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知识产权创新理念的哲学研究

2018-01-17 08:45尹瑜
锋绘 2018年6期
关键词:创新理念持续发展知识产权

尹瑜

摘要:世界的先进国家都是创新的典范,只有不断创造先进科学技术、文化成果和制度文明的国家,才具备足够的竞争优势,才能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知识产权;创新理念;持续发展;法学观

1 中国特色知识产权激励自主创新理论

中国特色知识产权激励自主创新理论,深刻地揭示了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对自主创新的推动和保障作用,知识产权与创新密切相关,只有创新才会有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是鼓励创新,知识产权制度是直接保护创新成果的法律制度,知识产权在自主创新体系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通过赋予创新者一定期限内对其创新成果的专有权,使其可以通过有偿转让或者许可创新成果的使用获得收益,实现对创新活动中投入成本的补偿,能够激励我国科技、文化、经济等领域的创新主体不断地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创造更多更好的自主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同时,知识产权在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和商业化,以及维护公平有序的创新环境方面都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1.1 知识产权激励自主创新理论集中体现三个方面

1.1.1 激励自主创新理论在专利法领域体现为通过专利权激励科技自主创新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研究开发出自己的具有竞争力的高技术产品,努力创造并掌握好我们自己的知识产权,努力建设强大的民族高技术产业,这是关系我国经济繁荣、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的战略之举。专利权的功能在于创新主体的某项创新技术在某一国家被授予专有权之后,即可在该国境内享有该项技术的独家使用权。同时,企业在某个技术获得专利权之后,将该技术做为基本专利,将其改进技术和外围相关技术都申请专利权,可以形成一个由基本技术和外围相关技术一起构成的、竞争对手无法突破的专利网,在这个意义上,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就表现为自主专利数量的多寡和质量的优劣。

中国的专利法律制度自建立以来,在保护发明创造,促进科技成果应用,提升中国科技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已经有了较大提高,如何提升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水平,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不断创造竞争优势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激励自主创新理论成为我国专利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专利法》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己任,提高了专利授权的标准,采用绝对新颖性标准,有利于提高中国的专利授权质量,推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专利法有利于促进信息情报交流,为技术创新提供保障。激励自主创新理论已经深入到专利制度之中,成为我国专利法的指导思想。

1.1.2 激励自主创新理论在著作权法领域体现为通过著作权激励文化自主创新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著作权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保障,文化创造的成果主要表现为著作权,保护著作权就是保护文化创造力。著作权激励文化自主创新理论体现在激励文化内容自主创新和激励文化产业自主创新两个方面。通过保护作品创作者权利和传播者权利,使其获得应有的回报来激励创作,推动具有民族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涌现,创造出不朽的精神财富,促进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

从本质上讲,文化产业就是以版权产业为核心、提供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产业。著作权法确立作品复制权、广播权、摄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权项支撑着图书音像业、广播电视业、影视业、信息网络业、文化创意业等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文化产业不仅体现国家的“软实力”,也是经济领域的支柱产业,是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标志。在现代社会,文化的自主创新需要以企业做支撑、产业为整合,还需要政府的有力支持,形成从作品创作到文化产品生产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著作权在各个环节均发挥着激励和保障作用。近年来,以著作权为支撑的文化产业的行业增加值有了大幅度提高,在激励自主创新理论的指导下,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不断获得提升。

1.1.3 激励自主创新理论在商标法领域体现为通过商标激励品牌自主创新

在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下,以商标、商号(字号)、商誉为代表的品牌成为企业的重要资产和竞争利器,现代市场中消费者的消费已经由产品消费转向品牌消费,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决定了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企业所运用的品牌战略,其实就是以对商标、商号、商誉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运作来发展经济、发展产业、发展企业的经营机制和竞争策略。

在国际竞争中,自主品牌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是掌握国际分工主导权的关键。商标权是激励品牌自主创新的核心机制,商标法对商标专用权从使用权和禁止权两个方面进行保护,对驰名商标进行特殊保护,还对最能够彰显商品特色和品质的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加以规定,促进自主品牌的培育和发展。商标制度建立,中国现在已经成为商标大国,自主品牌的竞争力也得到了提升,但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还十分有限,中国还没有成为品牌强国。

推动自主创新、实施商标战略,商标制度将有力推动中国产品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使中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强国”的跨越。中国特色知识产权激励自主创新理论阐明了激励自主创新是中国知识产权法的核心功能和重要价值目标,这是其最突出的理论贡献。该理论同时认为,科技自主创新、文化自主创新和品牌自主创新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科技创新为文化创新和品牌创新提供基础性条件,文化创新为科技创新和品牌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品牌创新是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重要目标。

2 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国家战略理论

2.1 中國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健全

中国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健全,保护水平不断提高,知识产权的拥有量迅速增长,知识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日益显现,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平和拥有量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公众知识产权意识仍较薄弱,市场主体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有待提高,知识产权制度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从国际上看,知识产权保护趋于国际化、一体化,知识产权问题在国际贸易、人权、能源、环境、气候等纷争中日益显现,中国必须积极应对,谋求主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创新大国,他们的成功经验对于中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具有借鉴意义。客观的国际国内形势要求中国从国家战略高度对知识产权发展进行干预,在保护好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在微观层面上积极主动引导、帮助企业等市场主体认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学会科学管理知识产权、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和国际贸易,发挥知识产权激励创新、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根本作用。

2.2 知识产权的政策工具属性日益凸显

知识产权国家战略理论就形成于这种国内形势和国际背景之下,中国的知识产权国家战略提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国家战略理论立基于知识产权的多元属性,着眼于知识产权的战略价值,该理论以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为方针,着力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进而达到大幅度提升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的目的。

从国内和国际更加宽广的视野观察,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一方面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市场秩序和建立诚信社会,为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制度支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支撑;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互利共赢,应对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变革,促进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知识产权秩序的形成。知识产权国家战略理论第一次以国家战略的形式将民族创新精神与国家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不仅极大丰富了知识产权制度的内涵,也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标志着中国知识产权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重要历史时期。

2.3 中国将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

知识产权国家战略理论以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为理论重点。在立法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顺应知识产权迅速发展的趋势,完善修订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专门法律及有关法规,也开展了遗传资源、传统知识、民间文艺和地理标志等方面的立法工作。重视知识产权立法的衔接配套,增强法律法规可操作性;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和行政保护方面,加强司法保护体系和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导作用,同时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强化公共服务。此外,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还包括深化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知识产权在经济、文化和社会政策中的导向作用;运用财政、金融、投资等手段和产业、能源、环境保护政策,引导和支持市场主体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推动企业成为知识產权创造和运用的主体;既充分保护知识产权又防止知识产权滥用;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培育知识产权文化。

知识产权国家战略理论可以分解为知识产权创造战略理论、知识产权运用战略理论、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理论和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理论。

其一,知识产权创造战略是知识产权战略的基础。“知识产权创造是自主创新成果的法律表现形式,推进自主创新因而也成为知识产权创造战略的最基本组成部分”,中国知识产权创造战略的核心目的就是创造更多更好的自主创新成果。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知识产权创造体系,支持企业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把创新成果转变为知识产权的能力;

其二,知识产权运用战略是知识产权战略的目的。随着中国知识产权事业的飞速发展,知识产权越来越多地融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政府和企业对知识产权运用的重视程度都与日俱增,知识产权运用战略也成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方面。要引导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向企业转移,推动企业知识产权的应用和产业化,缩短产业化周期,全面提升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和应对知识产权竞争的能力。同时,要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引导企业采取知识产权转让、许可、质押等方式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

其三,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是知识产权战略的关键。从国家战略角度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完善,主要包括立法保护、司法保护和行政保护等方面。《纲要》实施以来,《专利法》进行了修订,《著作权法》和《商标法》的修订正在进行之中,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取得了新进展。

其四,知识产权管理战略是知识产权战略的保障。“知识产权管理战略强调将战略主体的知识产权资源进行规划、整合和组织,用以提高知识产权资源的利用效益”。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包括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知识产权审查管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行业知识产权管理、中介组织知识产权管理、国防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要深化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要充分发挥版权中介组织在版权市场化中的作用,完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管理,加强行业自律,还要完善对外合作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加强国防知识产权管理,增强对重大国防知识产权的掌控能力等。

3 中国特色知识产权保护理论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技文化事业的巨大进步,知识产权保护已经体现出充分的自主性和自发性,对知识产权进行高水平、全方位、及时的保护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知识产权保护理论的重要特点。中国特色知识产权保护理论所坚持的高水平、全方位、及时保护原则在知识产权立法方面得到了充分的贯彻。立法是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的前提条件,知识产权法定原则在确定知识产权种类、内容、获得权利的要件和保护期限等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3.1 知识产权的立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最重要标准

中国对知识产权实行全面保护,从保护客体的角度考察,中国现行法律保护的知识产权种类主要有:著作权及邻接权(包括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和外国实用艺术品著作权);发明专利权、实用新型专利权与外观设计专利权;农业与林业植物新品种权;包含技术秘密权益与经营秘密权益的商业秘密权;注册商标权和驰名商标权;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合法权益;企业名称(厂商名称)权及其商号(字号权);地理标志权即原产地名称权;特殊标志权利以及奥林匹克标志权利、世博会标志权利;发现权、发明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等。

3.2 知识产权是科技、经济与法律综合作用的制度形态

中国科技迅猛发展、经济高速增长,知识产权发展和变革的速度是其他法律部门所无法比拟,为了适应知识产权迅速发展的需要,需要及时修订已有的法律法规,并对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给知识产权带来的挑战进行立法回应,在立法原则、权利内容、保护标准、法律救济手段等方面,更加突出对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法律保护,使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知识产权保护理论的“中国特色”不仅体现为立法理论,而且体现为司法与行政并行的“双轨制”理论。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不同,中国在知识产权制度建立伊始,就采取了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两条途径、并行运作、优势互补、司法终局”的双轨模式,对于知识产权民事侵权行为,权利人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行政执法机关也可依法查处。在西方国家,行政执法要么没有,要么不发达,在中国,两个渠道同时并存,并且优势互补,这是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一大特色。司法和行政执法两种保护在根本目的上是殊途同归的,司法以固有的方式保护权利,采取“不告不理”的原则,需要当事人启动程序,法院只对当事人的争议居中裁判。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具有主动性,行政执法机关通常可以依职权主动采取保护行为,实施大面积的执法行动,具有程序简便、效率较高的特点。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程序相对复杂,但在裁决新难案件、明晰法律标准、制止侵权、弥补损害和威慑违法行为等方面有明显优势;一些案情比较简单的盗版、假冒商标等侵犯知识产权行为,认定比较容易,涉及面较大,采取行政执法手段处理效率较高。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重在维护知识产权领域的公共利益,司法保护则主要立足于保护私权和解决当事人之间的争议。

3.3 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行政和司法双轨保护方式

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行政和司法双轨保护方式,能够适应中国知识产权事业从无到有、从比较薄弱到较为健全的内在发展要求。在肯定知识产权行政与司法双轨保护的基础上,健全知识产权执法和管理体制,加强司法保护体系和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导作用,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强化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行政与司法双轨保护模式。在中国特色知识产权保护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知识产权立法保护体系已经趋于完备,相应的行政保护机制、司法保护架构和协调保护机制也已经趋于稳定,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从历史上贫乏的知识产权保护土壤中结出丰硕成果,这本身就体现了难得的进步和巨大的努力。”虽然在知识产权保护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无论是对多年来中国知识产权事业进行历时性的考察,还是与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进行共时性的比较,中国特色知识产权保护理论及其实践成就都值得充分肯定。

4 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利益平衡理论

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利益平衡理论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公平正义理论在知识产权领域的集中体现。知识产权法维护着知识财富创造和分配的公平正义,平衡着不同利益主体在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中形成的利益关系。利益平衡是现代知识产权法的基本理念和精神,是知识产权法追求的重要目标,它贯穿于知识产权法的产生、发展的全过程。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利益平衡理论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探索出在不同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利益平衡机制,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法在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

4.1 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利益平衡理论的主要内涵

第一,促进知识产权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知识产权法律关系中存在着不同的利益主体和利益关系,这些利益关系通过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得以实现,集中地表现为专利权人、著作权人和商标权人等权利人与知识产品的使用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我国知识产权法一方面重视权利人利益的保护,将其作为法律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全面地规定了权利人的权利内容,包括权利的自己行使、许可、转让等;另一方面,我国知识产权法也非常重视对相关利益主体的保护,将权利人的权利限定在适当的范围之内,在知识产权法的价值目标指引下,私权神圣与利益平衡的理念,可以通过知识产权保护与限制的制度设计来完成,强制许可、法定许可、合理使用、权利穷竭、先用权人的利用、平行进口等都是利益平衡的典型代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知识产权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利益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相应地,中国的知识产权利益平衡理念和机制也正在发生与时俱进的变化。中国对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设计人进行奖励或给予报酬,并提高奖金标准,以平衡被授予专利权的单位与发明人或设计入之间的利益关系,充分体现了知识产权法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价值取向。围绕着录音录像制品法定许可所展开的讨论,就包含着探求知识产权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利益平衡的意蘊。

第二,促进权利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知识产权是私权,知识产权法是权利保护法,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知识产权法还具有重要的公共利益目标。“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坚持把以人为本贯穿科技工作始终,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科技创新成果,让广大人民生活得更健康、更舒适、更安全、更幸福”。出于公共利益考虑,应当对权利人的专有权利进行必要的限制,以保证社会公众对知识产品的正当与合理的利用。中国知识产权法既充分保护权利人的权利,又高度重视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在对知识产权进行高水平保护的同时,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利益保护制度。在国家出现紧急状态或者非常情况时,或者为了公共利益的目的,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可以给予实施发明专利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的强制许可。“指定许可”是专利法中颇具中国特色的规定,中国《专利法》颁布以来,虽经三次修订,但一直保留了对公共利益具有重大价值的发明创造的行政推广制度。中国知识产权法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例如,对环境标志进行商标注册,与认证合格者签订环境标志使用合同书,并通过现行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来保障标志被正确使用。对作品进行“合理使用”的情形大都体现公共利益的需要。中国知识产权法在弱势群体保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将已发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通过信息网络向盲人提供已发表的文字作品”等情况规定为合理使用,中国还积极参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为视力障碍人士更便利获得作品而进行的立法活动。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利益平衡理论所强调的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和对弱势群体利益的保护,是社会主义法治“执法为民”理念和“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三,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利益平衡。由于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中国在发展中仍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城乡发展差距较大,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地区发展差距较大。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中国知识产权法在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利益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着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农业经济和农村文化也有很大部分内容涉及知识产权,如农产品商标、农副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植物新品种保护,食品、药品专利特别是生物中医药的保护,民间工艺品保护、农民剪纸、戏曲等民间文学艺术与传统知识产权等。通过对上述与农业有关领域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快“科技兴农”、“商标富农”与“品牌富农”,可以极大地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基础。

4.2 知识产权法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谐共生与良性互动

在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成果也可以纳入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保护,制定了有关农业的知识产权战略以提升植物新品种权、农产品地理标志、涉农专利、商标、版权等农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强化对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扶助贫困,通过信息网络向农村地区的公众免费提供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已经发表的种植养殖、防病治病、防灾减灾等与扶助贫困有关的作品和适应基本文化需求的作品时,对权利人的权利进行一定的限制。中国充分发挥了知识产权作为政策工具的平衡与调整作用,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入知识产权法,实现了知识产权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共生与良性互动。

5 中国特色知识产权文化传承理论

知识产权法不仅要保护智力成果本身,还应当注重保护智力成果创造的源泉(传统知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等),“在后TRIPs时代,国际社会不仅聚焦于现代知识产权保护,而且也在谋划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应该在新的多元立法机制和场所中赢得主动及优势,以扭转其在知识产权制度国际化进程中的不利局面”。

我们要一方面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业已形成的高水平保护,推动国民在高新技术与文化产品领域搞创造与创作这个“流”,另一方面积极促成新的知识产权制度来保护我们目前可能处于优势的传统知识及生物多样化这个“源”。“对传统知识提供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不仅符合我国的利益,而且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知识产权法应当担当的历史使命。

5.1 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文化传承理论

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中国知识产权法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文化传承理论,该理论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通过著作权法对民间文学艺术等艺术表现方式进行保护,以体现其文化传承的功能。民间文学艺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极其丰富,是中国相对于其他国家的“长项”之所在,我国对民间文学艺术知识产权保护主要采用的是著作权保护方式。因为在制定《著作权法》时,对著作权保护的客体是否应当包括“民间文学艺术”这一问题存在着争议,最终在1990年9月7日通过的《著作权法》第6条中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明确将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纳入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之中。就特定民间文学艺术形式而言,《著作权法》明确将“杂技艺术作品”列为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使“杂技艺术”这一中国民间艺术的传统强项获得了知识产权法的保护,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在中国,对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国内享有盛誉的手工艺品种和技艺的保护,主要利用了著作权和商业秘密的保护方式。

第二,通过专利法对传统知识和遗传资源进行保护,以体现其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中国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创造了许多既带有民族特色又能够造福全人类的传统知识,专利法在保护传统知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现行《专利法》之中并没有保护传统知识的专门规定,但许多基于传统知识的发明,例如中医药发明,可以得到专利法的保护。根据中国的专利法律制度,药物的产品、方法及用途均可获得专利,传统中医药也可以获得相应的专利保护。自《专利法》第一次修改以来,平均每年都有大量与传统中医药有关的专利申请被受理。此外,遗传资源是生态平衡与人类生存安全的根本保障,甚至一些遗传资源仅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所独有,其中许多是含有传统知识、具有现实和潜在价值的生物种质材料,也有许多是未经知识产权化、有关遗传种质的科技成果。中国遗传资源丰富,但屡遭发达国家掠夺。为了保护遗传资源,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获取或者利用遗传资源,并依赖该遗传资源完成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如果依赖遗传资源完成发明创造,申请人应当在专利申请文件中说明该遗传资源的直接来源和原始来源,如果申请人无法说明原始来源,应当陈述理由。专利法强化对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对遗传资源利用的跟踪,致力于促进惠益分享,不仅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而且有利于保障国家的战略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三,发挥商标法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優势。传统标记、技术性传统知识、与民间文艺相关的具有代表性或标志性的名称、代表作、发源地、词汇、图案、符号、保有社区或群体名称、文化称谓等可视性的传统知识代表性要素,与中国商标的构成要素基本契合,符合商标使用和注册的要素条件,可以获得商标法律制度的保护。此外,《商标法》中的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都提供了保护传统知识的路径。在实践中,中国还对通过商标法律制度保护民间文学艺术进行了探索,有关民间文学艺术的地理名称可以注册为证明商标获得商标法的保护。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以及某些传统手工艺品仅有的决定其质量的特殊生产方式纳入到地理标志保护的范围符合现行法律制度的要求,商标法和著作权法在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互为补充、相互支撑。

第四,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未能纳入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保护的传统知识提供保护。反不正当竞争法可以为民间文学艺术,传统知识的独特性和声誉提供“反假冒”保护,《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经营者不得采用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的规定,能够制止对商品或服务做出与传统知识来源相关的虚假表示,可以对与传统知识相关的知名商品或服务的特有商业外观进行保护。《反不正当竞争法》可以将符合条件的传统知识视为商业秘密予以保护。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基础,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第五,中国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樂、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该法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司法保护方面,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凡是能够纳入现行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内容,都要依法予以保护。在具体案件的审理中,坚持尊重原则和来源披露原则,鼓励知情同意和惠益分享,公平合理地协调和平衡在发掘、整理、传承、保护、开发以及利用过程中各方主体的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民族文化的振兴。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文化传承理论可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优势资源的传承、保护和利用,有助于把传统文化优势转换为现实的生产力和竞争优势,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5.2 中国特色知识产权法学理论是创新的源头和支撑发展的独特资源

中国特色知识产权法学理论立足于中国的知识产权法治实践,对知识产权的本质属性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其一,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是对知识产权进行全面、及时和高水平保护的逻辑起点,对私权的保护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任务,是实现法治文明的重要标志;

其二,知识产权的政策工具属性是知识产权承载社会发展目标的基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是从国家发展的全局高度对知识产权这一政策工具的运用,以知识产权这一利器推动国家发展目标的实现;

其三,知识产权是利益平衡机制。知识产权是法律创造的权利,不同于传统的、体现自然属性的权利,知识产权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主要依赖制度设计,知识产权利益平衡理论因此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其四,知识产权是法律制度与科技、文化、经济、管理等因素相融合的制度典范,这是知识产权激励自主创新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所在。

5.3 中国特色知识产权法学理论是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统一体

知识产权激励自主创新理论是对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所作出的回应;知识产权国家战略理论是围绕自主创新这一核心目标所进行的全局性战略安排;知识产权的权利保护理论既是知识产权私权属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励权利主体进行创新活动的作用基点;知识产权利益平衡理论是划定权利保护界限、避免权利冲突的保障;知识产权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实际上保护的是创新的源头和支撑中国发展的独特资源。

猜你喜欢
创新理念持续发展知识产权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企业信访工作的新思维与新理念
创新理念快乐教学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试析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环境会计实施
有效教学浸润体育课堂探究
基于创新理念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侵权归责原则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