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
摘要:三农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最基本问题,实施乡村振兴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实现同步小康社会大局。介绍典型农户融资模式,通过分析中国农户融资情况,以及农户融资存在的问题提出农户融资模式展望,即以人为本,创新服务意识,完善三权土地制度,加强法制建设,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关键词:乡村振兴;融资模式;展望
新时期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推进精准扶贫、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社会主义新时代三农建设需要雄厚的金融支援,政府提供了惠农涉农扶贫资金支持,但基于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农业底子薄,农民收入低的情况,新农村的发展进程缓慢。为稳步促进新农村建设有序健康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应坚持新时代农村发展先进理念创新乡村振兴农户融资发展新模式,积极探索适应中国特色农村乡村振兴建设道路。
1 典型农户融资模式
1.1 “农户+金融机构+保险”融资模式
“农户+金融机构+保险”融资模式,农户以抵押物或者自身信用提供担保,向农业保险公司购买农业保险,双方形成一种契约关系。农户以农业保险的保险单为信用担保的抵押物,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金融机构根据农户的信用情况担保情况向农户发放贷款。同时,金融机构向农业保险公司购买信贷风险保险,以弥补农户信贷违约时的贷款损失。农业保险公司和金融机构形成另外一种契约,接受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保险,也接受农户的农业保险申请,作为农户和金融机构沟通的桥梁,农业保险公司根据农户的信用情况作出农户的信用等级评价,反馈给金融机构以供金融机构信贷决策,农业保险公司的风险水平和金融机构的风险水平密切相关,而农户的农业保险费率和信贷的利率则与其信用情况相关,农户按时偿还贷款不但降低了农业保险公司的保险费率和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也同时增强了自身信用等级,三方通过契约关系达到了一种利益的均衡,即“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1.2 “农户+龙头企业+金融机构+保险公司”融资模式
当前,中国大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实力雄厚,生产管理比较完善,生产规模庞大,拥有众多的抵押质押物品,原则上具有为农户信贷提供担保的资金实力和信用水平。因此,完善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合作关系,合理分配农户和龙头企业在农副产品供销、加工等环节的利润,规范履行农户和龙头企业间的合同和契约,提高违约成本,通过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担保,合理优化农户的种养殖结构,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为龙头企业提供更加丰富的农副产品和原材料,实现多方共赢的目的。
1.3 “农户+龙头企业+担保公司+金融机构”融资模式
在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龙头企业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国龙头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逐步增强,法人制度逐步完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进程。在该融资模式中,优化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合作,切实履行双方之间的契约关系,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农户融资中的主导作用,对于缓解当前中国农户融资困难具有重要意义。
1.4 农户的“三权”抵押融资模式
“三权”融资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为了方便分析,本文将该系统进行简化,以更好地对该模式进行演示。我们假设该系统由三个参与主体:农户、农业资产经营公司和金融机构,农业资产经营公司是由政府部门成立的专门对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林权进行登记和价值评估的国有资產管理机构,其作为中介方对农户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贷行为具有沟通和约束的双重作用。金融机构在收到农户的贷款申请和农业资产经营公司的抵押申请后,对农户的“三权”进行抵押担保价值的评估,即是评估农户的“三权”具有的信贷担保的价值。“三权”抵押融资对于农户和金融机构而言,具有不同的作用。
对于农户来说,“三权”抵押可以衡量其取得贷款的额度和分担信贷风险的能力,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三权”抵押是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后在面临信贷风险时所具备的降低损失的补偿手段,也是金融机构确定贷款数量的重要依据。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三权”进行再次评估,评估出的市场价值和农业资产经营公司的评估价值基本一致时,就可以签订贷款协议,金融机构将农户的“三权”作为抵押担保进行登记,然后向农业资产经营公司发放贷款,由农业资产经营公司作为中介抽取一定比例的信用保障风险金后向农户提供贷款,由此整个“三权”抵押融资过程便完成了。
2 中国农户融资现状分析
户主以中年为主,融资选择较理性。户主以青壮年为主,对于融资决策较理性。户主一般作为家庭活动的重要参与人与行为最终决策人,其年龄、受教育程度与风险观念都能对其行为及家庭产生造成影响,从而间接的决定了农户家庭经营效果。中国地区家庭的户主基本以心智与生理均较为成熟的个体担当,其家庭经营决策的参与与决定较于该家庭其他年龄段的成员,在相同家庭环境影响下能做出更为理性的判断和决策。
农户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农户受教育水平较低且中途辍学现象普遍。
农户融资需求加大,风险承担能力有所提升。随着农户风险偏好的提升,愿通过融资来满足资金需求的农户占比就越高。而且风险承受能力越强的农户,在面临经营或消费过程中的资金短缺时,更愿承受一定的风险来进行外源融资,并投入生产或满足消费需求,这一点可以通过对同一风险偏好农户的不同融资意愿选择进行横向对比而得出。
农村金融机构效能不佳,多采用民间借贷方式。伴随国家精准扶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户增强了生产积极性,进行土地承包流转,逐步扩大种植规模,资金需求愈来愈大。但是,农村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足,农户贷款流程较复杂以及农户受教育水平的影响对国家涉农金融政策理解不足降低了使用农村金融机构的积极性需要资金的农户大多采用非正规融资渠道,一般以血缘、地缘为原则农户间进行借贷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3 农户融资模式展望
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三农问题解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精准扶贫,前面脱贫,共同实现小康社会的创新举措。
“三权”抵押融资模式是目前农户融资较好的选择,以农户、政府(农业资产经营公司)和金融机构为主体从乡村振兴“人”“地”“钱”角度户融资困难的问题。
3.1 以人为本,创新服务意识
政府主体应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不断建设服务型政府,积极落实政府责任,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促进农业发展。各级干部要坚持“为人民服务”最高观念,作为国家机关行使职能人员,应规范行为。不应该错误地申报或者分配涉农专项资金,应该把资金分配到相应的领域,亲自指导所涉及领域的实施。加强农民教育宣传,让农民了解涉农贷款惠农补贴等财务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理解财务法规,借款权利等,增强农民信用意识,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农村金融机构重视服务理念,树立“大服务”格局。农村金融机构受当地经济发展的制约,业务量小,发展不规范,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金融企业,必须坚持“三农”理念,形成先进的服务理念,进一步深化服务意识,转变服务理念。增强服务品质,从服务方式,服务主体,服務立场,办公环境等角度考虑,狠抓优质文明服务,形成“大服务”格局,提高整体水平优质文明服务,维护和巩固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来之不易的地位。
3.2 完善三权土地制度,加强法制建设
根据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政府研究制定了《农业投资法》,提高农业支出在财政支出的增长率,促进农业金融基础设施,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产品市场增长。通过信息平台构建、直接补贴等公益性支持来弥补农业资本积累的不足。
规范民间融资是中小企业和农民融资的主要途径。秩序的规范性和主动性是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在实际操作中,资金的使用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导致一系列的损失甚至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从政策角度来看,应该认识到民间金融存在的合理性,加快多元化融资发展渠道的探索。私人融资作为一个连接环节,弥补了正规金融机构的不足。此外,农村金融热潮还应着力发展多元化金融业态和多元化金融产品。目前农村融资模式单一,存贷比严重偏离。因此,加快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扩大金融产品的广度,提高服务水平,并规范农村私人贷款。
3.3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在现有的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基础上,政府增加了对农业的财政支持。一是准确把握改革的重点。要建立权责分明的制度,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二是完善农村风险补偿机制,采取更加灵活的抵押贷款政策,帮助农民全方位解决问题,切实解决农村融资困难。
农村金融机构将农村现实与政策相结合,积极适应当前农业特点和农民需求,继续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一是增加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面。建立覆盖商业金融,合作金融,保险机构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扩大覆盖面。二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类型和金融产品种类,打破传统银行客户识别方式。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形式多样,补充协调各类信贷机构,实现金融服务产品向广大农村推广,降低金融机构准入门槛,促进民间资本流入农村金融市场。三是建立完善的风险分担制度。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要建立不同层次的保障体系,拓宽林地,养殖场地等农林产品种类。
政府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逐步形成农民参与实施+金融机构+政府监管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农民积极研究国家农业融资的基本知识和申请程序;金融机构认真贯彻经济政策,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对农村贷款的支持力度,为部分农村地区提供政策性补贴。政府也积极监督和指导金融机构服务,支持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引导资金,增加农村资金流入。
4 结论
近年来,农户融资困难的问题一直制约着中国农业的发展,也成为了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障碍。究其原因,与农户自身信用信息不透明、经济实力较差、缺乏信用担保和必要的抵押质押有关。面对农户融资困难的问题,从整体上看是乐观的,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工作在环境、政策、基础等方面,都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客户的服务需求越来越广,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期望越来越高,而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工作的产品创新、员工素质、管理水平等有待进一步提高。从金融创新的视角出发,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实行种种创新对策。要树立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金融体系创新的总体目标,秉持统筹兼顾原则和政府扶持原则,加快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创新,同时金融机构要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农村信贷担保机制也应该得到创新,逐步形成农民参与实施+金融机构+政府监管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推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李军.我国涉农信货与保险耦合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1.
[2]关永健.五方联动打造农村金融发展平台[J].江苏农村经济,2009,(06):19-20.
[3]高尚全.关于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思考[N].人民日报,2005-10-07(002).
[4]王俊,马成胜.可持续发展视野下新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J].改革与战略,2012,28(01):82-8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