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林
从事美术教学多年,时代的进步让我在课堂上惊喜地发现孩子的知识面越来越丰富,美术作品也充满未知的想象,处处显示出孩子的个性發展。新课改要求: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的地位。课堂上我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课堂中合作精神,美术知识点的内外拓展,以美术课题为载体,引导学生把美术教学延伸到课外、校外、社会上、自然界、使美术学习成为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通过现实生活经验、图书阅读、科技领域和网络,可以迅速地收集和总结出相关的各种资料,收集总结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提高美术素养,学生能将这些有效信息迅速吸收并与课本知识互为参照,成功转化成富有创意而又新颖的独具魅力的美术作品。
六年级的一节美术课让我意识到几十个孩子组成的班级就是一个移动的“知识宝库”,这个宝库常常带给你无限的惊喜。“叮铃铃”课堂铃声响起后,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我直接打开事先精心准备的义务教育第十二册美术《看新闻画新闻》的课件,并侃侃而谈:“同学们,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许多变化,电视新闻每天都播放令人关注的事情,人类每一次抗击灾难都牵动着我们的情感和眼球。”比如:点开播放幻灯片《抗击非典》我向同学们讲述: “2003年的抗击非典时期那可怕的病菌,它让多少人失去了生命。这幅作品是如何表现这一事件的呢?白衣天使、救护车、担架充斥着画面的背景,混乱而忙碌。画面的最前方,一个带着大大的白色口罩的男孩圆睁着一双惊慌失措的眼睛,他看到了什么?作者没说,可是我们都能感觉到他的恐惧与悲伤。画面的构图非常好,它用夸张的方法突出了具有特征性的人物。再加上背景的渲染使它比真实的新闻图片更能打动人……”正当我口若悬河为孩子们介绍分析作品时,有一个平时不怎么说话的孩子没有举手直接站了起来。我和同学们一样都用疑惑的目光注视着他,我不解地问:“有什么事么?”他可能觉得刚才突然站起的行为有点欠妥,窘迫的小声说:“老师,我能说说自己的想法么?”“当然可以”我一直为这个孩子从不主动回答问题而苦恼,所以听到孩子这样说,心里很开心,爽快的请他将他想表达的说出来。“我……我”他很紧张,说话有点结巴了,同学们看他这样不由得在下面小声议论起来。我用眼神制止议论的孩子们,鼓励这个孩子大胆表达,他深吸一口气接着说:“2003年的时候这个非典非常厉害,这是一种通过打喷嚏就可以传播的SARS冠状病毒,当时不仅有感染者因为它而丧命,还有许多医护人员因为在抢救治疗的过程中也牺牲了,如果让我来表现当时的画面,我会用粉红色作为背景”“为什么,这与当时人们对病毒的恐惧不符啊?”我提出了疑问。“正是因为大家都陷入无边的恐慌中,我想用温馨的画面给人们带来一丝温暖和光明,用爱去战胜这可怕的病魔。”听了这个回答,同学们脸上露出了思考的表情,不在窃窃私语。我为这位学生的喝彩鼓起了掌,听到我的掌声,同学们都一起为他喝彩,“啪啪啪……”班级里回荡起热烈的掌声!
孩子的回答让我反省,我在用传统师讲解生听学的模式上课,如果继续下去,那么这必将是一节呆板而失败的课,最终孩子们的作品也必将毫无新意千篇一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创造的园地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我一上课直接引导学生关注教材内容,忽视学生自主学习得过程,忽视了学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所以接下来我调整教学思路,放手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请小组内推荐一名或两名同学到讲台前当“播音员”, 引导学生将书本和课外收集的以往发生的重大新闻和近期发生的新闻分类归纳,分别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播报:(1)重大新闻——政治、教育、时事、科技、安全、法制等;(2)一般新闻——娱乐新闻、街头新闻、小采访等。孩子们边在投影仪上展示图片,边播报新闻,其他学生也积极参与进行补充说明,忙得不亦乐乎。尤其孩子在播报时,不同的新闻运用不同的声音、表情、甚至加上不同的动作播报。尤其在NBA球赛时模仿球赛解说员播报的方式,让同学们大呼过瘾,这种通过以学生为主体讨论、分析、归纳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分析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而我适时地引导孩子从构思、构图、主体以及背景的主次关系和层次关系、色彩、造型、材料等多方面去感受、观察各类新闻,为接下来的创作打开了创造性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香沟中心学校 )
学子·上半月2017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