以下的羊1mL/只。也可在母羊配种后注射羊大肠杆菌病疫苗。每年春季皮下注射羊败血性链球菌灭活苗,一般为5mL/只。并在母羊配种30d后再强化免疫1次。免疫时养殖人员应依据规定使用合适的注射器,保证操作规范,科学选择接种剂量,使用安全、正规的疫苗,避免出现使用过期变质的疫苗,造成免疫失败。
羊寄生虫病多发于春秋季节,养殖人员应采取药物进行定期驱虫。对体外寄生虫病,可进行药浴驱虫。养殖人员应依据寄生虫的种类选择合适的驱虫药物和驱虫方式,结合本地区的流行特点,确定最佳的驱虫时间。羊消化道线虫病可采用口服或皮下注射0.2mg伊维菌素,伊维菌素不能用于哺乳期的母羊及30d后即将出栏的育肥羊。也可依据羊的体重在其饲料中加入左旋咪唑,一般为每只羊每次按5~10mg/kg.bw。绦虫病可内服氯硝柳胺,一般为每只羊50~70mg/kg.bw。羊肝片吸虫病也可内服或皮下注射硝氯酚,内服剂量为3~4mg/kg.bw,注射剂量为1~2mg/kg.bw。羊疥螨病应使用0.05%~0.08%的溴氰聚酯或0.05%的双甲脒加0.05%的辛硫磷,天气寒冷时采用药浴的方式可有效的达到驱虫的效果。羊感染疥螨病后,可在其患部涂抹浓度适宜的辛硫酸及双甲脒等,7d后重复涂抹。驱虫应在羊空腹时进行,驱虫完成后应采用无害化处理的方式进羊粪便及垫料等进行深埋或发酵。
3.1 养殖人员应进行有效的疫苗接种工作,加强日常饲养管理水平。在羊饲料管理中,养殖人员应依据一定的规范及标准保证羊营养均衡。天气寒冷时,应及时的为妊娠母羊补充养料,提高其免疫力及抗病能力,研究表明,追捕、分群等应急反应也会导致羊发生疾病,饲养人员应减少应急反应的发生。养殖场应建立完善的卫生防疫制度,结合羊自身的实际情况及疫苗的特性等进行科学的预防与疫苗接种。不对应激进行羊接种疫苗。在羊痘、羊口蹄疫及布病等发病率较高的疫病,应采取血清监测的方式进行监控,不断采取强化免疫措施。
3.2 定期消毒是有效的预防传染病的关键环节,饲养人员应保证羊场环境、器具等的消毒与处理工作,保证羊生存环境的干净、整洁,通过一定的消毒措施,及时的消灭病原微生物,降低羊群的感染率。应保证每15d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羊活动场地及羊舍消毒工作。同时,及时的清理其粪便、余料及其他残物,保证羊生活环境的清洁。
3.3 养殖人员应密切的关注羊群的状态,在流行病多发季节,发现已感染的羊只后应及时将其隔离,避免其他羊只感染后疫病蔓延。同时,应对圈舍进行全面的消毒,进行彻底的清理。新入舍的羊群应先采取隔离饲养的方式,避免带病羊只进入圈舍,造成大面积的感染,在种羊的选择中,应首先对其进行全面的检查,保证种羊整体状况符合要求。在患病羊的治疗中应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在细菌性传染病的治疗中,应提前进行药敏试验,以降低部分病菌耐药性造成的治疗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