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早期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分析

2018-01-18 09:12郑玉坤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19期
关键词:性溃疡肾衰竭血肿

郑玉坤

高血压脑出血在我国发病率极高, 其手术治疗难度大,致残率、致死率较高[1]。目前, 临床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上有多种手术疗法, 不同手术方法其疗效所有差异。本文作者通过对本院2015年10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112例行早期开颅血肿清除术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微创血肿清除术、钻孔抽吸引流术三种手术方法的研究, 进一步明确了三种手术方法的疗效,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0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112例行早期开颅血肿清除手术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检查均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 且为首发高血压脑出血, 发病时间<3 d, 并已排除脑干出血者、合并严重脑疝者、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严重感染者、脑部肿瘤者、颅内动脉瘤性脑出血者、颅内动脉血管畸形者。112例患者中男58例, 女54例;年龄41~77岁, 平均年龄(62.45±10.28)岁;高血压病史6~32年, 平均高血压病史(25.12±4.68)年;术前意识状态分级:15例Ⅰ~Ⅱ级, 31例Ⅲ级, 66例Ⅳ级及以上;57例中线结构移位<10 mm, 55例中线结构移位>10 mm;术前52例一侧瞳孔扩散, 14例双侧瞳孔扩散。本研究患者针对病情给予不同手术, 根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A组(25例)、B组(39例)、C组(48例)。A组中男13例、女12例, 年龄41~76岁, 平均年龄(62.89±8.15)岁,平均出血量(51.24±14.54)ml, 平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0.27±2.94)分, 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35.37±1.21)分,19例基底节区出血、6例皮层下出血;B组中男20例、女19例, 年龄43~75岁, 平均年龄(62.57±8.23)岁, 平均出血量(58.18±9.25)ml, 平均GCS评分(10.12±2.65)分, 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35.70±1.29)分, 25例基底节区、14例皮层下;C组中男25例、女23例, 年龄42~77岁, 平均年龄(62.69±8.17)岁, 平均出血量(49.28±15.10)ml, 平均GCS评分(10.37±2.95)分, 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35.49±1.00)分,31例基底节区、17例皮层下。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三组患者均根据病情给予相应手术。给予A组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 即确定血肿位置后, 开颅, 清除血肿,完全止血;一旦血肿已破入侧脑室, 应最大程度清除血肿, 并留置外引流管;一旦清除血肿后颅脑压力仍处于较高水平,可采取骨瓣去除减压术[2]。给予B组患者小骨窗微创血肿清除术, 即:经头颅CT定位后, 为最大程度躲避Wernicke区,可从最宽血肿层面、最短皮层入路, 行3.0~5.0 cm切口, 开颅骨窗直径2.5 cm, 于微创下清除血肿并完全止血, 如有需要可留置引流管。给予C组患者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 即局部麻醉后, 按照头颅CT定位, 于血肿层面最宽、皮层入路最短且不经过大血管部位置入引流管, 并按照情况分次注入尿激酶以消肿, 密切监测血肿残余量, 当血肿量<5 ml时拔管即可[3,4]。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分析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再出血、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肾衰竭), 此外, 主要观察术后3个月的预后分级、意识状态分级。预后分级分为良好、致残、植物生存、死亡, 随此分级从前到后患者预后情况依次变差。术后3个月意识状态分级统计三组Ⅰ~Ⅱ级、Ⅲ级、Ⅳ级及以上的患者例数, 随着级别增加, 意识状态变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数对比 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数分别为(4.4±0.9)h、(221.3±54.4)ml、(23.3±5.1)d, 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数分别为(2.2±0.5)h、(45.6±10.4)ml、(18.8±3.3)d, C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数分别为(1.1±0.2)h、(42.4±8.9)ml、(17.5±3.1)d;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数均明显多于B组及C组(P<0.05), B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C组(P<0.05), B组与C组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 A组1例出现术后再出血(4.0%)、5例肺部感染(20.0%)、5例应激性溃疡(20.0%)、5例肾衰竭(20.0%), B组1例出现术后再出血(2.56%)、1例肺部感染(2.56%)、1例应激性溃疡(2.56%)、1例肾衰竭(2.56%), C组1例出现术后再出血(2.08%)、2例肺部感染(4.17%)、1例应激性溃疡(2.08%)、1例肾衰竭(2.08%)。三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肾衰竭发生率均明显高于B组及C组(P<0.05), B组与C组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及肾衰竭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三组患者预后分级及意识状态分级对比 术后3个月,A组预后分级:13例良好、占52.00%, 7例致残、占28.00%,4例植物生存、占16.00%, 1例死亡、占4.00%, 死亡患者均为术前双侧瞳孔扩散者, 术后5 d因严重肺部感染死亡;意识状态分级:13例Ⅰ~Ⅱ级, 7例Ⅲ级, 5例Ⅳ级及以上。术后3个月, B组预后分级:30例良好、占76.92%, 7例致残、占17.95%, 2例植物生存、占5.13%, 0例死亡;意识状态分级:30例Ⅰ~Ⅱ级, 7例Ⅲ级, 2例Ⅳ级及以上。术后3个月, C组预后分级:28例良好、占58.33%, 12例致残、占25.00%, 5例植物生存、占10.42%, 3例死亡、占6.25%, 死亡患者均死于术后再出血导致的脑疝;意识状态分级:28例Ⅰ~Ⅱ级, 12例Ⅲ级, 8例Ⅳ级及以上。术后3个月, 三组患者预后分级及意识状态分级两两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来说, 临床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上以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为主[5-7]。本研究结果显示, 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数均明显多于B组及C组(P<0.05), B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C组(P<0.05), B组与C组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肾衰竭发生率均明显高于B组及C组(P<0.05), B组与C组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及肾衰竭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 三组患者预后分级及意识状态分级两两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若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取不同针对性术式, 均可获得较可接受的效果, 预后效果差异不大, 但同时要积极预防相应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 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时, 应根据患者不同情况、不同出血量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法, 才能有效提高患者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性溃疡肾衰竭血肿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慢性肾衰竭处方规律
1例脑瘫幼儿口腔黏膜严重创伤性溃疡的诊治体会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Cys C、β2-MG、MCP-1及ANGⅡ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重症脑出血病人血清HSP70、HSP90水平与应激性溃疡的关系
基于数据挖掘对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组方规律的分析
CT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结直肠恶性肿瘤患者术中压力性溃疡发生特点及预防策略
高压氧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