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南县耕地面积121万亩,粮食产量常年稳定在11亿斤左右,是中国绿色大米之乡、野山参之乡、野生山核桃之乡、国家商品粮基地县。辉南大米已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荣获中国第十五届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并且被农业部列为首批国家级绿色水稻标准化种植基地。辉南县始终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作为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来抓,在省农委监管处的正确指导下,辉南县构建了监管能力强、覆盖面广、群众认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确保了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下面将创建工作进展情况总结如下:
根据县域内农业发展现状及特点制定出了一系列职责明确、制度完善、赏罚分明、推广有力的工作措施。并由农牧、水利牵头实施,各责任单位相互配合,围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方案开展工作。创建以来,辉南县加大监管创新力度,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努力做到“工作到位、群众满意、安全放心”。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出台了《辉南县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实施方案》,明确了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和工作任务,并由农业部门与各乡(镇)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书,全面落实了属地管理责任。
落实网格化管理,实现全员监管。按照创建要求,辉南县将农产品安全监管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建立了以镇、村为责任单位的监管网格,加强镇、村两级监管人员配备,承担源头监管职责,逐步完善了县、镇、村三级监管网络体系,做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村有人看、乡有人管、县有人查。
不断完善检测网络,基本建成以县检测中心、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水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为主力,乡(镇)农(畜、水)监管站为支撑,基地快检室为补充的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目前,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已经通过省级实验室资质与机构考核“二合一”认证。4个农产品重点产出镇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及11个乡(镇)建立瘦肉精抽检室,逐步完善县域检测体系。
辉南县积极开展种衣剂和标签专项执法检查、高毒农药和禁限用农药的专项整治工作、农药包装废弃物专项整治行动、种子质量专项检查等工作。为改变农资监管难的问题,确保投入品的使用安全,2018年初,辉南县初步建立农业投入品监控平台,使执法部门有效掌握农资经销单位各类信息,实现农资经销上的透明化与可视化,监管效果可以渗透到进货、储藏、销售等各个环节。可视化监管能更有效的把控县域内农资商店的销售环境。
创新和完善“补贴机制、奖惩机制、追溯机制、网格化管理机制”等一整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制定并实施了《辉南县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补贴奖励制度》,为有需求的大型蔬菜水果种植合作社提供无公害认证补贴,协助完成无公害基地建设和产品认证工作;实行病死动物无害化收集全覆盖和生猪保险与无害化处理联动机制;开展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工作;同时实施“红黑榜”管理办法,红榜单位优先考虑惠农项目扶持等政策,黑榜单位加大执法、检测和培训力度。在机制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真正落到实处。
近年来,为了实现质量安全可追溯,辉南县把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都纳入到追溯体系建设中。
一是加强投入品的监管,制定实施了《农业投入品经营企业经营台账票证管理制度》《兽药采购备案制度》《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办法》《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购买鱼苗制度》等多项制度和管理办法,给全县投入品经销点免费发放农资经销台账,为追根溯源提供依据。
二是印制发放农业生产记录本和养殖生产档案,督促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殖大户做好生产环节的生产(养殖)记录、储运记录、初加工记录、销售购货有关信息。
三是加入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引导规模生产经营主体纳入平台,通过省平台,初步实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溯”的目标。
近年来,辉南县把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作为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助推器,把“三品一标”品牌创建作为提高本县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2017年该县印发了《辉南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辉南县种植业结构调整补贴实施方案的通知》辉政发〔2017〕1号,针对“三品一标”认证,给予费用补贴,扶持开展“三品一标”品牌和基地认证。目前全县认证的农产品达到62个,面积40余万亩,产量达5万吨。其中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2个,绿色食品26个,无公害农产品34个,地理标志登记保护1个(辉南大米)。开展创建工作一年以来,全县新增2户企业认证绿色农产品2万亩,2个基地28个产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4400亩。
为发展绿色生态农产品,减少农药的使用量,辉南县引进先进的植保无人机技术,为辉南提供植保无人机作业服务,用于县域内农作物统防统治、病虫害防治、生物肥应用等方面。使用植保无人机,不仅可以节约人力物力,而且与人工作业相比,可节约50%的农药使用量,节约90%的用水量,降低资源成本。引进的植保无人机,具有“高工效、低喷量、精喷洒、低污染”的施药技术;在畜产养殖方面积极探索,引进微生物肽无抗养殖技术,该项技术是通过在饲料中添加微生物肽添加剂来改变畜禽体质,在不使用或少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提升肉类、蛋类品质。引进这两项先进技术,有效的保证了县域内人、畜禽、农业环境的安全。
2017年组织全县农(畜)监管、检测、执法人员赴长春开办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班;水产监管人员于今年上半年参加了水产品抽检的快检培训、水产品质量监管等业务培训学习。通过多次集中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素质得到了整体提高,为提升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奠定了基础。同时结合冬春科技培训、送科技下乡、食品安全宣传月、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举办培训班等活动,向广大市民和农民朋友宣传培训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知识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必学内容。此外,充分发挥乡(镇)监管服务站的作用,重点加大对偏远村屯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全县上下营造了重视农业标准化生产、注重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
探索产销衔接的突破口是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当前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对象主要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规模养殖户、养殖屠宰企业,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分散农户,由于监管对象的众多性,监管范围存在的点多、面大、量大等特点,客观的加大了农产品产地准出工作开展的难度。
目前辉南县小型农民专业合作社较多,经营规模小、流动性大、组织化程度较低,而且经营条件简陋,经营方式落后,缺少专业化的素质,虽然有部分生产经营单位认证了无公害产品,但很难形成自己的品牌,直接影响其产品的市场认可度,无公害农产品销售价格和普通农产品销售价格没有太大差别,体现不出“三品一标”产品的优质优价,从而严重挫伤了生产大户认证“三品一标”的积极性。
进一步加强监管职责衔接,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和技术优势,有效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会商工作,不断完善落实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和公安“三安联动”监管工作机制,推进监管、执法、检测、信息等资源共享与合作。重点强化收储运行为监管对接、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探索实行以产地准出证明为载体的农产品产地准出及市场准入制度,有效扫除监管盲点,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无缝衔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
借助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的有力契机,运用电台、报社、农民信箱、科技直通车及微信等载体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加强群众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营造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共治、社会共享、社会共创”的良好氛围。
2017年根据省、市农委监管处要求,辉南县初步开展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诚信档案建立工作。2018年准备通过分类造册、奖惩制度、信息公布等措施,调动生产经营单位积极开展标准化生产,以纳入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平台为基础,日常巡查监管和检测结果为标准,定期在辉南农网公布检查情况,并在诚信档案上标记优劣,红榜单位优先考虑惠农项目扶持等政策,黑榜单位加大执法、检测和培训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