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艳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高校思政教育也逐渐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呈现出各种特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产生在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重视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与监管,积极探讨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网络舆情;教育教学;策略
大学生网络舆情是指“大学生通过网络这一媒介表达对自己关心的、感兴趣的或是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社会焦点或热点问题所持有的看法、意见以及态度的总和”。近年来,网络的迅猛发展和网络资源平台的日益丰富,拓宽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使大学生开始广泛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当这些问题引起大学生共鸣或争议时,并随着大学生讨论的深入和意见的展开,往往就会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且需求明确的大学生网络舆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应重视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理性的分析能力和思维方法,推进高校和社会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
1 舆情与网络舆情
1.1 舆情及相关概念
社会中达到具有影响力数量的人群或者具有影响力与号召力的组织部门、意见领袖针对特定事件或话题所发表的观点、态度和所持有的情感和行为倾向的聚集称之为“舆论”。舆情是指民众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对社会管理者及其他各类组织及其政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态度。“舆情”并不是简单的舆论情况。舆情相较于舆论是民众对于特定话题与事件持有的态度与判断的原初表露,是零散的、非系统化的意见表达,是多种不同意见的自发整合。
1.2 网络舆情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网络已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载体并向主体载体方位发展延伸。网络舆情是舆情在互联网上的聚合与映射,是舆情在网络空间的直接反映。网络舆情是网民关于各类社会现象和问题所持有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和行为倾向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自发整合结果。由于网络舆情传播以领先传统媒体的速度迅捷、覆盖面宽广的互联网为依托,因此往往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聚集起最多意见一致者,网络舆情因而成为反映、了解当前社会状况、预测社会事件未来发展走向的便捷途径与风向标。
2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2.1 舆论主体多样化
网络利用其独特的优势,完全改变了以往传统媒介的局限性。学生通过网络能够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同时,扩大了信息传播的渠道,加速了信息传播的速度。而现在高校的大学生几乎都是90后,其不仅掌握网络技术,而且思想十分活跃,彰显出迥异的个性,推动了高校网络舆论呈现出主体上的多样化。然而,由于网络是一种虚拟世界,学生在发表言论时无形中无视了道德规范的约束,不自觉地发表一些过激的言论,久而久之,造成网络舆情的恶化,不利于高校网络健康发展。
2.2 舆论内容复杂化
网络信息包罗万象,不仅有积极的内容,而且也有消极的内容。其中,一些不良信息层出不穷,信息污染充斥着整个网络。潜移默化中对学生造成不良的诱导,导致学生的三观受到严重冲击。
2.3 价值取向多元化
随着网络的广泛使用,网络逐渐成为传播不良言论的主要渠道。而一些反传统的网络舆论越演越烈,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由于西方自由思想的传入,导致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而大学生又缺乏辨别能力,急需教师的正确指导。
3 高校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意义
3.1 有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高校是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地。网络的普及使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在网络空间异军涌起,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十分激烈,成为一场无硝烟的战争。西方某些敌对势力借助网络大肆对我国进行资本主义文化渗透和价值宣扬,企图利用这一虚拟平台动摇和削弱我国网民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仰,从而达到西化网民的目的,作为网民主力军的青少年群体,难免不受到影响。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和核心课程,应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网络观培育,对大学生在网络中呈现的知、情、意、信、行进行正确引导使其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3.2 有助于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三观”
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猎奇心理和学习动力,他们常常对网络热点事件和观点进行持续的追踪和关注。阅历不足且尚未形成严密思维的大学生对网络空间中的信息缺乏辨识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网络舆情的误导和鼓动。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基于社会发展的价值、利益导向,在满足大学生网络舆情需要的情况下,引导大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甄别和分析问题,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防止其看待问题绝对化、片面化和表面化。
3.3 有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思潮的“观察哨”与网民意见的“晴雨表”,极大地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为思政课教学带来了巨大机遇和挑战,如果思政课教师能正确运用这一资源,尤其是大学生网络舆情,将对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这一资源,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事件巧置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讨论和发表见解,然后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点评与正确引导。这种开放式、对话性的教学课堂,一方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深受学生喜欢,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紧贴时代的内容,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和时代感。
4 高校思政教学针对网络舆情的管理策略
4.1 建立高校网络舆情观察处
当前由于互联网的运用普及导致的传统舆论场效力失范直接冲击着大学生对传统思政教育的认同度。主流媒体传播的聲音不再是权威的代表相反成为被质疑的首选。大学生借助网络舆论场自由的发表着各式言论、意见并持有不同态度与判断标准并彼此尊重,如此情境之下大学生的思维认知不易被再度统一到同一价值体系模式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极大挑战。
高校网络舆情反映着大学生的认知倾向与价值判定标准,从中可以第一时间定位大学生的关注点及认知方向。建立高校网络舆情观察处,并与思政教育紧密联系起来,让思政教师在掌握学生思维动向的基础之上进行理论学习引导将使思政教学更有针对性且大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度。思政教师可根据高校网络舆情设置相关课程理论引导衔接内容,亦可对舆情反映集中问题进行专门的讲解。及时将学生从关注事件中的态度导向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向。既有利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进行,也有利于高校思政教育有的放矢。
4.2 高校思政教育网络课堂建设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良好效果也必须学会用互联网思维来思考问题。既然网络舆论场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挑战,那么同样高校思政教育也可以利用互联网予以回击。互联网空间,思政课不但不能躲避,而且应该主动占据,充分利用。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网络课堂建设,使思政课上网,能够在学生习惯的讯息获取渠道出现,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完善,能够利用互联网打造思政教师与学生交流新平台是当前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依托互联网建设高校思政教育网络课堂,折射出的是“以学为本”的价值取向。基于互联网的教学丰富了思政教育的资源,同时加强了时效性;思政教育网络课堂创新了师生沟通方式,打破传统“一言堂”及“满堂灌”的传统授课模式,提高了思政课的教学效率;同时在网络思政课堂中,学生能更广泛更平等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展示自己的观点、想法提供了一个新舞台。
在高校思政教育网络课堂上,学生通过思政课网络课堂平台注册进行学习,通过观看在线视频、学习课程提供的精准阅读材料,完成在线练习题和测试。目前互联网+高校思政课的探索工作以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部分国内高校,利用“慕课”与“微课”让高校思政课活了起来。此类高校网络课堂建设经验值得推广借鉴。
4.3 加强思政教师队伍素质建设
教师是沟通思政教育与学生的关键桥梁。思政教师队伍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好坏。当前由于我国思政教育在高校中的尴尬地位,专职思政教师素质鱼龙混杂。很多教师并非本学科和师范专业出身,部分高校把思政课教师岗位设置成为辅导员转岗跳板,这类人员在担任思政课专职教师时本身就缺乏学科理论功底与教学技巧储备作支撑,后续如果因所在院校不重视而没有提供跟进的配套衔接培训、学习或深造的机会,非科班教师很难将高校思政教育进行得系统化、体系化,相反易导致高校思政教育的业余化与形式化。由于从业人员背景复杂,不少持有非社会主义信仰的人员也进入到高校思政教师队伍中来,为高校思政教育埋下了隐患。同时由于高校普遍对思政教育的不重视导致优秀的思政教师在业务表现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便转岗的现象普遍存在,思政教育本身無法留住优秀人才故难以保证其学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素质建设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效率的关键环节。首先,思政教师自身的政治信仰必须明确并强化。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加速发展期,各类矛盾、问题由互联网快速传播给每位网络参与者,各种思潮、言论交织,这必然对人们包括思政教师的思想观点产生重大影响。但越是如此,高校思政教师越是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身的社会主义政治信仰,始终在思想与言行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只有自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拥护者,才能以社会主义倡导者的自觉尽职尽责的完成思政教育。其次,思政教师自身理论基础需进一步加深。不论是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出身的高校思政教师都必须在不断发展的国情、世情的背景之下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果。在此基础之上,非专业出身老师可将自身专业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起来,在掌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后,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不断充实、完善和更新教学内容。最后,思政教师的创新能力与网络信息整合能力应进一步提升。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特点调整授课方式,根据学生所关注的事件或者与之利益相关的内容作为教学切入点以提高学习兴趣,拒绝灌输式教学。要做到善用网络信息掌握、分析学生心理动态与兴趣所在,因趣施教。使自身与学生的关注点同步,做到高校思政教育的与时俱进。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舆情也逐渐渗透到高校思政教育中,推动高校思政发展的同时也给思政教育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必须实施行之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董翔薇.大学生网络舆情问题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3.
[2]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