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艳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主要发生在妊娠晚期阶段, 该病症是指产妇在妊娠后期由于子宫增大而压迫下腔静脉, 致使回心血量大大减少, 进而导致产妇发生出汗、呕吐、血压下降和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相关临床症状[1]。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发生率较高, 尤其剖宫产产妇发生几率更高。本文选取400例妊娠足月产妇探讨妊娠足月剖宫产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其发生的原因。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3月~2017年3月本院妊娠足月产妇4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剖宫产产妇250例, 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产妇14例(5.60%);250例剖宫产产妇年龄22~40岁, 平均年龄(31.33±6.01)岁;孕周37~42周;择期进行手术的产妇36例, 急诊手术的产妇214例, 均行椎管内麻醉;14例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产妇在麻醉后进行体位改变, 发现症状出现的时间在体位改变后1~7 min。临床表现:产妇在仰卧的几分钟内会出现血压降低、出冷汗、头晕、恶心等, 其中血压降低是指收缩压<80 mm Hg(1mm Hg=0.133 kPa)或降低幅度> 30 mm Hg。
1.2 治疗方法 即刻帮助产妇取左侧卧位姿势, 并在右侧放置软垫, 将其垫高至少15°, 或者在平卧的状态下将妊娠子宫用手缓慢推向左边, 以此保证下腔静脉血流通畅, 使产妇的血压恢复至正常范围内, 加大产妇的吸氧浓度、速度, 并适时加快输液速度, 若血压仍不能回升则给予麻黄素20 mg静脉滴注, 若产妇的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症状仍不能有效缓解则帮助其尽快娩出胎儿, 以免发生胎盘早剥情况[2]。但是在确保血压正常后再分娩胎儿是相对更为理想的娩出方案,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时刻做好抢救母婴的准备工作。
产妇改变体位后临床症状会有所缓解, 部分产妇的主要症状消失。有4例新生儿出现了窒息情况, 但经过相应的抢救后均已康复;有1例新生儿在手术中有胎盘早剥情况。
大多妊娠足月剖宫产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均发生于妊娠晚期和行剖宫产手术期间, 尤其是在手术麻醉后更为明显;产妇进行仰卧位会不同程度的压迫下腔静脉, 使得下腔静脉受阻, 进而引发妊娠足月剖宫产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也有相关资料显示, 盆腔侧支循环不充分也是引发妊娠足月剖宫产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原因之一, 其会使得心输出量降低。剖宫产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具体发生原因可归纳为:①行剖宫产麻醉期间, 麻醉会松弛腹部肌群和子宫韧带周围组织,进而使得子宫没有良好的支撑来源, 而又加之仰卧位进行分娩则会加大压迫程度, 进而减少回心血量, 进而导致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发生几率极大;在硬膜外麻醉实施之后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是由于硬膜外神经丛体积增大, 使得外腔之间的间隙减少, 并且由于子宫压迫使得麻醉药液在外腔内部扩散, 加大了麻醉的应用范围, 进而导致机体血压降低。②行产前检查, 产妇需要仰卧位姿势进行超声检查, 并且在进行左侧腹部检查时需要将子宫推向右边, 进而会对下腔静脉造成压迫。③增加宫腔内部的压力时, 比如发生多胎妊娠等情况, 产妇若在此时还取得仰卧位则会使得本就膨大的子宫向下腔静脉上挤压, 对静脉回流造成了阻碍作用, 并增加了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发生几率。④产妇在进行临产前都需要进行各种检查, 引发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发生率较大,而临产时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情况相对较少, 由于子宫位置改变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主动脉、下腔动脉的压迫程度, 使得心输出量有效增加, 以此减少发生血压降低的情况, 从某一种程度而言是保证了产妇安全的[3,4]。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发生若不及时进行处理则容易导致不良事件发生, 如:胎死宫内等, 因此产妇长时间取仰卧位是不符合生理要求的, 需要及时更换体位, 避免下腔静脉压上升, 防止出现胎盘早剥等情况[5,6]。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妊娠足月剖宫产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产妇改变体位后的临床症状会有所减轻, 产妇改变体位后临床症状会有所缓解, 部分产妇的主要症状消失。有4例新生儿出现了窒息情。上述结果与董娜[7]的研究结论相似。
综上所述, 妊娠晚期发生剖宫产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几率更大, 需要依据不同的发生时间阶段实施对应的处理方式, 对产妇进行体位改变十分重要, 能够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