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君
摘要: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是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指引下取得胜利的。本文总结并分析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几种态度,分析了新时期应如何对待经典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态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 引言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最早的预计,革命的情况并非如此:应当先从西欧开始,首先获得胜利后进而推进至英、法、德三国。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世界革命顺序和大致发展的模式是“自西向东,由北向南”:西欧的德国带头,英法跟随,在整个西欧连成一片后,在向东发展,带动东欧,亚非拉紧随其后,最终掀起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宏伟巨浪。但后来事实上,俄国在20世纪初率先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2就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问题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几种态度
列宁在获悉二月革命爆发,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做出了果断而清醒的分析,提出“我们首先应该力求尽量客观准确地判断这一形势,以便把马克思主义的策略建立在它应当依据的唯一牢固的基础上,即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列宁建议把革命继续向前推进,有步骤分阶段的不断向前发展,最终由无产阶级联合贫苦农民夺取政权。列宁匆匆从国外赶回俄国,在分析了俄国当时形势后,先后发表了《远方来信》、《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论两个政权》等一系列的文章和书信。他的主要依据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可能给人们和平,因为它是主战的政府,是继续进行帝国主义大厮杀的政府”,与之相反的,普列汉诺夫则主张在俄国发展资本主,反复的论证俄国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因为时机没到来、条件不成熟,应该搞资产阶级立宪议会,议公共和国,继续走资本主义道路。为此,普列汉诺夫回国后在《统一报》宣传其理论主张,并发表了多篇文章反对列宁的理论构想。他将马克思恩格斯的某些著名论断教条式地生搬硬套到移植并套用到俄国,“工业比重占国民经济优势,無产阶级占人口多数”,这是马克思分析英国社会主义革命时得出的两个基本结论。他用来当作依据:“俄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能容纳的生产力,远还没有发挥出来。”“为了劳动者本身的利益,必须让资产阶级参加管理国家。”因此,认为不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否则会使“整个俄国遭到不可估量的灾难”。俄国是经济落后国家,这两个客观条件都不具备,列宁要搞社会主义革命是说梦话,是布朗基主义、巴枯宁主义。以普列汉诺夫为首的孟什维克作为派,援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我们今天所说“两个绝不会”的思想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本本复制、格守教条、缺乏创新,是十月革命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另一种态度。
列宁在当时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对普列汉诺夫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也反对布尔什维克党内被扭曲的马克思主义,列宁认为对待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应当“有态度、有耐心、有方法”——推翻它、但不能马上推翻、也绝不能用通常的方法来推翻。在二月革命后,应当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方针,党两个政权并存的时候,不能急于号召人民武装起义。直到七月事变后,俄共六大召开后,列宁才认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条件要比德国更为成熟,进而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最终取得了伟大胜利,胜利来之于对马克思主义准确、客观、科学而富有创新的继承与发展。
3 新时期应如何对待经典马克思主义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把马克思主义推进了一个新的历史进程中——列宁主义阶段,即帝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1919年的“五四”运动初步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以来,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思想武器,并与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将经历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国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踏上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新征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历经风雨挫折、出现困难失误,从“以苏为师”到“以苏为戒”,开始独立探索社会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对待马克思主的态度不断的科学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端正思想态度与观念,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之路上高奏凯歌。然而,中华大地发生的翻天巨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稳步推进,不是我们从教科书上抄来的,也不是我们从国外的模式效仿的,更不是我们凭空臆断和构想的,而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通过探索和总结历史经验中凝练出来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991.
[6]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俄)普列汉诺夫著.在祖国的一年.北京:三联出版社,1980,207.
[8]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18/c1024-28361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