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来,在省农委、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伊通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得到省市业务部门的一致认可。从2016年开始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2017年末已经通过市级验收。2017年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单位。去年11月,承办了四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培训班并作经验介绍。县农产品监督检测中心于2017年9月分别取得了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和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合格证书”,达到“双认证”。
1.健全组织机构。在县农牧局农业综合科加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科牌子,由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主任兼任科长,具体负责指导和协调;在各乡(镇)农业站加挂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站牌子,由乡(镇)农业站长兼任监管站长,配备乡(镇)监管员58名;在村一级配备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配备村级协管员187名,解决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网格化监管,目前,该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乡、村三级监管网络已经形成。
2.增加人员编制。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协调有关部门,县农业生态资源环境与农村能源管理站加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县绿色食品办公室牌子,人员编制由原来的5名增加到现在的24名。由原种子管理站、农药站、土肥站整合组建农业综合执法队,负责种子、农药、肥料市场的执法工作。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工作职责进一步强化。
3.加强硬件建设。投资300万元、建筑面积530平方米、仪器设备67台(套)的监督检测中心,是四平市唯一一家取得“双认证”的监督检测机构,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
1.切实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一是建立市场准入监管名录,经过登记的农业投入品品种有7种200个。二是对企业进行规范经营管理,一年来农牧局各执法单位对高毒农药经营点、兽药生产经营企业、养殖企业开展检查15次。三是加强信息平台建设,为乡(镇)监管服务站配备了速测仪、电脑、照相机等平台设备。
2.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一是坚持隐患排查,一年来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在“元旦春节”等重要节假日、秋菜上市等重要农时季节累计定性抽检农产品样品4500个,定量抽检农产品样品数240个。二是坚持日常巡查,每个乡(镇)服务站每年定性检测农产品样品700个。三是开展常态化监测,通过对伊通满族自治县聚成现代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吉林省伊美大樱桃科技研发有限公司、吉林省绿枫源农产品有限公司、伊通县蓝莓生产基地等近10家“三品一标”企业进行监测,掌握了基本安全数据。
3.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一是通过培训推广农业标准化技术,一年来,阳光工程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课时数约有40课时,培训人数800人次。二是开展农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标准化建设,近年来建设蔬菜水果标准园3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2个、水产省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4个。三是加强“三品一标”建设,截至目前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6个、绿色食品19个、地理标志1个。四是开展绿色防控、配方施肥,组织赤眼蜂防治玉米螟70万亩,农田统一灭鼠45万亩,飞机航化防治作业8万亩。
为保障农产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除常规检查外,我们每年都集中开展农资打假、打击私屠滥宰行为等专项行动。一年来,共开展大型集中执法检查12次,处理违规案件5起,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10万元。县域内3年内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未发生因本县生产的农产品造成其他地方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未因区域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被上级有关部门通报。
(四)创新监管机制
我们注重发挥满族自治县优势,不断完善创新制度机制,为安全县创建工作源源不断地提供发展动力。
一是营城子镇黄牛交易市场监管模式。由县农牧局牵头,制定监管制度,营城子镇政府具体组织,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适时监管,黄牛协会具体实施。具体做法:1.从省外引进黄牛须从省境间指定通道(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进入,经检疫合格并在检疫合格证明盖章后方可进入。2.省外引进的黄牛需持有《动物检疫合格证明》,佩戴免疫耳标。进入营城子镇后需到营城子动物卫生监督分所登记备案,隔离观察45天后方可混群饲养,经检疫检查合格后方可进场交易。3.从县域外购进的黄牛需持有《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并佩戴免疫耳标后,方可进入市场交易。4.本地自产黄牛(包括养殖场、养殖小区及散养户饲养的黄牛),须经营城子畜牧站免疫注射,加挂免疫耳标,建立免疫档案,并经过21天后方可进入市场交易。5.对无检疫证明、无准引手续、无免疫标识,以及证物不符、检疫证明过期、涂改、伪造、失效的黄牛,不得进入营城子黄牛市场,一旦发现并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6.检疫人员对运往外地的黄牛认真开展检疫,畜主须提供“瘦肉精”检测报告或《动物质量安全承诺书》,并经检疫合格后方可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二是东南部多山地地区水稻种植合作社监管模式。由县农牧局制定监管制度,监管单位适时检测,伊通满族自治县福才农益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具体实施,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制定生产标准,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肥料,统一农药,统一回收,统一销售的模式。2017年,由合作社统一种植的“稻花香”稻谷统一销售,销售价达到2.35元/斤。伊通满族自治县福才农益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申请了绿色食品认证,目前加入合作社的农户由原来的240户增加到400户,水田面积达到500多公顷。使分散种植统一化,监管得到有力保障。
三是西北部多平原地区联合会水稻种植监管模式。成立伊通满族自治县绿色农产品产业联合会,由农牧局牵头,组织农牧业生产企业形成绿色农产品产业联合会,联合会包括伊通县聚成现代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吉林省绿枫源农产品有限公司、伊通县永春米业、伊通县艳会合作社、裕丰源家庭农场等绿色食品基地,在产业联合会的监督、指导和引领下,用“互联网+”的模式,建立伊通绿色农产品网站,在网络上宣传、销售,增大农业生产价值,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速测实验室建设。2018年将在大孤山镇、靠山镇、马鞍镇、营城子镇4个乡(镇)建设速测实验室,使区域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具备相应的检测条件和能力,为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伊通满族自治县和谐自然生态可视农业产业园绿色种养一体化项目建设。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粮牧一体发展,四位一体农业生态综合建设项目。项目的宗旨在于振兴农业,振兴农村,并且在考虑效益的同时本着绿色可持续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理念。初期发展10万亩玉米绿色原料生产基地,养殖黄牛10万头,项目总投资10亿元。
三是建设3万亩绿色水稻生产基地。包括河源镇和伊通镇水稻种植区,两个乡(镇)2017年已有5个水稻种植基地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