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 兰州 73007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的当前和今后我国农村发展的方向、战略和基本途径,是新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要振兴乡村,使农业强大、农村美丽、农民富裕。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代下回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那么,具体如何来实施乡村发展战略呢?笔者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处理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今后农村全面发展大计,一定要清楚哪些问题通过近期努力可以解决,哪些事情必须通过长期努力才可能解决,一定要心中有数。也就是说,一定要处理好近期和长期的关系。近期主要是通过货币政策调控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大体平衡,从而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中长期主要是靠财政政策,通过财政的投入引导社会资金和银行贷款,使它能够投入到有利于结构优化的方向上来,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由现在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为主转变到以“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上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所以在宏观管理上,一定要分清哪些是近期通过战术上的调整可以解决,哪些是长期战略,需要打持久战,决不能把长期要解决的问题压到近期来解决。
水是生命之源,有了水,西部大片的戈壁、沙漠就可以变成绿洲、良田,面积相当可观,既增加了种养殖面积,又改变了生态环境,一举两得。近年来网上已有红旗河、天河工程的说法,形势很好,需要西部各省加快行动。其次,要兴修水利,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西部水资源很缺乏,要有节水意识,不能大漫灌,而要发展旱作、寒作高效喷灌、滴灌节水农业,采取现代智能化计算机管理,逐渐实现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这方面以色列做的很好。再次,土地是财富之母。有了长期打算,做好水工程,兴修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向土地要效益,西部乡村振兴就有了希望,农民们增收就成为了可能。同时,按照中央部署,到2020年全国全面实现小康,这是中央向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我们近期的奋斗目标,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扛在肩上,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多措并举,抓出成效。既扶贫又扶志、扶智,真扶贫,扶真贫。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供给和需求是辩证关系,供给离不开需求,需求离不开供给。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国的基尼系数(最贫穷和最富有的人的财富差距指数)从20世纪80年代的0.3,暴涨到2017年的0.467,成为世界上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这充分说明我国现在的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我们不仅要考虑供给问题,更要考虑需求问题,在农村需求不足、流通迟滞、经济紧缩的压力下,经济结构就难以快速而有效地合理调整。所以,解决农村结构问题首先要解决需求不足问题,而解决需求不足问题快速而有效的办法是相应增加货币总量,在货币供给不足局面未能根本扭转之前,要先解决农村需求和失业的结构性问题。同时,在解决农村需求的时候,还要考虑供给能力的可能,既要避免需求膨胀带来通货膨胀,又要避免需求紧缩带来通货紧缩。可见,处理好供给和需求的矛盾,这是当前乡村振兴中要处理好的一个辩证关系。那么如何改善我国农村需求不足问题呢?
一是千方百计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农民实际收入。毕竟有钱才能花,才能满足消费需求。同时,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切实做好“治乱减负”工作,坚决制止不合理的收费、提留、摊派和集资,确保农民收入的稳步增加。
二是不断完善社会保障。让人无后顾之忧,才会花钱去消费。否则,即使有了钱,又要担心生病、医疗、孩子教育等现实问题,制约消费。现阶段我国的高存款、低消费就是这一问题的真实写照。
三是不断加强市场监管,提高产品质量。现在中国市场上充斥各类假冒伪劣产品,毒奶粉、毒酱油、瘦肉精等问题频发,导致消费者对产品的不信任。因此要通过不断地采取强有力的办法,加强市场监督,改善产品质量,让假冒伪劣产品无处遁形,让消费者吃的放心,用的安心。
四是加大扶贫和救济力度。通过提高农村扶贫和救济支出,适当提高农村补助水平,增加低收入居民的收入,促进社会消费总水平的提高。
五是推行产业投资政策。通过制定有效的产业投资政策,提高农村需求的转化程度和扩大即期的有效需求,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尽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在广大农村,但与城市关系非常密切,城市与农村也是矛盾关系。改革开放四十年,大量的资源投入到了城市,城市建设得很漂亮,中西部和沿海地区的差距,不是差在城市,而是差在农村,“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中西部的一些城市一点也不比沿海城市差,但是,中西部的农村和沿海的农村一比,那差距可太大了。所以,怎么解决好城市和农村的矛盾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课题,如何吸引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农村,改变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的状况,缩小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拉大的状况,是需要处理好的又一个对立统一关系。
目前,我国农村在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大潮面前,农村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经营模式呈现高风险和低收入的状态。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45%,而农业增加值只占GDP的8%,农民收入的提高大部分主要来自二三产业,若遇到家人大病、工伤、孩子上学等情况,就只好举债,再无他法,根据调查,农户平均负债率达到30%,打工难以致富,农村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要解决这一矛盾以关键还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是一道“拦路虎”,严重阻碍了城乡间的交流与互动,这不但造成了城乡社会的断裂,甚至会使城市本身在将后的发展中失去支撑和依托,特别是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这标志着中国以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为核心的户口迁移制度的形成,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阶层,这两种社会阶层在地位上差别很大,造就了目前城镇居民每年可享受上千亿元的养老、教育、医疗、失业、救济、补助等各类社会保障,而农民生老病死伤残几乎得不到任何保障。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已实行了暂住证制度,似乎城乡壁垒有所改善,这既是弱化这种壁垒的一种措施,但实际上也是这种城乡壁垒仍然存在的标志。尽管改革开放以来逐年有所改善,尤其是近几年农村投入明显增加,但以前欠账太多,至今仍然再拉大。当前,要制定强有力的措施,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是关系着我国未来改革发展全局的一件大事。
第一,要建立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实现城乡土地的一体化市场运作,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利益。
第二,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壁垒,实现城乡各资源要素平等交换、各类公共资源均衡化配置,进一步加快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逐步把有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第三,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为今后农业经营方式转变与创新指明了方向。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要逐步建立起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为骨干、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为纽带,以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保障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村土地适度流转,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合作化、组织化和社会化,形成多种农业经营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职业农民联合发展的新型经营模式。
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2015年,中央先后发布实施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贯穿始终有一个根本理念,或者说是一条主线,那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深刻体会到“两山”理论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的高度概括,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尤其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一个是绿水青山,一个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代表的是绿色发展、生态文明,金山银山代表的是经济发展、物质文明,最主要的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如何和谐地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我国广大农村发展的更加健康。具体包含三层涵义:
一是“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我们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环境资本就是经济资本、生态环境保护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后劲,直接制约着产业结构和规模,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决摒弃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反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地索取资源而不加保护来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老路,而是要走“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新路,要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在污染减排防治上出实招,在改善环境质量上求实效,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整体改善、环境安全的有效保障。
二是“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已经开始凸显,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只有留得住青山,将来才有柴可烧。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我们要以史为诫,任何脱离环保搞经济发展,都是“涸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都是“缘木求鱼”。
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追求的一种更高境界,它既体现出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又体现出发展循环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理念。我们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一定要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给我们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也就是金山银山,现在种的常青树将来就是摇钱树,当前建设的生态园将来就是幸福园,这是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也是人和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逐渐把生态环境优势变成经济发展优势,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
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是一个亮点,其核心要义就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该交给市场的就交给市场,该政府做的就交给政府,要职责分明,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同时,既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绝对离不开强有力政府的后盾。两者之间是矛盾统一体,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其一。全靠市场自我调节会导致市场失灵,需通过宏观调控这只政府“看得见的手”进行纠偏补充。
那么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呢?就是要建立一个农村全要素的市场体系,凡没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都交给市场,让市场来决定,充分地发挥市场价格对资源流动的导向性作用。同时,政府要做好监管。第一,就是宏观调控;第二就是公共服务;第三是市场监管;第四是对外协调。这四件事情市场没有办法独立完成,只有通过政府才能搞好,而且有大量的任务亟待政府去完成。所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需要把握好的又一对立统一关系。
进一步提高市场化程度,激发市场创新活力。早在党的十四大就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从党的十六大到十九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在逐步增强,由“基础性”上升到“决定性”,虽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性从思想和理论上不断凸显,但是一些行政部门行政审批过多过长过宽,甚至直接过多干预等现象屡见不鲜,这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市场的成长发展空间,导致了市场的信号失真、资源的错配和效率的低下的情况。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进一步提高市场化程度,激发市场创新活力。一是通过增加市场透明度,避免市场的信号失真,发挥价格在市场调节中的导向、平衡、稳定功能。二是取消一些阻碍、压制市场健康成长的各类行政审批。三是敢于向以权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行政干预行为亮剑。四是营造“依法、少管、多元、多样、公开、高效、便民”的市场营商环境,不断提升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质量和效率,不断地激发农村市场的创新活力。
科学宏观调控,有效政府治理,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市场因其在资源配置中存在天然的缺陷,存在着失灵的风险,正是因为市场存在缺陷,才凸显政府在市场经济中不可替代性的作用。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要在充分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通过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一是要依法行政,防止市场垄断或不完全竞争的发生,防范市场行为的外部性产生的负面外溢效果,保证公共产品的正常供给、保障公共服务的均衡化配置,增强市场信息的透明度,提高信息的完整性、对称性,维护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秩序,要给农村市场的良好运行提供积极的服务和保障。二是要以放管服改革为突破口,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改革传统的审批发证管理体制,革除审批发证相关联的寻租权力和不当利益,改变审批发证相伴的“看家本领”,不断创新行政管理方式,优化自身组织结构,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提升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