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岭南医家何弘景及其著作

2018-01-18 23:19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006
中医文献杂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何香凝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006)

张晓红

2016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购得一批中医古籍,于其中发现稿、抄本4种,其中《华佗中藏经》序后题“民廿四五月廿二何弘景序于广州”,钤阴阳合璧方印一枚,印文“何弘景”。《宋董汲脚气治法总要》卷端题“民廿四五月选录”,钤印同上。另有《脉学》、《伤寒论》二种,未题抄录者姓名,但用纸与笔迹与前二种相同,判断抄录者亦为何弘景。观其书,前二种为抄本,后二种虽有一些内容辑录自前人著述,但经过编排、归纳、考证与释析,并有按语阐述个人见解,可视为其个人著作。书中原夹有《梵海归人诗序》一篇,作者佚名,中有“幸于民国二十三年,由何衍璿同学之介,获交于南海何季海先生,观其梵海归人诗章”及“先生终身壶隐,不求闻达”等语,可知梵海归人为何季海笔名,其人以医为业。后获其他资料佐证,知何季海即何弘景。这几部抄本的发现,使一位岭南医家重新进入今人视野。

何弘景其人

1.家世

何弘景,又名季海,广东南海人,生年不详,于1950年代辞世[1]107。何弘景虽声名不显,但其出身名门,是中国民主革命家、国画家何香凝的胞弟。何弘景之女何捷书的丈夫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邓文钊。因此在何香凝、廖梦醒、邓文钊等人的传记中,有一些与何弘景相关的资料记载。

何弘景祖籍广东南海县神安司大通堡棉村(现广州市荔湾区芳村中南街棉村),其父何载(字炳桓)年轻时到香港谋生,由做店员开始,后来开了一间小杂货铺,见买卖中药材有利可图,又开设了“祥发生”中药铺,后又在香港中环摩罗上街一号开了“祥安”茶叶店,是最早经营中国红茶出口的商号,在东南亚颇负盛名。与香港很多成功商人一样,何载很注重房地产投资,香港地价便宜之时,但有收益便用来置地[1]19,又在庇利罗士女子书院一直向西的荷李活道上承建楼房[2]。随着香港商业日益发展,地价房价不断上涨,何载成了一个大地产商。他的公馆建在他发家的摩罗街,从一号开始,所有的单号,即整条街的一半,都是他的产业[1]19。

2.事略

何弘景在父亲去世后继续从事房地产投资,据资料记载:“他(何弘景)将产业向西发展……。当时港英政府有意经营港岛西部,在那里大面积填海造地,连接西环海岸。最有名的妓院、差馆都搬至靠近西环的石塘嘴,一时繁荣莫加。然而好景不常,西部酒楼、妓院虽盛,但民居出租不多。何家第二代向西发展不利,趋于没落。”[2]而在何弘景外孙、邓文钊之子邓广殷看来,他在房地产上的失败应归咎于缺乏商业眼光。“他自小是个衣来伸手、食来张口的少爷,并没有生意眼光,别人炒湾仔的地,他却炒西营盘、石塘嘴的地。湾仔是商业区,石塘嘴是红灯区,前者地皮愈来愈起价,后者地皮愈来愈贱。结果他的投资全部亏损,连维持家计都困难,邓文钊为他买了广州宝源路的一幢房子,全家迁回广州。”[1]106- 107

何载共有不同妻室所出子女12个,何香凝排行第九,何弘景排行十一,因二人为同母所出,感情很好。他们的子女小时一同成长,是很亲密的表亲[1]19- 20。在政治上,何弘景受到何香凝的影响,“何家的第二代何季海也曾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2]而何香凝外孙女李湄则有如下的说法:“我们家在香港虽然亲戚很多,但政治上同路的,只有外婆的弟弟何季海的儿子何品泉和女婿邓文钊。”[3]154

何弘景工于诗,《梵海归人诗序》“觉其运笔用意,结构修词,均无妙不臻,更无玄不勾,洋洋乎包罗万象,自成名家。”序中更盛赞何弘景之诗的民主革命思想,“窃更以为谪仙之诗,既尽美矣,惟见道深语,尚属寥寥;工部之诗,又尽善矣,惟民主远识,依然瞆瞆。兼有二子之长,而能矫正数千年来专制时代文人之陋习者,其为先生乎。”序中列举了《哀洪宪》、《黄花岗》、《战后书感》等关注民主革命的作品。通过何香凝的关系,何弘景与一些爱国民主人士也有交往。柳亚子有诗作《补赠何季海先生》三首,诗名后注“先生为双清楼主人(何香凝别号)介弟”。诗云:“腐心齐楚更秦王,殛佞锄奸笔有芒,最是白云红影句,翁山独漉尽堂皇。”“铸铁熔金见伟辞,尽收欧局入囊诗,东来紫气非嬴吕,不嗜杀人能一之。”“谢舅何甥绝妙词,一堂危坐共哦诗,任他闺闼成嗤点,我自撚髭誉可儿。”[4]

3.从医始末

据邓广殷所言,何弘景从医始于房地产投资失败之后。“何季海家道中落之后发奋学中医,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中医,得到何香凝赏识。”[1]107何香凝外孙女李湄提及何香凝长期服用一帖养生中药,组方为“党参、附子、北芪、云苓、白术”,可能与何香凝的长寿有关,并言:“那是外婆自己给自己开的,还是她的胞弟何季海给她开的就不得而知了。何季海是个很好的中医,曾经在上海(注:文中的上海应为广州)的中医考试中得到第一名。”[3]302- 303

民国时期,广州医政管理规定要求,非中医院校培养的中医生须经卫生局试验(考试)及格才能进行执业注册,并制定了《修正广州市卫生局中医试验规则》等相关章程,前后举行了6次中医考试。何弘景参加了1935年举办的最后一届,其取得冠军一事,曾被《大汉公报》报道,节录如下:“广州市卫生局此次考试中医生,报名者1100余人,到考者900余人。日昨揭晓,合计取录内外科共324人。冠军之何弘景,向居香港,为是间殷富。自少致力经史,喜为有用之学,尤邃于医,内难论略,研精覃思,阐秘探隐,自晋唐以迄宋元明清,有名之医籍,参考殆遍,类能指摘瑜瑕,折衷悉当,更沟通西医,凡西医所举病名,将中国医书所列证象,参勘考订,于其名不同,而证无异者,辄用古方奏效,非读书得间,经验宏富,弗能臻此。何氏今次投考中医,竟于两小时内,文成2000余言,即问答各条,亦多所发挥,其获首选,足见当局鉴衡不爽,实至名归。”[5]

通过中医考试后,何弘景开始行医。1935年10月9日,何弘景友人、中山大学校理学院长何衍璿在《广州民国日报》上为何弘景刊登了一则广告,内容如下:“中央国医馆编审委员第二届理事、广州卫生局第六届考试取录第一名何弘景中医生,医胃痛肠炎、中风、蛊胀、妇女经带、小儿麻疹等病,皆有研究。弟介绍求医者屡效。疗肺痨、脚气,其余事矣。先生寓长寿西路186号。”[6]广告中提及的中央国医馆编审委员会是民国时期全国性中医学术组织中央国医馆的下设机构,成立于1934年3月13日,其任务主要是编辑国医公报及起草《统一病名草案》,同年9月18日,何弘景被聘为中央国医馆编审委员,同时被聘的还有张忍菴、萧君绛、张允中等人[7]。

何弘景著作内容举要

1.《脉学》

《脉学》手稿,线装,毛笔朱墨双色书写于绿格稿纸上,行草字体。有自序一篇,未题写作时间,云:“《伤寒》、《金匮》中多脱简,证已难详,脉犹简论,然揣本齐末,则按图索骥,自有津梁……《千金》曰:夫脉者,医之大业。医之业犹儒之业,以《伤寒》、《金匮》为经,诸子百家为史,先经而后史之义云尔。”正文列《濒湖脉学》27种脉,辑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翼方》、《叔和脉经》、《濒湖脉学》等著作中关于脉象、脉理、相类脉鉴别、主病、治法、兼脉等相关论述,并进行考证、注释与分析。

以滑脉为例,先引《脉经》关于脉象的描述“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复引《濒湖脉学》“滑则如珠,数则六至,莫将滑数以为相类”,及《千金翼方》“按之如动珠子,名曰滑,滑阳也”等关于脉形鉴别的论述,后有按语:“按《脉经》漉漉如欲脱句,言滑脉之神,有欲脱状,如滑鳝之在掌中,不可把握,往来中之趋前却后,俱流利展转,故云。”其后摘录各家著作中关于脉象主病与治法的论述,均注明出处。如“滑主阴气有余,又主元气衰(《濒湖》)”,“《伤寒论》太阳篇曰:伤寒脉浮滑,此里有热,表有寒”等。再后为总论性的按语,“愚按:妇人脉滑,主妊娠,血盛也,阴气有余也。孙思邈言如动珠子,其象是矣。”最后,何弘景又指《金匮要略》“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一段文字中,于“阴脉小弱”之上有脱简。“愚于仲圣之文,穷微索隐,故疑有脱漏于‘妇人得平脉’句之下,窃欲补‘阳脉大滑’,以对照下句‘阴脉小弱’,则顺理成章,文义相属,证诸经验,确有准绳。”

前文引《大汉公报》报道所指,何弘景能 “沟通西医,凡西医所举病名,将中国医书所列证象,参勘考订”。在《脉学》一书中体现为他试图建立中医脉象与西医病名之间的联系。如他认为:冠状动脉硬化,大动脉口狭窄,心脏骤然扩张及心脏脂肪变性、下腹脏器疼痛、神经衰弱、脑压增加、贲门狭窄、管道狭窄、中毒症、急性病关节炎等病,皆主迟脉。又如在数脉一则中,他提出:“病发热则脉数,多由于血液温度直接令心脏肌肉发力增加,病至心脏衰弱将虚脱时,脉应极数(愚按:此种数当兼微,甚或兼涩、散矣);又数脉主代偿机能之心脏神经麻痹、迷走神经麻痹、甲状腺胀大、神经性心悸亢进,脚气证(按:脚气证多兼弦脉)等病见之。”

2.《伤寒论》

《伤寒论》手稿,线装,毛笔书写于绿格稿纸上,朱笔标点校改,行草字体。正文未标卷次,分为“辨太阳病脉证篇”、 “辨阳明病脉证篇”、 “辨少阳病脉证篇”、“辨太阴病脉证篇”、“辨少阴病脉证篇”、“辨厥阴病脉证篇”、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法”、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脉证”、 “辨痉湿暍脉证篇”9部分,其中“辨太阳病脉证篇”又为上、中、下3部分。

正文先引《伤寒论》原文,各节条文后以“此言”、“此论”、“此一节”等语提领注释文字。如“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止”一节,注云:“此一节足证明《伤寒论》引《素问》五运之说者,仅论于六经提纲表出一语,可见仲圣述经不及五运,与孔子删书断自唐虞,同一旨也。”有时注文中又有以“愚按”二字标识的按语,为注释基础上的引申发挥。如“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其形似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一节,注云:“此一节,愚按:太阳之气不能通于肌表之间,阴阳相隔,寒热往来,所以其形如疟,而日再发也。又按:疟疾虫分有性、无性二种,无性一种,金鸡纳特效,而有性一种,金鸡纳仍无特效,或可借用此方。”而此节亦同样体现了何弘景的中西汇通思想。又如“太阳病,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一节,何弘景按语云:“颇似阑尾炎,按西医至下血为肠穿而不治矣,而仲师言血下者愈,其另有一证乎?抑初下之血,为直肠之血热之血也。少腹急结句,如痛在右者,必阑尾炎无疑,以桃仁承气汤下之,因其宜也。若热结膀胱,必小便不利,今不言小便不利,益疑是阑尾炎矣。”此外,何弘景把结胸、痞结等证与胃炎、胃溃疡、胃扩张等病联系起来,把少阴病大承气汤证与肝硬化、肝萎缩等肝胆病联系起来,尝试建立六经病与西医病名的对应关系。

民国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学制度建立的关键阶段,在此过程中,岭南地区具有明显的先导地位和桥梁作用,作为西医最早的传入门户,岭南本土医家以开放包容、勇于变革的态度,追求临床与学术上的创新和突破。这一时期出现的很多名家,能为今人所了解,大多托赖个人著述或文献记载。而更多的医家,因无著作传世,亦未得史志记载,以致湮没不闻。何弘景民国时期执业行医,能在1935年广州市中医考试中取得冠军,并曾任中央国医馆编审委员,其临床与理论水平应得到时人认可。或因无医学著作行世,致身后声名不彰。此次其手稿的发现,使这位岭南医家得以为世人所识,望能引起相关学者的关注,对其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1] 邓广殷.我的父亲邓文钊[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19- 20,106- 107,109.

[2] 李文健.荷里活道:一条见证香港百年历史变迁的老街道[J].纵横,2007(6):37- 40.

[3] 李湄.梦醒:母亲廖梦醒百年祭[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154,302- 303.

[4] 中国革命博物馆.磨剑室文录(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655.

[5] 立方.考录中医冠军之何弘景[N].大汉公报,1935- 6- 24(7).

[6] 何衍璿.何弘景中医生[N].广州民国日报,1935- 10- 9(1).

[7] 聘函[J].国医公报,1934,2(5):25.

猜你喜欢
何香凝
纪念何香凝逝世50周年暨何香凝美术馆开馆25周年展
流水高山写新图
——何香凝与新中国时期的北京画坛
何香凝
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下)
花寒不落墨常新
——新时期的何香凝艺术与文艺发展
作为美术家的何香凝
何香凝:女人有骨气,才会活得更高级
何香凝:同盟会里的“傲骨贤妻”
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
何香凝:坚毅刚正的奇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