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娟
[摘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音乐资源,有利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利于重现历史,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的形象记忆,助推知识的正迁移;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情趣。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音乐资源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1-0077-02
当下我国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开设的科目较多,使学生的学习压力不断增大。而历史这种“小学科”,家长、学生以及社会普遍不重视,认为只要在中考前花点时间熟记知识点就可以了,进而导致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欲望不强,主观上不重视。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把历史课堂变“活”,成为历史教师深思和关注的重点。若能在讲授知识时借助合适的音乐素材,就能让学生在音乐的陪伴下愉悦、轻松地接受历史知识。
一、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南通地区初中历史课程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此教材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每课都有一个重点专题,有重点专题就需要寻找切入点,只有通過切入点才能较好地把知识传送给学生。而通过传统的教师提问、回顾上节课所授重点知识的方式导入新课是不能有效突破重点专题的。此时,教师可以考虑使用音乐导入法,充分发挥音乐的独特艺术魅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八年级《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时,该框题的情感基调是“悲愤、自豪”,核心内容是“统一”,所以,教师在上课时可播放课前基于“悲愤、豪放、统一”选择的歌曲《七子之歌》,让学生在音乐情境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渲染。借助这一切入点,将音乐资源与历史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由此自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此外,还可以播放歌曲《我的1997年》,该歌曲中体现了1997年香港回归的事迹。通过这两首歌的鲜明对比,让学生理解新旧中国在外交和综合国力等方面上的巨大差异,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爱国情怀。
二、于音乐中重现历史,达成目标
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最显著的不同之处就是历史知识不能再现,并且讲述的是初中生没有经历也不可能经历过的年代久远的事件。历史语言不同于文学作品,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宗教、民族、军事、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必须是客观、真实的反映,是历史事件的真实再现。仅凭教师课堂上“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解说,学生听起来犹如催眠曲,提不起精神,对知识点只是机械地记忆,毫无兴趣而言;教师讲授也费时费力,课堂目标达成度较低,效益不高。倘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音乐教学资源,为历史知识的讲解作适当补充,使得抽象、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将历史知识化难为易,有效突破重难点。
比如在讲授“九一八事变”的内容时,教师可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悲愤的歌声萦绕学生脑海,泌入学生心田,并唤起、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欣赏歌曲时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思考诸多问题:在富饶美丽的东北三省,人们原本过着平静自由的生活,后来为何会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而歌词中的“九一八”又是怎么回事?日军法西斯这些强盗为什么要入侵东北三省?……教师在学生产生了系列问题后开始讲述: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的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沙俄修建,后被日本所占),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音乐资源,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还使得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而教师教起来也得心应手,轻松多了。学生在音乐中体验历史,使历史得以重现,从而有效达成了目标。
三、于音乐中记忆,实现历史知识的正迁移
记忆是学习、积累历史知识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学生在紧张的课堂氛围中不但记不住而且容易忘记和混淆历史知识。教师借助合适的音乐资源,可以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加深学生的记忆,使学生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形成知识的正迁移。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改革开放”专题时,学生不能理解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对整个中国历史的意义。借助歌曲《春天的故事》,让学生通过其中歌词来体会当时改革开放的背景和迫切性,由此进一步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也明白了邓小平对中国历史做出的贡献。在这优美而又豪迈的歌声里,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的历史知识,同时还联想到历史事件的背景及其深远的意义。
四、于音乐中探究,培养学生情趣
善用、巧用音乐资源的特殊教学功能,符合学生的人格全面发展规律。亚里士多德曾说:“音乐应以教育或净化为目的,此外,还可以用于脑力消遣,为了紧张后的松弛与娱乐。显而易见,所有的曲调都可以采用,但具有净化激情作用的乐调可以给人以一种无害的快感。”音乐具有净化心灵、提升审美情趣、塑造完美人格、陶冶情操的功能,学生可借助音乐宣泄情感,消除负面情绪的影响,以达到心态的平静、净化。
在九年级上册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蒙娜丽莎〉》一框题的学习中,学生对于这种古代历史的学习比较头疼,因为时间久远。史料记载,《蒙娜丽莎》又名《神秘微笑》,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达·芬奇的作品,人们称它为“永恒的微笑”。是音乐排解了蒙娜丽莎内心的忧伤,露出稍纵即逝的一丝微笑,达·芬奇捕捉到这一时刻并定格在画面上,从而成为举世名作,载入史册。
在讲授这课时,播放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希腊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自主探究,了解这一世界巨作背后的史实,让学生充分理解《蒙娜丽莎》所体现的中心思想——人文主义,也理解了文艺复兴对资本主义的意义,并基于此完成历史小论文,培养了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适当引用音乐资源,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操,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 参 考 文 献 ]
[1] 万栖利.初中历史教学融入音乐教学资源的实践探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
[2] 张鑫.音乐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以美国音乐为例[J]. 新课程研究(上旬刊), 2016(9):122-123 .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