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新
脑卒中是临床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近年来发病率有所上升, 而且趋向年轻化[1]。一旦发病, 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肢体障碍及语言功能受抑制等症状, 严重的患者会意识丧失、昏迷、偏瘫、呼吸中枢麻痹及循环功能抑制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2-4]。因此, 积极有效的治疗及完善的护理干预、严密的病情观察对脑卒中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本研究在实施完善的护理干预及严密的病情观察基础上, 采用纳洛酮联合脑多肽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2~9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 全部患者经过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符合脑卒中的诊断标准, 患者的就诊时间均在发病后30 min~8 h, 排除肝肾功能严重损害和精神障碍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治疗组及联合治疗组, 每组50例。单纯治疗组患者中男34例, 女16例;年龄51~72岁, 平均年龄(63.56±3.34)岁。联合治疗组患者中男35例, 女15例;年龄51~70岁, 平均年龄(63.23±3.3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与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降血脂控制血压等常规治疗方式。在此基础上, 单纯治疗组给予纳洛酮治疗, 2 mg纳洛酮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0.9%生理盐水注射液)250~500 ml中静脉滴注。联合治疗组在单纯治疗组的基础上结合脑多肽治疗, 20 ml脑多肽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0.9%生理盐水注射液)250~500 ml中静脉滴注。两组患者均治疗14 d。
1.3 护理方法 治疗期间对两组患者均给予严密的临床病情观察及完善的护理干预。①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及瞳孔变化, 给予患者心电监护, 随时动态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及血氧变化, 观察患者的瞳孔是否等大及对光反射是否存在, 观察患者的肌张力, 是否出现偏瘫等症状;观察患者药物应用的并发症, 协助医生对患者进行凝血时间的测定, 注意患者有无出血症状;控制患者的静脉用药速度,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5]。②护理干预:脑卒中患者常出现感觉异常, 因此, 应重视患者的皮肤护理, 定时按摩患者的皮肤及骨隆突处, 定时为患者整理床铺, 翻身叩背,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 防止压疮的发生;加强患者呼吸道的护理, 及时清除痰液, 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对于意识清醒可以配合护理的患者给予叩背的同时嘱患者咳痰, 必要时进行雾化吸入, 对于意识丧失的患者应用吸痰器吸痰, 必要时应用气管插管或呼吸机辅助呼吸, 防止肺部感染的发生;对于留置尿管的患者应消毒尿道口, 2次/d, 及时更换储尿袋, 防止泌尿系统感染发生, 观察患者引流出的尿液性状, 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将患者的护理过程及时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并随时备好抢救药品及设备, 保持完好备用状态, 随时做好抢救的准备工作。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有效率及症状改善时间, 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症状改善有效:患者的意识清醒, 可以配合体格检查及治疗, 能够应答医生护士的问题, 患者的失语、偏瘫及恶习、呕吐、眩晕症状有改善, 患者无并发症及压疮发生[6]。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联合治疗组患者症状改善有效率为100%(50/50), 高于单纯治疗组患者的84%(42/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症状改善时间为(6.54±2.12)d, 短于单纯治疗组的(11.21±1.32)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压疮、肺部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
脑卒中发生时患者脑内的β-内啡肽释放增加, 机体生成大量的自由基, 致使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 脑组织急性缺血及脑动脉痉挛导致患者的症状进一步加重[2]。纳洛酮是阿片受体拮抗剂, 药理作用为降低释放机体的β-内啡肽水平, 进而减少机体内自由基的生成, 提高脑组织缺血状态下的脑灌注, 逆转脑组织的继发性损害[3]。脑多肽是脑组织特有的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肽能神经药物。药理作用为对神经元具有调节和改善代谢的作用, 保护神经细胞, 避免其缺血和神经损害[4,7-10]。两种药物对脑卒中均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因此, 本研究将两种药物联合应用起到了协同的治疗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患者症状改善有效率为100%(50/50), 高于单纯治疗组患者的84%(42/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症状改善时间为(6.54±2.12)d, 短于单纯治疗组的(11.21±1.3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压疮、肺部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 对脑卒中患者在实施完善的护理干预及严密的病情观察基础上采用纳洛酮联合脑多肽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且无并发症发生, 药物安全性高, 提高了患者预后的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
[1] 张曼.浅述脑中风患者分期康复护理的方法及应用心得.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6):158-159.
[2] 张中兴.纳洛酮、复方麝香注射液治疗脑中风52例临床治疗分析.临床医学工程, 2012, 19(7): 1112-1113.
[3] 龙舟.纳洛酮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68例临床观察.中医临床研究, 2010, 2(23):25.
[4] 王艳华.纳洛酮联合脑多肽治疗脑梗塞临床观察及护理.中国医药导刊, 2009, 11(9) :1574-1575.
[5] 杨迪, 方慧, 陈坚, 等.头局部亚低温联合纳洛酮治疗脑卒中的临床观察.中国基层医药, 2013, 20(11):1738-1739.
[6] 王定良, 袁荣刚.依达拉奉与硫酸镁、大剂量纳洛酮联合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1, 24(5):387-389.
[7] 吕云, 孙峰华.依达拉奉联合硫酸镁、大剂量纳洛酮治疗急性脑卒中临床观察.中国基层医药, 2012, 19(22):3459-3460.
[8] 周殿儒, 熊鑫艳.醒脑静联合纳洛酮治疗57例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医学综述, 2015, 21(22):4162-4164.
[9] 付耀武, 焦常新, 付立彪, 等.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纳洛酮治疗中风中脏腑临床观察.中国中医急症, 2012, 21(10):1694.
[10] 陈炳, 刘晓萍, 杨荣.纳洛酮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6):608-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