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让卡
(青海省河南县托叶玛乡农牧业技术服务站 811599)
青海地区处于青藏高原边缘,受高原大陆性气候影响,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温度较低,冬季长而寒冷干燥,春秋季节受季风影响多风沙,夏季温度在16℃左右,降水充足,适合牧草生长,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这样的地形无法进行大面积农作物种植,因此,青海地区的畜牧业相对发达,处于经济支柱地位。
青海畜牧业以牦牛养殖为主,牦牛距今已有上万年的历史,是现今藏青一带较为熟悉的饲养动物。相对于其他品种来说,牦牛性情较为温顺,多成群出现;且耐渴耐寒,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内蒙古、青海一带;灵敏度较高,能快速适应环境。
牦牛的价值之一在于其肉质具有草原特色。牦牛肉一开始是作为高原游牧民族的主要食物,因为牛肉蛋白质含量高,能使人长时间避免饥饿,且制作方便,能长期保存,因此,游牧民族中牛的养殖是其主要农业方式生产之一。现今,以良种牛和牦牛为主的养牛行业已兴起并快速发展。
当然,牛养殖的价值并不仅仅是为了食用,牛皮、牛绒、牛奶等都是可以产生经济价值的附加产品,形成了养牛业副产品的加工行业。
现今养牛业中,较为常见的牛病包括以神经症状为主的牛传染病、以皮下和肌肉炎性气性水肿为主要症状的牛传染病、以贫血和黄疸为主要病症的牛传染病、结膜角膜炎病症、恶性肿瘤或肉芽等,病症的发病状况也常集中于腹泻、高烧、呼吸不畅、抽搐、贫血或血常规某几项指标偏高等,这些传染病症状相似,传染概率高,爆发后控制相对困难,容易对养牛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青海省鸿顺牧业公司养殖场在2016年10月发现有12头牛出现黄尿、食欲减退、发热的症状,后经过一周观察发现,病牛眼球和外表皮发黄、大便呈陶土白色、出现瘙痒症状,告知当地畜牧防疫站并寻求帮助。
可能引起以上状况的可能有传染性肝炎、无浆体病、泰勒虫病和螺旋体病几种,本案采取几种方法对这几种疾病采取不同的检查与给药,观察其病情状况。
采取水洗沉淀法,对当日病牛粪便进行采集取样,标签标明简略病情,将牛粪在饱和盐水中反复冲洗沉淀,最后将上层清液抽取出来,取最下层沉淀物放置在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分析沉淀物构成,观察其中是否含有成虫与虫卵。
首先注射葡萄糖进行补液,之后向病牛注射四环素,观察是否为传染性肝炎造成的黄疸。补液后向病牛注射金霉素,观察其注射后的状况,以判定是否为无浆体病;补液后向病牛注射土霉素,观察其症状有无减轻,以判定其是否是螺旋体病。
经抽血检验,病牛胆红素指标数值较高,体温平均在38℃左右,且眼部黄染现象明显,伴有发热与瘙痒,可以断定为黄疸症状,同时再进行水洗沉淀后未发现泰勒虫成虫与虫卵,对病牛注射贝尼尔溶液未起到治疗作用;注射四环素、金霉素、土霉素后发现四环素与土霉素治疗效果明显,金霉素治疗效果较差;由以上情况做以总结,可以推断出病牛的病情为传染性肝炎。
由于发热黄疸这些病症情况可能是多种病因导致,且具有传染性,致病概率较大,为了控制疾病范围,避免发生爆炸式的疾病传染情况,做好预防工作势在必行。
(1)对健康牛群进行指标检测,关注是否有潜在传染源,并及时隔离。由于牛的品种与体质之间的差异,可能会出现牛病潜伏时间较长,发病情况不明显或发病速度缓慢不易察觉的情况,这也是造成传染性牛病不易控制的原因之一,因此,定期对健康牛群进行血液检测可以及时观察到染病个体,及时将其与健康牛群隔离,避免传染范围扩大[1]。
(2)健康牛舍的卫生与管理应当格外重视。传染性牛病的传播不仅限于同舍、同槽接触,还有可能通过饲养人员的装备、公用设备进行传播,因此,在处理完病牛牛舍后,农户应及时自我消毒并将公用设备采用曝晒、蒸煮等方法消毒,将传染的可能性降到最低[2]。
(3)染病牛舍垃圾粪便的处理要格外注意,因为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一些诱因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尽量不要将这些牛粪或垃圾制作肥料或就地掩埋,要进行杀菌处理后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