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巧燕 郭丽杰 姜文静
(1河北行政学院法政教研部 河北 石家庄 050031;2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河北 石家庄 050091)
中国传统乡村是一个“无法”但有序的社会,其秩序的维护依靠的是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在乡村治理中起着传承优秀文化、塑造淳朴民风、引领价值观导向、提高乡民幸福指数以及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功能,是乡村发展之魂,是民族发展之根。但随着当今乡村发生巨变,中华传统美德面临种种挑战,乡村治理功能日益弱化。弘扬传统美德,发挥其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是一个紧迫现实问题。
1.1 价值旁落。主要体现在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对中华传统美德形成强烈冲击,延续几千年的中华传统美德一定程度上出现断层,很多乡民缺少传统文化向心力,对传统道德漠视甚至丢弃。
1.2 行为失范。长久以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乡村农民一直有着勤劳、善良、质朴、节俭、直爽、待人热情的传统美德,然而,目前行为失范却成为了经常发生的现象,主要体现在诚信意识衰退,奢靡之风盛行,传统孝道弱化等等。
1.3 规制不足。传统道德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处于重要地位,一些内含传统道德的乡规民约对乡村社会起着重要的规制作用,而目前这些规制作用日渐弱化,传统的权威和礼俗受到了质疑和挑战,许多乡民失去了内心的规则约束,传统道德往往被束之高阁或弃之如敝履。
2.1 异质文化的入侵。当前乡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给异质文化入侵并大行其道提供了土壤,再加上传统美德的断层出现,形成“伦理瓦解,价值真空”的局面,乡村治理功能缺乏了文化内涵支撑。根据我们调研,相当一部分乡村,只有在庙会、婚葬嫁娶时才有机会欣赏戏曲、杂耍儿、民俗表演等传统曲目,而日常接触到的经常是一些封建低俗文化或西方不良文化,赌博喝酒,热衷封建迷信,浏览不良信息甚至出入色情场所等现象成为生活常态。可以说,异质文化入侵严重影响着传统美德治理功能。
2.2 道德文化建设投入不足。当前在乡村治理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道德文化建设投入不足。一些基层政府只注重“经济增长率是硬道理”而忽视乡村道德文化建设,进而导致对道德文化建设投入不足,乡村道德文化建设投入上的资金比例和技术支持相对少于经济建设的资金投入。因缺乏资金支持,一些承载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文物古迹、民俗村落得不到有效保护,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华传统美德资源的挖掘不深入、整理不系统、弘扬不顺畅等。这都导致了这些文化载体道德育人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2.3 体制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一是缺乏对基层干部道德教育、考评、监督的科学机制,致使道德建设缺失内在动力,官民之间无法良性互动;二是舆论宣传监督机制不完善致使正能量宣传弱化,大力推崇的模范人物、道德楷模无法产生聚拢效应,对人们价值观念影响微弱;三是乡规民约不健全不普及,不能充分发挥民间非制度软性力量的有效约束作用;四是宣传教育形式单调。大多是通过乡村广播、墙体绘画等形式传播,形式简单内容陈旧,缺乏吸引力,其精神实质无法真正进入百姓头脑化为实际行动。
2.4 乡村精英流失严重。由于社会的急剧转型,相当一部分道德素质高、社会关系网络宽、人生阅历丰富、组织动员能力强的乡村精英,脱离了乡村生活,致使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缺失,村民的价值理念、行为方式、个人修养等缺乏带动示范力量,凝聚力向心力无法形成,治理工作难以顺利展开。
3.1 复制推广成功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加强中华传统美德乡村治理功能必须要注重典范作用,要对成功经验进行复制推广,才能事半功倍。省内外都有范例可循,如石家庄市岗上村实施的“功德录”模式、青县打造的“道德青县”品牌以及山东泗水开展的“儒学下乡”运动把中华传统美德融入乡村治理过程中,通过打造弘扬传统美德的善行载体,构建触及乡民内心的善行评议机制,开展精准的中华传统美德输送活动,重塑了乡村民众的价值观,规范了乡村民众的行为,实现了乡村善治。
3.2 加大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传统美德建设的资金投入。一是加大对传统美德资源保护、挖掘的资金投入,切实保全传统美德资源的完整性;二是加大对当代道德文化建设的开发力度,大力发展适合当地实际的道德文化建设,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对接;三是加大并引导地方和社会资金对积极传承与弘扬传统美德的组织与成员奖励力度,调动其积极性。要做到这些,基层政府就必须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道德传承、建设之间的关系,避免资金投入过于“偏沉”。
3.3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基层干部道德建设教育、考评、监督机制,防范乡村发展过程中经济与精神严重不对称现象继续扩大,不断增强其自身的道德修养,防止权力的滥用,强化其职业责任感;二是健全社会舆论宣传机制,动员各种媒体资源加大对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典型事件、突出人物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三是完善乡规民约,既倡导传统的尊老孝亲、勤劳俭朴、邻里互助,又涵盖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还要充分考虑现代乡村变迁,打造出既有历史传承性又符合时代要求的、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道德规范体系;四是建立多元化传统美德宣传机制,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优越性,多元开发喜闻乐见的传统优秀文化宣传项目,深入角落,触及内心,潜移默化的加深农民对传统美德的认同并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
3.4 打造“梧桐”回流平台。要使乡村流失精英回流,必须要积极打造乡村的“梧桐”平台。当前,要鼓励乡村精英回流返乡,要充分利用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背景,即以创业为带动,以政策为保障,以平台为基石,鼓励他们回乡创业创新。一要从政策上予以支持,为外流乡村精英营造激励性的政策环境。如加大创业资金支持,重用贤者等等;二要加大宣传力度,唤醒和激发外流精英的亲情乡情民情;三要打造精英教育平台,充分发挥外流精英的智力资源优势,激发他们把自己具备的资源、知识、技术、眼界等优势与乡民充分交流,形成强大合力。通过平台效应,吸引外流乡村精英回流,和乡民一道把家乡建设成洋溢着乡情、寄托着乡愁,富饶、和谐、美丽的现代新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