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亮
重症急性胰腺炎是临床比较常见的急性病症, 患者普遍存在腹胀、肌肉紧张、上腹压痛等临床症状, 且伴随脏器功能障碍和代谢功能紊乱。血液滤过是临床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方案, 既能清除炎性因子, 又可促进脏器功能的恢复, 而乌司他丁可有效改善微循环, 关于两者的联合研究较为欠缺。为探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医疗方案, 本院对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实施血液滤过联合乌司他丁进行治疗, 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抽取本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15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治疗方式差异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75例。对照组男40例, 女35例;年龄 36~64 岁 , 平均年龄 (49.2±5.1)岁 , 病程 0.5~12.3 年 ,平均病程(6.8±1.9)年。观察组男36例, 女39例;年龄35~65岁 , 平均年龄 (49.5±5.3)岁 ;病程 0.8~12.5年 , 平均病程(7.0±1.9)年。本次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且入组患者自愿参与。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组患者均接受禁食、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血液滤过治疗, 具体步骤为:首先行股静脉穿刺搭建血管通路, 所用仪器为德国费森尤斯床旁血液滤过机, 美国百特HE1200血滤机, 补充置换液时采用前稀释法, 流速为3.0 L/h, 血流速度为160 ml/min;出血倾向严重者可采用生理盐水替代肝素予以抗凝。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乌司他丁(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9990134)治疗, 起始剂量为10万U,与500 ml氯化钠注射液混合后静脉滴注, 每次输注时间<2 h,2次/d。治疗时间为1周。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治疗前后血糖、血钙、血尿素氮、肌酐和谷丙转氨酶(ALT)等生化指标。疗效判定标准[1]: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影像学检查无异常;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影像学检查基本正常;无效: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变化不明显, 或出现加重趋势。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显效24例(32.0%), 有效36例(48.0), 无效15例(20.0%), 治疗总有效率60例(80.0%);观察组显效30例(40.0%), 有效42例(56.0%), 无效3例(4.0%),治疗总有效率72例(96.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091, P=0.003<0.05)。
2.2 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对照组发热缓解时间为(2.15±0.48)d, 腹胀缓解时间为(4.45±0.42)d, 恶心缓解时间为(2.68±0.32)d, 黄疸缓解时间为(7.85±1.24)d, 腹膜炎体征缓解时间为(5.96±0.85)d, 观察组分别为(1.32±0.21)、(2.84±0.36)、(1.75±0.28)、(6.18±1.35) 和 (4.32±0.75)d ;观察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719、25.206、18.941、7.890、12.529, 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比较 治疗前对照组血糖为(11.64±3.28)mmol/L, 血钙为 (1.96±0.32)mmol/L, 血尿素氮为 (16.18±2.45)mmol/L, 肌 酐 为 (232.27±35.42)μmol/L, ALT为 (168.72±21.64)U/L, 观察组分别为 (11.75±3.25)mmol/L、(2.01±0.30)mmol/L、(16.23±2.48)mmol/L、(233.15±36.24)μmol/L和(167.15±22.48)U/L;治疗后对照组血糖为(9.27±1.81)mmol/L, 血钙为 (2.15±0.42)mmol/L, 血尿素氮为 (14.17±3.18)mmol/L, 肌 酐 为 (175.68±25.54)μmol/L, ALT为 (105.42±18.96)U/L, 观 察 组 分 别 为 (6.32±1.49)mmol/L、(2.48±0.35)mmol/L、(9.24±2.51)mmol/L、(112.39±16.72)μmol/L和(51.75±12.98)U/L;治疗前两组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06、0.987、0.124、0.150、0.061, P=0.418、0.163、0.451、0.440、0.436>0.05);治疗后两组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97、5.227、10.539、17.955、20.228,P<0.05)。
重症急性胰腺炎是较为常见的急性病症, 起病突然、进展迅速、病情危急, 发病率和病死率都相当高, 且可能引发重要脏器功能障碍, 甚至导致器官衰竭, 是临床关注的重点方向。重症急性胰腺炎发作时, 大量胰腺被激活, 同时坏死的胰腺产物使得氧自由基和核因子活化, 导致促炎细胞渗入血液, 从而引起放大效应和级联反应, 如白细胞活化和细胞黏附因子上调等[2]。胰腺微循环异常、炎性介质大量释放和粒细胞激活过度都可能加重胰腺炎疾病严重程度,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血小板激活因子等产生级联反应使得胰腺出现炎性损伤, 在溶酶体酶与消化酶的共同作用下, 引起全身炎性[3]。现阶段临床主要采用非手术保守治疗方式治疗该疾病, 其中血液滤过是治疗该疾病的首选方案, 可持续清除体内溶质与多余水分, 为人体提供营养支持[4]。该技术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应用广泛, 其能够有效清除炎性介质, 抑制炎性反应, 缓解炎性反应;血浆的滤过和吸附作用有利于清除血液内的毒素;除此之外, 通过清除多余水分, 能够改善微循环, 并提高细胞摄氧水平;同时还具有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清除代谢产物、调整免疫功能等作用, 可有效缓解恢复重要脏器基本功能, 在重症医学领域中应用广泛[5]。
医学技术水平迅速发展, 使得临床开始将药物与血液滤过结合使用, 以提高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效果。乌司他丁由人尿精制而成, 是蛋白酶抑制剂的一种, 对胰蛋白酶等胰酶的活性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可用来治疗慢性复发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 也可作为急性循环衰竭患者抢救时的辅助药物。不仅如此, 乌司他丁还能够稳定溶酶体膜, 抑制溶酶体酶和炎性介质的释放和心肌抑制因子的分泌, 对氧自由基的清除同样效果显著。另外, 手术应激反应引发的蛋白代谢异常、免疫功能和肾脏功能下降均可使用乌司他丁改善, 避免应激反应损伤机体细胞与内脏器官。临床给予患者乌司他丁时,通常采用静脉滴注方式, 药物可经尿液排出[6]。
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治疗时应注意如下:①患者病情较为严重, 即便部分患者症状相对较轻, 但预后效果一般, 必须予以足够重视;②在给予病情严重患者血液滤过时, 可根据患者病情发展情况延长滤过时间, 增加滤过频率;③临床需充分考虑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临床表现、血尿淀粉和CT检查结果等确定血液滤过终止时间, 而不是仅凭借生化指标改善情况进行调整。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热缓解时间为(2.15±0.48)d, 腹胀缓解时间为(4.45±0.42)d, 恶心缓解时间为(2.68±0.32)d, 黄疸缓解时间为(7.85±1.24)d, 腹膜炎体征缓解时间为(5.96±0.85)d, 观察组分别为(1.32±0.21)、(2.84±0.36)、(1.75±0.28)、(6.18±1.35) 和 (4.32±0.75)d ;观察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明乌司他丁联合血液滤过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 给予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液滤过联合乌司他丁进行治疗, 既能提高治疗效果, 又可缓解临床症状, 同时有利于改善生化指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