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林 张伦梅
(永胜县生物产业技术推广站 云南 永胜 674200)
白芨为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兰科白芨属,喜温暖、湿润、阴凉的气候环境。最适宜生长环境在海拔800~2 000 m、年平均气温16℃~20℃的温湿地区,高海拔地区每年冬季枯苗,春季萌发。正品白芨为不规则扁圆形,多有2~3个爪状分枝。忌阳光直射,常野生于丘陵、低山溪谷边、阴蔽草丛中或林下湿地。永胜县从2013年开始试验种植紫花三叉大白芨,到2017年田间种植面积接近1 000亩,第1批试种田块已经采挖,经测产验收取得了良好的种植效益。
1.1 选地整地。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腐质土和红砂土等微酸性土(pH值5~7)为好。整地时把土翻耕30 cm以上,耕作层施入厩肥和堆肥,每亩施农家肥或山基土3 000 kg,结合农家肥可撒施三元复合肥20 kg,再翻地,使土和肥料拌均匀备用。移栽前浅耕1次,把土整细、耙平,做宽1~1.2 m的高畦,畦沟宽30~35 cm,沟深25~30 cm。
1.2 选用优质种苗。白芨常见的有黄白花和紫花两种。花黄白色,叶条状披针形,为狭叶白芨。紫花有大种小种之分,其中以大种块茎产量较高。选用紫花三叉大白芨优质组培苗进行种植,保持了原有白芨的所有成分,药效和野生的一样,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1.3 合理密植、适时移栽。春季3~4月、秋季9~10月移栽,行距20~25 cm,株距20 cm,“品”字形栽种,开小沟、摆苗、填土、压实、浇水或挖穴移栽均可,栽后经常保持潮湿。亩栽种苗7000~9000株。
1.4 田间管理
1.4.1 中耕除草。一般每年除草4次,第1次于5月齐苗后;第2次于旺盛生长时,杂草滋生,白芨苗弱小,要及时除尽杂草,避免草荒;第3次在8月份;第4次于9~10月结合中耕松土,铲除杂草。每次中耕宜浅耕,避免伤根。
1.4.2 追肥。每月喷施磷酸二氢钾或稀薄人畜粪尿;7~9月结合第3~4次中耕除草可施用15∶15∶15复合肥撒放于畦面,盖土压入畦内。每年3~4次,每次10~15 kg。
1.4.3 排灌水。白芨怕涝,雨季或每次大雨过后要及时疏沟排除多余的积水。
1.4.4 种植设施。在气温高、光照强烈的地区,必须架设遮阳网,从而减轻光照和控制温度。白芨生长需保持潮湿,要经常浇水,必须增加喷灌设施。
1.4.5 及时防治病虫害。白芨的病害主要是烂根病、叶锈病,烂根病多在夏季多雨时节发生,注意排涝防水,深挖排水沟。叶锈病可用石硫合剂、粉锈灵等喷雾防治。虫害主要是地老虎、金针虫,可用人工捕杀或拌药剂防治。
2.1 种植成本投入
2.1.1 生产资料费用。①种苗费用:8 000株/亩×1.8元/株=14 400元;②遮阳网及相关材料费用:667 m2×3元/m2=2 001元;③喷灌设施材料及工时费用:667 m2×2.2元/m2=1 467元;④山基土、农家肥、化学肥等肥料费用:667 m2×3.2元/m2=2 134元;⑤农药费用:1亩×220元/亩=220元。合计每亩生产资料投入20 222元。
2.1.2 劳动力投入。①移栽前翻耕整地、开墒:1亩×600元/亩=600元;②移栽工时费:1亩用4个工时×100元/工时=400元;③浇水、施肥、喷药工时费:1亩用9个工时×100元/工时=900元;④搭遮阳网工时费:1亩×500元/亩=500元;⑤中耕除草:1亩×10次/亩×5个工时/次×100元/工时=5 000元;⑥采挖、清洗、切片、烘干等加工费用:3年生亩产干品749 kg×25元/kg=18 725元;劳动力投入合计费用24 125元。
2.1.3 土地租用费。1000元/亩/年×3年=3000元。
2.2 种植白芨的产出效益。2017年2月,永胜县农业局组织相关专家对三川清泉村委会丽江高原红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种植的白芨进行测产验收,结果3年生白芨亩产干品749 kg,2年生亩产干品364 kg,白芨内在质量以3年生为好。目前市场价格干品为400元/kg左右,白芨种植3年生亩产值为250 252元/亩。
2.3 种植白芨的经济效益。3年每亩纯收益=亩产值-亩生产成本投入=250 252元-49 347元=250 252元,每亩每年的纯收益=250 252元÷3=83 417元。
目前种植白芨每年亩纯收益达到83 417元,经济效益显著,从长远看价格会有所降低,但只要单价在150元/kg左右,种植白芨亩收益仍然在1万元以上,有较好的经济效益。随着技术的日益成熟,种苗成本也在逐年下降,种植白芨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好路子。同时由于白芨为多年生植物,有利于保持水土,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在适宜区域可大力推广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