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饽饽
自2017年4月1日中央設置“雄安新区”的决定发布之后,位于新区规划范围内的雄县、容城、安新3县中职校的境遇有了明显的变化。
此前,这里的中职校招生情况堪忧,最少的时候一年只能招上几十人。一些学生的家长表示,中职教育即便免学费,3年下来学生也要花费1万元左右;要是去村里的服装厂打工,3年至少也能赚上10万元。雄安新区设立后,地方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2017年安新县职教中心的招生计划是450人,最终招生500人;2018年的招生计划是750人。根据2017年招生时的热火情形,学校觉得完成计划并不困难。
同时,还出现了两个向好的趋势:一是曾经高达20%~40%的流生率降到微乎其微,而且还有打工多年的青年要求重回学校接受职业教育。2017年仅容城县职教中心就有至少50名以上的“回炉”学生。二是由于布局雄安的企业用人最低要求是大专,容城县职教中心原先只有两成学生愿意升学,现在不仅2017届学生100%通过单招进入高职,2018届学生的升学意愿也高达95%。
让雄安职校更为意外的是,自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来,他们就积极谋求与京津职业院校对接,可对方的热情并不高。现在,仅过去一年,由一把手亲自带队到安新县职教中心寻求合作的兄弟院校就有十几家,远到广西、四川,更多的则是京津和省内院校。安新县职教中心想设置新能源方向的汽修专业,可学校一无师资二无设备。恰好北京房山第二职业高中主动寻求合作,新能源汽修正是他们的优势专业,双方一拍即合。
当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为什么这种波动会更快地传导到职业教育领域?为什么还是那几所职校,当地原先不愿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家长转变了心意,甚至回炉上职校、上了中职上高职?排除不可比因素,雄安职校的变化又带来了什么思考和启示呢?
(根据《中国青年报》相关报道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