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丽艳 韩永胜 李同豹 丁得利 李平
(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 161005)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分子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动物分子育种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动物育种技术已逐渐从宏观的群体水平进入微观的分子水平,随着动物分子育种理论基础不断完善,应用技术不断成熟,各种现代生物技术的综合应用,肉牛分子育种工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应用动物分子诊断技术能够检测各品种牛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Kierstein等[1]应用线粒体分析不同来源水牛品种mtDNA D-loop序列发现,128个多态位点和36个mtDNA单倍体,分析表明,沼泽型水牛和河流型水牛驯化地点都可能是亚洲次大陆。Tu等[2]用分子诊断技术分析了牦牛mtDNA多态性发现,牦牛与普通牛多态性区别明显,依此估测到牦牛和普通牛祖先分化时间大约相差十万年。宁素恒[3]分析牛乳铁蛋白基因 (LF)同源进化关系牛LF基因与马的亲缘关系最近。孟彦[4]采用SSCP方法对11个中国地方黄牛个体线粒体DNA D-loop序列和12S rRNA基因的多态性研究表明,日本黑牛、安格斯牛和海福特牛亲缘关系较近,而西门塔尔牛、蒙古牛、延边牛亲缘关系较近。
肉牛的生长发育候选基因的研究涉及肉牛的体重、体高、体长、十字部高、腰角宽和日增重等,主要包含ACAN、POU1F1、LPL、GH、IGF、DGAT2等基因。
ACAN是核心蛋白聚糖的一种,是牛矮小症状的主要候选基因。Cavanagh等[5]发现,携带ACAN基因的牛在生长过程中表现侏儒症。POU1F1基因在牛胚胎分化和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促进GH、PRL和TSHβ及自身基因的转录来实现对牛生长发育等性状的调控,促进相关基因细胞系的生长和发育[6]。刘波等[7]通过试验发现,POU1F1-E6H基因座与秦川牛的体重、体尺等生长性状之间存在相关性,胸围、十字部高指标相比,AB和BB基因型个体显著高于AA型个体,且相关基因与育肥性状关系较大。LPL是一种脂肪分解酶,在脂蛋白中的载脂蛋白C2的辅助和催化下,LPL在脂类代谢和运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邱国宇[8]利用秦川牛和南阳牛为研究对象,研究LPL基因多态性与牛生长发育性状的关系发现,秦川牛杂合子 (AB)型基因,在体重、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胸围和尻长指标上显著高于纯合子 (AA和BB),而南阳牛杂合子 (AB)个体在初生重指标上显著高于纯合子(AA、 BB) 个体。
GH是由脑垂体前叶细胞分泌的一种单一肽链的生长激素,它能调节牛的所有组织和细胞的生理功能,控制着牛的生长激素分泌水平和生长发育。高雪等[9]对GH基因研究表明,GHP3即第5外显子2141 bp处和3'的GH-P4位点显著影响牛的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和肉用指数。IGF是一种生长激素依赖性多肽,它可以促进蛋白同化和有丝分裂作用,调节细胞增生及分化,IGF有IGF-Ⅰ和IGF-Ⅱ两种类型。IGF-Ⅱ调节胚胎时期的发育,IGF-Ⅰ则调节出生后的个体生长和发育。DGAT2是合成甘油三酸酯过程中的关键酶,在脂肪代谢、脂类在组织中的沉积、肠道脂肪的吸收中发挥重要作用。张争锋等[10]研究南阳牛DGAT2基因第6内含子多态性与体重、体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2岁体重、6月龄体高、6月龄到2岁的胸围和体斜长相比,AA基因型南阳牛个体显著地高于杂合基因型AB。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肉质性状基因的研究成为肉牛育种工作中的一个重点。主要衡量指标有胴体重、大理石花纹等级、眼肌面积、背膘厚度、瘦肉率、嫩度、肌肉酸碱度、肌肉剪切力等,主要相关基因有MSTN、 calpains、 FABPs、 MyoD1、 PRKAG3、 DHCR24、 CS、PPP1CB等。
MSTN基因突变可使牛出现双肌性状,在同一饲养条件下,双肌牛产肉性能是普通牛的1.3倍,且骨骼较细,肌肉发达、瘦肉率高、肉质细嫩。王娇娇[11]以辽育白牛为研究对象,对MSTN基因进行分析表明辽育白牛MSTN基因在不同组织中具有表达差异性,其中肌肉中表达量最高。钙激活蛋白酶(calpains)是含巯基的蛋白酶,主要位于肌纤维附近和肌质网膜上,在动物屠宰后的肉成熟过程中起着着色的作用,μcalpaind能分解肌肉细胞中的蛋白质,使肌肉在此过程中达到嫩化作用。脂肪酸结合蛋白 (FABPS)在脂肪酸生成过程中参与细胞内脂肪酸的运输,加强脂肪酸的转运扩散,参与细胞内脂肪酸的摄取,促进细胞膜吸附脂肪酸,调整细胞内脂肪酸的浓度[12]。
MyoD1基因参与动物体多种分化细胞转化为肌细胞的生产过程,是骨骼生长和再生过程的一个转化因子,影响肌肉组织结构的表达。黄萌等[13]以秦川牛、鲁西牛和西门塔尔牛为研究对象,利用PCR-RFLP法分析MyoD1基因多态性与相应牛个体的胴体性状关联性,结果表明,MyoD1基因C1867T位点对肉牛的背膘厚、大腿肉厚度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RKAG3是蛋白激酶 (AMPK)的r3亚基构成的三聚体,具有肌肉特异表达的特性,通过对7个品种牛的PRKAG3基因多态性研究发现第4内含子存在两处突变,且不同基因型对应的嫩度性状差异显著,同时也影响牛肉的pH和色泽[14]。
尹璐[15]以中国西门塔尔牛为研究对象,利用PCR-RFLP法分析DHCR24基因的多态性,通过对445头牛进行基因型检测,分析与肉质和胴体性状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多种肉质和胴体性状在DHCR24基因外显子9的不同基因型之间有显著差异,杂合子GA基因型个体与大理石花纹、后蹄重和脂肪颜色性状具有显著相关性;纯合子GG基因型个体与背膘厚、大腿肉厚、后腿围、眼肌面积和腰部肉厚性状具有显著相关性。田静[16]用95头西门塔尔牛为试验材料,以CS(柠檬酸合成酶基因)为候选基因,采用PCR-RFLP的方法分析基因外显子3的遗传多态性与西门塔尔牛肉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CS基因第三外显子第206bp处存在G/A突变,该基因多态性与脂肪颜色呈显著相关,AA型显著高于BB型,对其他性状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姜颖[17]研究PPP1CB基因与肉质相关性分析表明,PPP1CB基因第一内含子第14 434bp碱基处存在C/T基因突变,该基因多态性与屠宰率也呈显著相关,对其他性状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繁殖性状是牛育种中一个重要的性状,繁殖性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养殖业的经济效益。繁殖性状涉及牛的双胎性能,一般自然状态下,牛为单胎动物,双胎率只有0.15%左右。牛的繁殖性状候选基因主要包括FSHR、LH、GDF9、RXRG、GnRH等。
FSHR为促卵泡激素受体基因,是G蛋白耦合受体。雷雪芹等[18]以秦川牛单、双胎母牛为对象研究FSHR基因的多态性,结果双胎母牛的双胎牛和单胎牛之间FSHR基因的第10个外显子的突变率差异显著。魏伍川等[19]也研究表明,FSHR基因与牛的繁殖性状存在连锁相关。LH是促黄体素基因,与促卵泡激素FSH协同促进卵泡生长成熟,参与内膜细胞合成雌激素,诱发动物排卵,促进黄体生成,LH由α和β两个亚基因构成。刘继丰等[20]发现,LHβ不同基因型西门塔尔牛和夏洛牛的冻精畸形率和射精量显著不同,这表明LHβ基因是影响精液品质的一个主效基因。GDF9即生长分化因子9基因,是卵母细胞分泌的生长因子,调节卵巢卵泡的生长和分化,对动物繁殖起着重要作用。张路培等[21]以鲁西黄牛为研究对象发现,在GDF9的3'UTR缺失突变,且双胎牛的B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单胎牛。
RXRG即视黄酸X受体γ基基因,参与上皮细胞生长、细胞分化、胎儿发育等作用。RXRG基因定位于牛的3号染色体上,在肌肉中完全表达。黄萌等[22]研究发现,不同基因型鲁西单、双胎牛RXRG基因位于3'UTR多态位点差异极显著,这表明RXRG基因与鲁西牛双胎性状具有密切相关性。于影等[23]报道GnRH即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与特异性受体 (GnRHR)结合后,通过调节LH和FSH的水平来刺激性激素的产生、卵泡和精子的发育,从而调控卵巢和睾丸的功能,因此在繁殖中起到重要作用,外源GnRH可以促进具有繁殖障碍母牛的妊娠。
虽然分子育种技术在牛的品种间亲缘关系的诊断,生长发育、胴体和肉质、繁殖性状相关基因的诊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分子育种技术的研究还不够完善,许多功能基因的研究只限于局部的某一片段,还缺少该功能基因的全部基因序列的研究,且不能作为独立的育种技术进行应用。但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不断提高,研究的不断深入,分子育种技术基础将会越来越完善,应用条件将日臻成熟,分子育种技术必将在肉牛育种中广泛应用,在育种中发挥出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