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雯
摘要: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人类文化史几乎一样久远。艺术是人类文化的起源之一,当人类开始有着精神层面的需求时,便开始有了艺术,它是人类情感与智慧的融合和升华。艺术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印度,主要流行在亚洲地区。在佛教艺术产生之始,它的各种造型就伴随着强烈的装饰意味和画面布局中的纹饰式样创作。在佛教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含有许多佛教思想和寓意的装饰纹样。本文举例了佛教传统图案中个典型造型,例如莲纹。忍冬,卷草。宝相花和龙纹,重点分析了这几种佛教装饰纹样及其应用。
关键词:佛教;装饰纹样
1 莲纹
莲纹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就已被印度佛教广泛采用,源于印度对莲花的特殊的民俗心理和心理需求。早在佛教诞生之前,莲花在古印度人的心中,就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在印度,莲是国花。不仅仅是在佛经中被时常提起,在佛像造像中也经常被使用。如佛祖释迦牟尼的坐像,手作说法印,结跏跌坐在莲花台上。观音,身坐白莲,一手持净瓶,一手持白莲,持白莲沽净瓶中的水洒向世间,寓意莲花净化喧嚣尘世。
由于莲花在佛教中有着神圣不可动摇的地位,所以莲花常常被装饰在一些重要的位置,比如佛像宝座、藻井中心等。北朝时期的莲纹多以写实风格为主,选取正面俯视的角度为其表现形式,中心为圆盘状莲蓬,四周围以均匀分布的莲花花瓣,花瓣的数量、层次和造型上也有丰富的变化。到了唐代以后,各种莲纹变体的出现,例如单体莲纹、团莲纹以及团莲纹组成的装饰纹带等等,使佛教植物纹样变得愈加丰富多样。
2 忍冬
忍冬又称金银花。《辞源》中记载:“药草名,藤生,凌冬不凋,故名忍冬。三四月开花,气甚芬芳。初开蕊、瓣俱色白,经二三日变白;新旧相参,黄白相映,故又名金银花。”然而就形状而言,佛教装饰中的忍冬纹与现实中的金银花有着明显的不同。在佛教文献中也找不出有关忍冬植物在佛教中具有特别寓意的记载,由此可以推断为忍冬纹作为一种佛教的植物装饰纹样,在佛教中并无实际意义。
忍冬纹最初被大量运用在中国早期的石窟装饰中。到南北时期被采用的范围逐渐广泛,藻井、龛媚等装饰的边纹中,忍冬都是重要的角色。
在边饰中,忍冬纹常以二方连续的形式出现。在这些装饰的运用中,通常将忍冬纹与其他题材的纹样组合、穿插,最常见的就是将忍冬纹与莲花纹结合的纹样,或在点缀些动物或飞天等题材,显得内容丰富而不零乱。在其装饰结构上,以叶状形式,组成曲线骨架的藤蔓,有单叶连续、波线型、双波线型和接圆式等,主要在S线型中变化。
3 卷草纹
在中国,卷草纹发源于忍冬纹。忍冬纹作为一种外来的佛教植物装饰纹样,给中国传统的装饰纹样的发展带来了新鲜的氧气,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审美的影响,最后发展为流传甚广的卷草纹。而在敦煌石窟的唐代装饰纹样中,卷草纹与各式花卉、藤枝等纹样进行巧妙结合,故称唐草纹。发展到后期,莲唐草、牡丹唐草、菊唐草、宝相花草等各式各样的卷草纹饰——出现在中国传统纹样中。
卷草纹以连绵的波浪状藤蔓为结构,配以卷曲的叶片和富丽华美的花朵,有着丰厚饱满委婉之姿,奔腾流动之势,带给人以华丽典雅、生机勃勃的感受。卷草纹与传统的龙凤纹一样,都是一种理想化的创造。卷草纹集多种植物纹样于一身,不单独表现为一种具体的植物纹样,因此同龙凤纹一样,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任何一种与之完全相同的花卉植物来。卷草纹结构大气流畅,枝与叶融为一体相互翻转,自如、畅快、气势磅礴,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
4 宝相纹
宝相花是佛教装饰纹样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纹样之一。在隋唐时期极为盛行。它发源于莲花纹,形式多以俯视的莲花纹为基础演变而来,集莲花与牡丹花于一身,将花朵、花苞、花瓣、花托、花叶等形象呈四面均齐的放射性结构排列,层次分明,变化丰富。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最终成为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端庄、大气、内敛沉稳的植物装饰纹样。
从造型上来看,宝相花的瓣形可分为云卷瓣、侧卷瓣、内卷对勾瓣和正卷瓣。宝箱纹常以其中一种瓣形为主,以其他几种为辅。宝相纹主要有两种形式:四瓣花造型,以十字为结构;多瓣花造型,也称团花造型,这个造型与团花纹极为相似,但宝相纹的结构一定是从中心向外呈发散状,而团花未必如此。
5 龙纹
根据文献的记载,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伊始,就不断的在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交融。为了使佛教在中国更快的被接受和传播,佛教在传入开始时就向中国传统文化靠近,这其中就包括了“龙”这个中国传统神抵文化。龙是护法的天龙八部中的第二部,因此在早期的佛教装饰纹样中,龙就是一项重要的题材。在佛教传人中国之前,龙纹就已是我国传统装饰紋样的典型内容之一。在汉代以前,龙纹造型就已基本定型,因此从一开始的佛教装饰纹样中的龙的造型就是中国化的,同时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战国时期最初的龙纹,颇受卷草纹的影响,龙纹图案呈现“卷曲”之势。回旋交错,动感强烈,仿佛图案上的龙极具生命力,呼之欲出。秦朝时期受到飞天思想的影响,有些龙纹出现了双翼,或紧收双翼于胸前,或张开双翼在空中,与西方龙有些相似,呈现了别样的动感体态。到了汉代时期的龙纹,更多的是配以云纹或者与其他鬼神兽一起。龙纹发展到这里已经进入一个成熟的阶段。这个时期的龙纹身形瘦长,形态延伸,腾云驾雾,颇有些有些仙风道骨的味道。细节的处理中可以感受到虚实层次上的变化,例如龙身鳞片中做部分重点刻画,其他肢体部位以弧线形式做处理,纹样写实与夸张并重,纹样整体显得气势磅礴,神情激昂,其鲜明的独特的造型是典型的汉代艺术风格。
佛教文化到了唐宋时期,已经趋于中国化,很多佛教的装饰纹样到了唐宋时期都已经被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包容,发展成为了更容易被中国人接受的图形纹样。龙形发展到这个时候也趋于完整。龙戏珠的图案也在这一时期出现。龙珠是佛教东传之后才进入中国。佛教中有一种宝珠——摩尼珠,传说此珠从龙王脑中取出,“人得此珠,毒不能害,人火不能烧,有如是等功能。”
综上所述,佛教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这些纹样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融合,逐渐演变成符合中国国情和审美的佛教装饰纹样,呈现出变化多端、多姿多彩的风格和气势。
参考文献
[1]谢黎.中国佛教文化中的装饰设计对其精神传承的作用[D].合肥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2007年.
[2]周作好.探悉莲花——宝相花纹样流变分析.湖南工业大学,中国株洲.
[3]章红雷.浅谈纹样的窝意及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8,5.
[4]沈健民.中国佛教装饰艺术的演变[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25(Z1):145.
[5]杨冰,袁炯.浅谈佛教艺术的中国化进程[J].景德镇陶瓷,2008,(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