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探析流行词语“刷X”

2018-01-17 11:12张静媛
现代语文 2018年7期
关键词:认知发展社会心态

张静媛

摘要:认知社会语言学是在社会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该学科将社会、认知和语言三者纳入一个大框架下,从语言的社会性和认知性两个方面深入研究语言变异的规律。本文以流行词语“刷X”为研究对象,基于例句分析“刷X”词语的构词方式、语义关系、句法分布、语用价值和流行原因,探究这类词语承载的社会意义和所反映的社会发展现实,试图揭示语言变异与认知发展和社会心态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认知社会语言学 语言变异 社会心态 认知发展 “刷X”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家提出语言与认知,认知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互动。认知作为连接语言和社会文化的中间媒介,对语言的产生、传承以及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和社会存在着共变关系。凡是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的东西,无论新物质、新思潮、新观念、新工具、新动作等,总是千方百计要在语言中表现出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涌现出大量表示新思潮、新事物的新词新语。一定时期的语言变异必然是一定时期社会群体心态的反映。所谓社会心态,概括地说,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某一社会群体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社会心态代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潮流,它与人类的认知发展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人类语言的变异,使得语言愈发丰富多彩。

近年来,“刷”字显得异常活跃,“刷X”结构的表达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流行,“刷”字搭配的“X”也是多种多样,充分显示出“刷”字的语用活力和语义张力。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新增了“刷屏”的释义,使得日常生活中“出镜率”极高的“刷屏”,正式成為现代汉语规范用语之一。“刷屏”的流行程度极高,仅中华数字书苑数据库中检索带有“刷屏”词条的数字报纸就有58518条。不仅是“刷屏”,其他以“刷X”为格式的流行词,同样也大量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在报刊等媒体上频繁使用。

(1)这两天,雨后的北京一片蔚蓝,朋友圈被秋高气爽的好天气刷屏。(《人民日报》2017年8月25日)

(2)在沈阳,记者见到了一位刷单工作室负责人,她告诉记者,工作室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外招揽注册刷单生意,再分包给各个刷单群,刷单群再按注册单的要求让刷手刷单。(《常德日报》2016年3月23日)

(3)网络出现以来,尤其是网购快速发展,针对商品的炒信营销,花样层出不穷,如与淘宝购物相关的刷好评、刷信誉、刷信用之类的,背后都有专业运作的影子。(《新快报》2017年9月12日)

(4)中纪委“清退会员卡”消息刚刚传出,有媒体发现,一些高档会所开始“刷脸”不刷卡,也就是认人不认卡,人去了就行。(《浙江日报》2013年6月6日)

(5)到某地游玩,不少人都有通过刻字刷存在感的心态。这种心态当然不值得鼓励,但一时半会儿又消除不了。(《人民日报》2016年10月10日)

虽然以上例句都有带“刷”字的词语,但所表示的具体行为或操作却不全相同,显示出语义的模糊性和词义的泛化。通过考察大量语料发现,“刷”字在不断发展演变的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极强的组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本文将“刷X”作为研究对象,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探究该类词语的认知发展和所反映的社会心态。

二、“刷X的构词方式和语义关系

“刷”字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主要有3个义项:①刷子,作名词。如牙刷、板刷。②用刷子清除或涂抹,作动词。如刷牙,刷锅。③除名;淘汰,作动词。新增的词条“刷屏”作为动词,解释是:短时间内在网上发送大量信息(多指重复的),使覆盖屏幕。

流行词“刷X”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在科技进步、网络发达和电子产品普及的社会大背景下,人们改变了原有的认知模式,使“刷”字产生了词义泛化。

(一)从“刷X”的构词方式看,“刷X”既可以组成新词也可以组成新短语。

当“刷X”中的“X”是一个语素时:

1.可以构成述宾式的词。如:

刷屏、刷单、刷题、刷夜、刷街、刷脸、刷剧、刷帖等。

2.可以构成述补式的词。如:

刷爆、刷遍、刷破、刷足(眼球)、刷满等。

3.可以构成附加式的词。如:

刷手、刷客、刷族。这类词表示动作的施动者,代表以刷单为职业的群体。

当“刷X”中“X”是一个多音节词时,可以构成具有支配关系的述宾结构短语。如:

刷手机、刷任务、刷装备、刷信誉、刷人气、刷头条、刷记录、刷高分、刷存在感、刷访问量等。

其中支配的对象既可以是具体名词,也可以是抽象名词。因“刷”字多在网络上流行,所以连接抽象词语更多。

(二)从“刷X”内部的语义关系看,流行词“刷X”的内部语义关系有多种类型。通过对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的语料进行搜集,发现“刷”后可以接表示“对象”“目的”“时段”“处所”“程度”和“主体”等的成分。

1.刷+对象

述宾式的词:

刷卡、刷题、刷单、刷脸、刷票、刷剧、刷帖、刷榜。

述宾式的短语:

刷手机、刷身份证、刷指纹、刷任务、刷装备、刷评论、刷弹幕。

(6)很多英语学习者,总是不断地抄写单词、练习语法,再就是背诵范文、阅读刷题和钻研作文。这种略显单一的强化训练,的确能取到立竿见影的考试效果。(《人民日报》2018年4月17日)

(2)刷+目的

述宾式的短语:刷存在感、刷信誉、刷销量、刷人气、刷头条、刷记录、刷高分。例如:

(7)除了刷榜炒作热点话题以外,通过刷销量好评制造虚假信息则是另一个“刷”出来的产业链。(《人民日报》2018年1月18日)

3.刷+时段

述宾式的词:刷夜。例如:

(8)生活中,运动团队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联系:驴友们结伴探索自然,感受户外的乐趣;网球爱好者加入同好俱乐部,切磋技术联络感情;年轻人相约轮滑刷夜,老年人一起去打门球……(《人民日报》2016年8月22日)

4.刷+处所:

述宾式的词:刷屏、刷街、刷楼。例如:

(9)北京的马路上,总能看见一些穿着轮滑鞋飞驰的年轻人,他们称自己这种行为叫“刷街”。(《人民日报》2006年11月29日)

5.刷+程度:

述补式的词:刷爆、刷遍、刷破、刷足(眼球)、刷满。例如:

(10)中环天星码头,公司职员黄小娟用八达通卡过闸登船;跑马地惠康超市,家庭主妇梁太用八达通卡付款……八达通几号刷遍全港。(《人民日报》2010年7月14日)

6.刷+主体:

附加式的词:刷手、刷客、刷族。例如:

(11)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来临,类似的刷单行为越来越多,甚至滋生出了职业刷客和刷单产业链。(《人民日报》2017年4月20日)

由上可见,“刷”字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从以前适用于“用刷子清除或涂抹”的领域,逐渐发展运用到其他领域,如电子产品操作、网络购物交易、网络游戏、娱乐活动、个人价值体现等领域。这些不同领域间的互动,体现出语义转移和泛化。这种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的认知手段,反映出语言具有隐喻性。

概念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中非常重要的理论。Lakoff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人们普遍使用的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他认为隐喻是一种以抽象图式为基础的映射,从一个比较熟悉的、具体的、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通过映射,人们在源域与目标域两个概念领域间创立关联,以达到认知的目的。隐喻作为不同语义领域之间的语义映射和互动,在新词语的词义衍生和词义泛化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刷X”词语的大量出现和流行,正说明这类词语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发展壮大,势不可挡。

三、“刷X”的句法分布状况

通过对大量“刷X”式流行词的语料进行分析可知,“刷屏”“刷单”“刷脸”这类词也可以看作是述宾式的离合词。离合词是以双音节语素构成的,以动宾结构为主体的、可离亦可合的一类词。它们具有一般动词的基本特点:

1.可以在句子中充当谓语。如:

(12)《人民的名义》为什么刷屏?就因为它表现了真实的生活,或者说生活的真实。(《责港日报》2017年4月11日)

2.可以加动态助词“了”“着”“过”,也可以用数量词(词组)扩展。如:

(13)“刷脸”,这是对单位的人脸考勤仪的通俗说法。……一天刷两次脸,许多人容易忘记,回家路上无法确认是否刷过脸?(《湄洲日报》2017年9月2日)

3.能够接受副词的修饰,如:

(14)小雪这才意识到被骗,没有再刷单,共计被骗走7530元。(《金华晚报》2015年7月22日)

此外,这类词不仅可以在句子中作谓语,还可以在句子中作定语,起修饰作用。如:

(15)除了在刷屏的新闻中认识人工智能,很多人对它的了解源自荧屏:在《黑客帝国》《终结者》等电影作品中。(《人民日报》2017年6月8日)

四、“刷X”的语用价值

“刷X”式流行词的语用价值高,流行速度快,适用范围越来越广。这些流行词语反映了人们怎样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心态呢?下面通过几个使用频率颇高的词语来具体分析。

“刷屏”最初使用的语境是指在网上论坛、留言板、BBS以及即时聊天室、网络游戏聊天系统中,短时间内同一人发送大量重复或无意义的内容。这个词产生之时带有贬义色彩,是不被提倡的行为。但是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和在各媒体中的大量使用,这个词逐渐从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转向中性词。如例(1)、例(6)和例(9)中,“刷屏”的语用价值表现在说明某一事物在人群中广为流传,而传播途径更多的是在时下流行的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中。可以看出,“刷屏”的使用体现出人们接受并乐于使用该词的社会心态。

“刷单”开始使用时是“刷卡付账单”的缩略说法。后来随着网络的兴起,网上购物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刷单”这个词就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和用法,指店家的不正规竞争手段,用虚假的好评或销量提高商品的网上销量和信用度。因此这个词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由中性词转向贬义词。社会的变化赋予该词更多的含义,体现出人们对于该词的认知趋向。

“刷脸”通常有两种用法:一指通过眼睛看可以辨认出某人的长相,并且认出某人。表达出一种熟人之间好办事的意思。比如调侃吃饭忘记带钱的人:“吃饭不带钱,你是要刷脸啊”。也可引申出部分人只关注外表长相,忽视内涵的不正确的价值观。二指一种高科技的人脸识别技术。随着该技术的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产品希望结合人脸识别的技术,比如“刷脸支付”“刷脸进站”“刷脸入住”等,和“刷脸”相结合的短语会越来越多,适用范围不断扩大,语用价值凸显。

“刷存在感”表示一种心理需求,希望自我得到他人重视,希望自我得到社会关注。它可以适用于各行各业的人,甚至在外交等重要场合下,也会用到“刷存在感”这样的词。如:2016年5月4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首次在答记者问的例会上使用了“刷存在感”,并且还是排比句。这些例子表明,“刷存在感”符合大众的心理需求,有较强的语用价值。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该词语常特指一些存在感弱的人,为了引起别人注意,刻意做一些吸引别人眼球的事来博得关注,因此词义偏贬义,经常用在含有否定意味的句子中。

五、“刷X”的流行原因

以“刷X”式为结构的流行词,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在报刊等传统媒体上,都有很高的使用率,为何会传播如此迅速呢?我们认为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从语言层面上说,“刷X”构成的词语多种多样。正如李宇明提出了“词语模”的概念。他认为,大多数新产生的词语,都有一个现成的框架背景。这一框架就像造词模子(简称“词模”),能批量产生新词语,并使其产生的新词语形成词语簇。词语模是具有新造词语功能的各式各样的框架。这种框架由“模标”和“模槽”两部分构成,模标是指词语模中不变的词语,模槽是指词语模中的空位。“刷X”结构形成了一个“词语模”,其中“刷”是模标,“X”是模槽,具有很高的能产性,能够较好的解决“客观世界无限多样性和语言符号的有限性的矛盾”。利用这种方法创造出的新词,既能解决词汇“空位”现象,满足人们表达的需要,又符合语言发展的渐变性规律,因此“刷X”词模能创造出顺应大众需求的多种多样的词语。并且“刷X”在句子中使用较为灵活,有很强的语用价值,符合语言经济性的要求,尽可能采用简明直接的语言形式来满足人们表达的更多需求,因此能够被灵活运用于网络和报纸新闻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从心理层面上说,“刷X”词语的出现跟现代人的时间观念、效率观念有关,反映出新时代的社会心态,体现出一部分人急切的功利心和他们追崇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比如在淘宝上出现的“刷单”“刷钻”“刷信誉”;在网络游戏中,出现“刷装备”“刷金币”“刷材料”等,用一个“刷”字体现出大家急迫,想要成功的心情。虽然“刷”体现出高效率,但是也表达出机械、枯燥、无意义的重复,因此含有贬义,是一种不被提倡的心理。

从科技层面上说,科技的进步,网络和媒体的发展助长了“刷X”词语的流行,很多新词都是网络和媒体创造的。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我们的语言变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们为流行词语的出现和流行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标新立异的“新新人类”宣扬个性提供了无限可能。年轻人作为社会生活中最具朝气的群体,是科技产品的主要使用者,是传播流行词的主力军,他们乐于在网络中使用流行词语,来凸显个性化,这方面的原因同样促进了流行词的使用和传播。

从社会层面上说,一方面,“刷X”符合社会语用的需要。社会不断地发展,新事物不断地涌现,流行词的产生和发展顺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因为网络社交媒体的兴盛,信息“刷屏”充斥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因为高科技的出现和成熟,“刷脸”的便利方式将成为现实;因为人们内心的空虚和急需被肯定,“刷存在感”的种种方式和做法应运而生。这些词能够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被广泛使用,是社会的发展需要,也符合时代潮流。另一方面,社会的开放性和网络的开放性有利于流行词的发展和传播。人们对新生事物有了很高的接受度,并且当前的语言规范政策相对宽松,人们可以在网络中畅所欲言,也促进了流行词语的产生和发展。

六、结语

认知社会语言学弥补了以往认知语言学对社会维度关注不足的情况,更加关注语言的社会性,语言是人们在社会现实中对自身经历进行认知加工的产物,使用中的语言与社会环境会相互作用并且产生社会效应。“刷X”流行词之所以能够扩展到越来越多的领域当中,是因为人类社会活动领域在不断扩展,网络的兴盛改变了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所以也改变了词语的使用。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过:“语言就像大海,处在不停的动荡中。”“刷X”式新詞的出现和流行,正是不停动荡的语言的产物。此类流行词能否在语言的长河中一直保存下去,需要时间的考验。但是我们应该乐观地看待流行词的发展,因为时代的发展需要它们,语言的进步同样需要它们。

猜你喜欢
认知发展社会心态
中职数学教学要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小学英语教学如何创设情境
众人拾柴火焰高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心态与培育维度探析
九一八事变后知识精英与东北民众的社会心态
谣言倒逼“真相”?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浅析中学生社会心态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