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廷猷
(四川省食品药品学校,四川 峨眉山 614201)
伊尹发明中药汤剂之说,首见魏晋医学家皇甫谧《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针灸甲乙经》或《甲乙经》。他在《甲乙经·序》中赞扬说:“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1]在当今各级中医药院校教材中,是几十年的一贯遵从,并未与医史研究成果挂起钩来。解读中甚至有了扩大,说伊尹懂医药,还是中国开中药复方的第一人。
说伊尹懂医药有两处文献根据。一是战国末的吕不韦《吕氏春秋·本味》篇。说伊尹在与汤王对话时,曾以医理做比喻,讲治国的道理:“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啬其大宝。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二是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有记载:“伊尹佐汤伐桀,放太甲于桐宫,闵生民之疾苦,作汤液本草,明寒热温凉之性,酸苦甘辛咸淡之味,轻清重浊,阴阳升降,走十二经络之宜。今医言药性,皆祖伊尹。”[2]将伊尹懂医药的水平,提高到能写本草、能总结药性的医药学家高度。
我质疑此说,也有人觉得有道理,希望成文发表。弄清此问题虽无中药生产技术贡献,但有中药历史文化价值,让师生和业内人士思考也会有益,故乐于成文,望对认识此说提供参考。
当今对皇甫谧所说伊尹发明中药汤液原文有两种译法。
一是:伊尹以次于圣人的才能,用《神农本草经》所载药物制作汤剂。
二是:伊尹以次于圣人的才能,参考《神农本草经》写成了《汤液本草》。
两种译法都表达了皇甫谧语意,伊尹制汤液或写本草,都是以《神农本草经》为基础。但是,皇甫谧忽略了那时还没有文字,《神农本草经》根本就不存在,当然不可能用它所载药物制作汤液、参考它的内容写出本草书籍来。所以说法不合逻辑,所言之事就不可信了。
伊尹其人,《史记·殷本纪》有两种说法:一是奴隶厨师说,主动投奔商汤,后来当了右相。二是杰出处士(有德才而隐居的人)说,商汤派人五次邀请才出为仕[3]。以奴隶厨师说较多。
甲骨文中多次记载,殷商王室高规格单独为伊尹祭祀,甚至在祭祀先王时,也将伊尹同祭,让其共享。祭祀伊尹一般用二、三头牛,多时用五头牛,或者用十头羊。说明伊尹确有其人,而且地位很高,极受崇敬。被列为“旧老臣”的第一位[4]。
根据《史记·殷本纪》“伊尹……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伊尹用烹调的滋味比喻为政的方法,劝说商汤推行王道、施以仁政的记载;结合现代史学工作者对伊尹的研究,伊尹不是医药人,而是夏末商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5-6]
伊尹出生在末代夏王夏桀时期的伊水地区,家庭情况不详。伊水是洛河支流,在今河南西部。年轻时伊尹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自由人,而且怀有推翻夏桀暴政的远大抱负,他离家出走,到处游历,寻找机会。后来游历到有莘氏,有莘氏是夏的属国,在今山东西南的曹县北。当听说有莘氏国君比较好时,就想投靠他实现理想。于是来到有莘氏王城郊外,种地自食,等待时机。一天,伊尹向有莘氏国君自荐,说会烹饪,愿为效力,就做了他的厨师,身份降为奴隶。伊尹有才干,被提升为管理膳食的小头目,并负责做招待宾客的厨夫。很快,伊尹发现,有莘氏是个小国,又与夏桀同姓姒,不便劝说,想另谋其主。
此时,与有莘氏南部相邻的是商国。商国的王城在亳,位今山东曹县南,又称北亳。商王汤经常前去与有莘氏国君交往。伊尹见汤王是个有德行、有作为的人,想伺机投奔汤王。终于有了机会,汤王要娶有莘氏国君的女儿为妃,伊尹请求做陪嫁的奴隶“媵臣”,来到了汤王身边,仍做奴隶厨师。伊尹利用每天敬食的机会,向汤王分析夏的暴政和天下形势,劝说汤王以仁德治国,积蓄力量消灭夏桀。伊尹的主张与汤王意合,汤王见伊尹有才,接受了他的进言,免去了奴隶身份并任用为右相,同时任用薛国国君仲虺为左相。伊、仲二相共同辅助朝政,整顿政治军事,发展农牧业生产,商的国力不断增强。附近的部落、小国,纷纷归附商汤约十余个。
伊尹的政治军事才能,主要体现在谋略方面。伊尹的谋略,冲破了当时流行的天命思想,主张加强政治,注意修德,争取民心及各邦国诸侯的同情支持,然后采用军事手段,由近及远逐个翦除夏的属国,待夏被孤立、实力衰弱时,再战而灭之。
夏桀在东方有个属国叫葛,在今河南宁陵,与商南部相邻。伊尹向商汤建议,商议计谋先灭葛国,解除对自己的直接威胁,揭开灭夏战争序幕。
葛国国君葛伯,是一个糊涂又贪婪的统治者。无心治理国家,连天地鬼神也不祭祀,国内萧条,人民怨恨。当时迷信盛行,认为天地鬼神主宰人们命运,必须经常用牛羊稻谷祭祀他们。葛伯不予祭祀,是犯了人神不赦的大罪。利用葛伯这个弱点,商汤派使臣前去质问他,为什么不祭祀天地鬼神?葛伯回答:我不能和商国相比呀,我国又小又穷,哪有祭祀的牛羊?使臣回国禀告商汤后,商汤派人送去了大群牛羊。葛伯将牛羊宰杀摆宴,不久就吃光了。商汤知道后,又派使臣质问葛伯为何还不祭祀?葛伯回答:我还没有稻谷呀。商汤又派边境地区一批壮年人去葛国开荒种稻,派各家小孩每天送饭。时间一长,商汤的仁德外传。一天,葛国士兵抢夺送饭小孩的篮子,并将小孩们赶了回去。一个勇敢小孩与葛国士兵闹着评理,竟被葛国士兵打死,激起了商国人的极大愤怒。商汤即带大军攻打葛国,留在那里的商国种田人也进行配合,葛伯被杀,葛国灭亡。与此同时,商汤严令士兵不得抢掠,并从国内运来粮食救济贫民,组织他们开荒种地,只向商国交1/10的收成。又派使臣去各国进行外交活动,解释灭掉葛国符合道义。这一系列措施,产生了很大影响,商汤的宽厚仁德进一步外传,周围的小国纷纷弃夏附商。商汤的控制地域,不断向西在今河南东部扩展。伊尹的政治军事谋略才华,首战就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为了辅助汤王灭夏,伊尹提出,由他亲自去夏桀王都住一段时间,了解夏的实力。汤王同意了,伊尹带着随从,驾着马车,驮着方物贡品来到夏桀寻欢作乐的离宫(在今河南偃师)朝见。伊尹奏道:商侯派臣下前来献贡,不知大王有何差遣?夏桀未在意地说:你先回王都住下吧,有事时再传你。就这样,伊尹在王都一住就是3年,夏桀也未召见他。一切情况观察清楚后,伊尹回到了商。伊尹向汤王回报说:夏自禹立国已四百多年,夏桀虽暴,在诸侯中仍有威信,仍有实力,不能急于出兵,再积蓄更大的力量,削弱拥护夏的属国实力,等待时机。汤王采纳了伊尹的建议,之后逐渐附商达40余国和部落,商的实力进一步壮大,控制地域扩大到今河南中部。
后来,夏桀威信下降,属国不再助夏,夏桀已成孤家寡人,伊尹认为灭夏时机到了。汤在二相辅佐下,带领反夏联军,从豫东向豫西的王都进攻。双方会战于鸣条(今河南封登县),汤王、伊尹、仲虺各领一军出击,夏桀大败,后逃到南巢(今安徽巢县)。不久夏桀死在那里,夏朝灭亡,传14代17王471年。
汤灭夏桀建立商朝后,伊尹辅助朝政13年,消灭夏的残余势力,发展农牧业生产。汤死后,伊尹又辅助下传的4位商王。依序是外丙3年,仲壬4年,太甲12年,老死于沃丁继位的第8年。太甲继位时,不遵汤法,不理朝政,不听忠告。伊尹将他逐放桐宫(今河南偃师附近,是商朝的王陵之地)思过。自行执政。3年后,太甲悔过自新,伊尹又将他迎回复位。从此太甲励精图治。
伊尹为商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丰功伟绩。伊尹死后,沃丁给予了天子之礼,行商王级厚葬,并亲自守灵3年,以报大德。后世商的王室,也把伊尹作为祖先之一祭祀。甲骨文中有多处祭祀伊尹记录,为此提供了证据。
前文提到,说伊尹懂医药原出《吕氏春秋·本味》篇。但是,查1986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由张双棣、张万彬、殷国光、陈涛4人著《吕氏春秋译注》[7];2001年广州出版社出版,黄碧燕注释《吕氏春秋》、《本味》篇中均无伊尹前引讲话;而在卷三《先己》篇中,有汤王与伊尹问答如何才能取天下的一段对话。原文如下:
“汤问于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伊尹对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将先取。’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啬其大宝。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此之谓真人。”
这段话的大意是:
商汤向伊尹问道:“我想获取天下该怎么做呢?”伊尹回答说:“只是想取得天下,天下是不可能得到的。要真想取得天下,必须先战胜自己”。凡成功大事的根本原因,在于必须首先治理好自己的内部,保护好珍贵的传统,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就像人体那样,吸收新鲜的空气、营养,排除留下的废物,保持腠理通畅,精气日日更新,病邪全被祛除,才能达到长寿天年。这就是所谓长生智慧的仙道之人。
由于早期的古文无标点符号,怎样断句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两书均将伊尹的回答,用句号断到“身将先取”为止。将“凡事之本……此之谓真人”这些话,认为是《吕氏春秋》作者的一段阐释。如果把这段阐释话,也认为是伊尹所说,自然就得出了伊尹懂医药的不当结论。
那么,这段阐释话,为什么不能是伊尹所说呢?有两点理由:一是不合先秦古人对话言简意赅之传统;二是当时的医学水平达不到这种程度,这是最主要之点。
所以,《吕氏春秋》《本味》篇、《先己》篇,都未说伊尹懂医药。
伊尹不可能发明中药汤剂,也是当时的医药水平所决定的。夏末商初的百余年,还没有医药可言。所以,汤的儿子太乙早亡,未能继承王位。汤后的外丙、仲壬、太甲等商王,都因生病无医药而早亡。伊尹死后200多年才出现甲骨文,在距今3278~3378年的百余年间。甲骨文中没有医字、药字,仅有按摩、针砭、灸焫3种外治法和用鱼治腹疾、枣治疟疾、艾灸小孩3条记载,更无推陈出新、腠理遂通的战国医学理论。夏末商初还没有用药治病,也没有文字,自然不会出现中药汤剂,更不可能撰写《汤液本草》。
当代巨著《中华本草》指出:《黄帝内经》早已说过,“上古圣人作汤液”,未及伊尹二字;近年来医史界认为,汤液是“五谷之液”而非中药汤剂[8]。例如,廖育群《伊尹汤液考》说:“《素问·汤液醪醴论》云: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可见汤液和醪醴,同样是五谷蒸煮而成,并非草药煎熬之剂。张景岳注云:汤液醪醴,皆酒之属。”[9]徐春霖《论伊尹汤液》也说:“汤液不是伊尹始创”[10]。总之,皇甫谧说伊尹发明粮食发酵酒也好,发明中药汤剂也罢,都是古代医家常用的尊古、崇古之说,并非又是文史学家的皇甫谧真的不知道当时没有文字。
尊古、崇古是中国古代社会早期,人们把与民生有关的物质文化生活大事,认为是伟大祖先所给予的,因而令百姓代代不忘尊崇、祭祀,形成一股尊古、崇古的社会风气。表现为全社会及其各行各业,都用自己的敬重祖先作崇拜偶像,由此形成了一股强大、不可分割的人文凝聚力。如房屋、衣装由黄帝创造,农耕、农具由炎帝(神农)发明,土地有土地神社公保佑丰收,城市有城隍、人家有门神保护安全,商人有武财神关公保护平安发财等等。
崇古遗风反映在中医学里,恰恰是皇甫谧在《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序》中所作的一段总结。他说:“夫医道所兴,其来久矣。上古神农始尝草木而知百药。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藏六府,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性命,穷神极变,而针道生焉。其论至妙,雷公受业,传之于后。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陈永良先生对此有一段今译:“医学产生的时代,由来已经很久了。上古神农氏开始品尝草木的滋味,才逐渐懂得了各种药物的知识。黄帝又询问岐伯、伯高、少俞这些医家,同他们一道,向内考查了五赃六腑,向外综合核实了经络、气血、色象和脉候,再把大自然的四季变化和病人实践,与人体生命规律结合起来,广泛地求得验证,于是针灸学说便产生了。它的理论精深奥妙,雷公向他学习,并把它传给后代。到了商朝,伊尹凭着他仅次于圣人的才智,参考运用《神农本草经》,写成了《汤液本草》。”[11]
皇甫谧又在《帝王世纪》中说:伏羲氏“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所以六气、六腑、六脏、五行、阴阳、四时、水火、升降,得以有象,万病之理,得以类推。炎黄因斯,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焉。”[12]
这段话大意是说:伏羲创造文字,以代替用绳索打结记事;又画八卦,以表达自然界规律属性,使万物获得分类所归位置。所以六气、六腑、六脏、五行、阴阳、四时、水火、升降等人体脏腑和自然现象,都有自己的形象表现;万病之理,也有了取类比象的归纳方法。炎帝、黄帝接受了伏羲之说指引,乃尝百草发现药物并制造九针,拯救百姓的生命与健康。
结合皇甫谧二书之说可知,中医哲学阴阳学说由伏羲启蒙,医学、针灸由黄帝、岐伯创造,药物由炎帝神农发现,中药汤剂由伊尹创制,都是他总结的崇古之说。中药行业的崇古表现,以从元代起,各地纷纷兴建供奉伏羲、神农和黄帝的三皇庙,作为祭祀、议事、交易药材场所最为典型。
这种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崇古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种十分重要的认识观,是百姓思想愿望的真实反映,有很强的人民性。崇古遗风形成的原因,一是表现为人们崇拜祖先,实际是人们希望现实生活幸福美好。二是希望圣人、君王、地方父母官,关注百姓的基本民生,给人民带来好日子。中国人认同自己是炎黄子孙,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领袖伏羲、炎帝、黄帝,在部落和部落联盟形成后,发展原始农牧业、手工业并开始采集药物,为解决人们的吃饭、穿衣、住房、医药四大基本民生而艰辛奋斗,促进社会向前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国家统一打下了坚实基础。炎帝神农,还为民尝百草寻找食物,日遇七十毒,又塑立了既是民众领袖又是民众公仆的光辉形象。
后来,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崇古逐渐向托古衍变,也形成了一股风气。例如,有些药铺挂出“神农遗术”、“扁鹊世家”、“华佗在世”、“世隐韩康”等牌匾,书名中使用黄帝、神农、桐君、伊尹、老君等人名,希望借此达到提高知名度、增强信任感的商业目的,这是崇古衍变为托古的直接原因。这种现象,《淮南子·修务训》中早有说明:“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13]当今盛行名人广告、名人效应,源头恐怕也在这里。
所以,说伊尹发明了中药汤剂,或说写了《汤液本草》,都是对祖先崇拜的遗风表现。就像说医学由黄帝发明,药物是神农发现,阴阳为伏羲启蒙一样,只是一种尊古、崇古的文化传承认同,不应理解为真正是他们个人所为。
伊尹是不是医药人这个关键问题,由《吕氏春秋》引出。那么,《吕氏春秋》是一部什么书、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值得讨论。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一部汇集先秦各派学说的书。主编人吕不韦,公开身份是秦的相国、秦王嬴政的仲父(叔叔)。而实际上是秦王嬴政的亲生父亲。学界对此有否定之说,因而争论已久。但从《史记》所载,是的可能更大。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小妾,多称赵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14]人称赵政。《史记·吕不韦列传》说得更加清楚:“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怀孕)。子楚从不韦饮(在吕不韦处喝酒),见而说(通悦)之,因起为寿(祝酒),请之(请求得到赵姬)。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超过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15]秦人嬴姓,秦和史家称赵政为嬴政。
原来,秦庄襄王是秦昭王孙子、太子安国君二十几个儿子之居中者,早年被送赵国京城邯郸作人质,名子楚。子楚生活过得并不愉快。大商人吕不韦认为他是奇货可居,说能使他当上国君,于是二人密切交往。子楚并要得了已经怀孕的吕不韦小妾赵姬同居。吕不韦得知安国君宠爱无子的华阳夫人,经多方努力,说服她收子楚为亲子。嬴政3岁时子楚逃回秦国,9岁时子楚果然当上太子。赵国为不得罪秦国,遂将嬴政母子送回。后秦昭王死,安国君继位一年亦死。子楚继位三年死。公元前247年嬴政13岁即位,是个孩子。吕不韦掌秦国大权10年,积极拓展秦国疆土,大力引进各国人才,重视文化建设,组织门客编写《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成书于公元前239年,秦国统一六国前夜。公元前238年,22岁的嬴政亲政。[16]
很显然,吕不韦利用相国身份,组织众多门客编写此书的目的,是为其亲子嬴政统一和治理天下提供思想武器。伊尹辅助汤王建商、治商,是一个极好的成功范例,伊尹成为卓越的贤臣良相典型被历代颂扬。但写书人觉得,伊尹回答汤的“欲取天下”问话,只“身将先取”一句,过于简略,担心嬴政不好理解。遂在其后,根据当时的医学理论水平,为增强说服力而加以阐释:社会要前进,国家要发展,必须像人体那样,不断进行推陈出新,才能及其千年,长治久安。增强说服力的目的达到了,却引出了医药史上伊尹懂医药发明中药汤剂的千年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