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境中的丁玲课教学

2018-01-17 13:25赵永刚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丁玲课堂

摘 要:讲授丁玲课不能生搬硬套地按文学史来照本宣科,将丁玲其人其文讲透讲精,这需要授课教师多下功夫,通过扎实的文本细读、翔实的资料考证,以及敏锐的眼光与缜密的思路来探究丁玲的个性心理及其创作的思想流程,从而做到内蕴于小说文本的多元话语的阐释、解析。同时,也要注重授课技巧,注重多媒体课件设计,加强学生的历史现场感,从而,能够使听者穿越于一场感知生命、体验磨砺征程的精神之旅,使之获得情感、思想的洗礼与人格的熏陶,得以提升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层次。

关键词:丁玲 课堂 教学教法 创新能力培养 磨砺体验

丁玲是左翼作家群谱系中一位经受“五四”文化思潮洗礼、感觉敏锐,富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有着文学上的出色展现与极具叛逆色彩的人格魅力。丁玲课的讲授,在教育体系中的现代文学专业中占有着难以回避的一环。

对当今大学生而言,丁玲其人其文都昭示着:觉醒的中国式“娜拉”的出路何在?个性主义的自我价值能否继续?个人的自我价值体现如何挣扎出所囿环境的困厄、限制?个人的生活历程如何选择?在大学本科教学中,尤其是女性大学生更容易对丁玲作品生发强烈的共鸣与阅读兴趣。毋庸讳言,这与当今时代语境相关: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市场经济的崛起与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在大学生群体中,受欧美文化、尤其是影视文化的侵润,对个性主义有着强烈思想认同的大学生群体对个性的彰显有着较强的接受心理。不过,后现代思潮带来的影响也呈现双刃之势:个性主义的强调对突破日渐僵化的政治意识形态规范功不可没;但同时,疏离责任意识、追捧快乐时尚与寻求世俗化生活的消极心态也使他们难以与受难的灵魂进行深度的心灵共鸣、对话。而丁玲的个性心理、主体意识能动性及其所处的特殊历史语境有着诸多复杂因素,使追求个体自我价值的丁玲一生充满了人生困境的悖论:追求个性解放,有着强烈自强自立的觉醒意识,经过了“由启蒙到救亡”这一社会转型带来的痛苦人生思想冲击,及难以超越的历史困境在其人其文中有着诸多复杂的投射。想让有着躲避崇高、崇尚快乐的个人主义情怀的90后大学生比较透彻地理解丁玲的复杂人生磨砺与生命意义追寻,是一个并不容易的课题。为此,上好丁玲课,需要进行充分准备与精心规划。

一、夯实基础:精确认知丁玲其人其文

由于历史政治意识形态的变化与转型,对丁玲其人其文的解读有着曲折的历程。如何让对丁玲作品接触不多的读者群能够真正走近丁玲,打铁先要自身硬,要能不照本宣科地讲精、讲深、讲透,授课者必需能精确解读丁玲其人其文。否则,难以形成对这一群体产生情感、道德、理想情操的熏陶。

1.回到历史原点,构建丁玲的情感思想历程

对讲授者来说,简单拿几本文学史来形成自己的知识建构,虽然在备课效率上能够速成,但显然是并不可取的一种方式。目前,对丁玲的研究文章,已颇为丰饶。不过,诸多的丁玲“定性”话语也已形成对真实丁玲其人其文的遮蔽。大学生群体对丁玲的理解还陷在表浅的认知上,存在着这样哪样的误区。例如,上课之前,有学生就提出:丁玲的早期作品艺术性强,后期写作谈不上什么艺术成就,写作枯竭了;小说中的莎菲是一种病态的女性气质,她的想法有些脱离实际;有男同学以为莎菲对苇弟是一种玩弄心理;……这些想法直观单纯,但看问题的角度过于单一,容易陷入对丁玲人格、人品、政治身份简单评判的二元论思维模式。丁玲其人其文离不开她生活的历史语境,也离不开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生命实践面的丁玲文学作品。对授课者来说,如何辩证地分析作家作品,乃至帮同学们纠偏,最好的办法是回到历史的原点,“重返”丁玲生活于其中的语境。这是我们能够去伪存真,从众多的丁玲“定性”话语中解放出来,从而真实客观地对丁玲其人其文采取一种平等观照的基准点。因此,这需要授课者尽可能多地认真、仔细阅读丁玲的作品,将丁玲的小说、散文、以及日记、情书都找来,通过文本细读,并结合史料考证,进行全方位地细读,结合其情感、气质、婚姻、人际交往等诸种关系来考究她的人生命运、思想情感历程。仅如此,才能使我们全面、准确地深入了解丁玲其人的性格、情感、心理、思想成因及内涵意蕴。

2.丁玲个性心理的阐释

作家作品往往离不开童年情结的影响。丁玲有着特殊的身世经历,丁玲的个性心理及其文化心理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她的童年经历有关联。童年时父亲早亡、家道中落,舅家寄人篱下的生活,使丁玲的情感世界中因父亲角色的缺失、人际关系的疏离所致的敏感性情中形成对情感需求的过度补偿,也由此养成丁玲坚忍不拔、冷静观察的能力。同时,母亲的励精图治和顽强自立的精神以及与向警予等人的接触,对丁玲“莎菲”个人式的自我独立性人格的形成影响很大。此外,幼年所读如《红楼梦》等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对丁玲幼小心灵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她对孤独感的特殊体验,独立观察事物的能力,狷狂、倨傲的性格为表面呈现特征所隐含的内在意向性心理结构特征在此大致成型。正如现象学心理学的观点,童年经验建构的意向结构对艺术家的体验生成起着决定和制约的作用。虽然艺术家的体验会随着实践和心灵的丰富而不断充实、发展、完善。但他很难脱离由童年经验形成的先在意向结构的影响。从具体文本解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先在意向对丁玲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授课前,预先让同学们了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及阿德勒的童年情结理论,在讲解丁玲的身世及在童年经历事件中的情感经验,以及由此形成的个性心理倾向时,能加深同学们对丁玲幼年形成的叛逆、孤寂伤感情绪的理解。

3.解析小说文本的多元话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解析丁玲其人其文,言之有据的理论支撑实在很必要。因此,精神分析学、叙事学、现代性等相关理论资源、方法可以综合化用,从多维度对丁玲文本进行深度挖掘以达到对小说潜在的多元话语样态进行细致、缜密阐释。法国结构主义者罗兰.巴特认为,文本“始终是悖谬性的”,没有一个确定的整体性,“没有中心,没有终级意义”,不存在“一个叙述结构,一套语法,或一种逻辑”。相应地,文本是“纯粹能指之网,难以理智地把握”。[1]他的话道出作家在创作中无意识流露的文本的重要性。现实性的文本来源于意识文本与无意识文本的合构,具有开放性结构。而无意识文本则繁杂、抽象。因此,当我们在阅读文本时,除了读解出表层文本意义之外,把文本放入丁玲创作的具体文化语境中,才能更好地对丁玲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文化思潮对其个性的影响及传统文化心理的积淀对其深层心理结构的构筑有所把握,也才能更好地了解作家其时的创作心态,即包括主观意图,深层心理结构中由文化积淀所致的文化心态及基于内心欲望内蕴的无意识流露。因此,找寻、挖掘丁玲周边的原始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备课步骤。这需要我们仔细辨析小说文本的形构过程、多重话语构置状态及其与周边政治文化语境的细微关联,通过还复、构建丁玲生活中的历史细节来考察对作者、文本整体的意义生成与精神规范的影响,进一步推测、构建丁玲作为历史情境的具体参与者复杂的心理状态。从而,对语境中丁玲的思想历程与其个体的情感细节,以及具体文本内蕴的诸种复杂多元话语样态进行縝密发掘与建构。endprint

二、互动性教学: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实践结合

仅单靠教师知识灌输,不深入作品中去体验,只是作为被动的接受者,难以加深对作者其人其文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托尔斯泰强调作品中作者情感心理的传达,“艺术作品中主要的东西是作者的灵魂”,“艺术是这样的一种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受到感染,也体验到这种感情。”[2]而托尔斯泰所说的灵魂、感情包括着作者的情感心理、主观意图及深层心理结构中文化积淀的无意识流露。因此,在上课之前,我们总是有目的地布置对丁玲作品的阅读,并事先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从而让听课者做到能对丁玲的人生文本与创作文本进行互文性阅读。譬如,让同学们注意《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等早期心理自白性小说中,“莎菲”式女性性格中隐含了作者何种精神探索和人生追求?丁玲在文本中把自己的多重意识分别投射到作品的不同形象上,以及把自己分裂成几个局部的自我而文本内蕴的主体意识和内心感觉客观化的地方所在何处?以及通过这些艺术客观表现了何种内在矛盾和人生体验思考?《阿毛》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中带有作者本人何种思想探索印记?事实上,课外阅读不仅仅局限于丁玲的《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在医院中》《我在霞村的时候》几个名篇,我们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多读丁玲的其他作品,有助于在辨析中加深理解作家情感理知的变化。纵观建国前丁玲的文本创作中流露出来的个性心理流变,结合丁玲创作时期呈现的不同创作心态,及由于时代思潮及传统文化心理积淀对其个性心理的影响,我们在具体讲解时,有意将这1949年以前的丁玲创作分为三个时期:1.早期爱情理想主义者的执着追寻、挫折及反思的情感体验;2.转型期中的徘徊、兴奋、焦虑及痛苦、裂变;3.南京幽居时的孤寂心态及其在解放区女性意识的潜流与凸现。并以此来展开对丁玲创作与其深层心理意识的解读,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将丁玲的心理流變、精神历程与作品之间有效地连结起来,也为我们更好地走近丁玲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在作家作品讲解中,实现学生情感思维、理知思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正如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先生所言,与其他文科专业学生相比,对中文系的学生而言,更应注重是“语言文学的能力,包括文学感受力和判断力”的培养。[3]

当然在教学中,需要我们把丁玲作为一个处于多层交往关系中独立个体的“人”,即作为一个痴情的女子、情人、爱人,一个含辛茹苦的母亲,一个忠实于自己写作再现的作家,以及一个坚贞不屈、在艰难中不忘进取的革命者等多重角色的“人”,并置之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革命的特殊语境下进行系统观照。因此,大学生只有在历史真实中身体力行,并感同身受地进行源由探寻,才能真正触及作家的内心隐密:如早期作家孤独的伤感情绪,在写作与革命选择的内心情感、思想冲突,失去丈夫胡也频的伤痛心境,南京幽居三年的孤独感与理性追求,以及延安整风前的困苦、惶惑心境等诸多问题。建国后,丁玲与沈从文由原先的相知到隔阂问题,是讲授丁玲课中难以回避的话题。在课外阅读实践中,指导有兴趣的同学多读几本有关丁玲的传记与沈从文的相关传记,辨析作家的情感理知状态,进而揣摩其自述中的一些自我保护乃至生成的自辩性话语,让其带着诸多引发他们兴趣的问题进行尝试性阅读,激发他们将丁玲与沈从文的文学观念进行比较,并让同学们作深入的准备后,让他们发言、讨论,以至激烈地进行争辩,最终辨析丁玲在写作中的“政治化的人”与“艺术家的探索”间游移不定的两难选择,以及在特定革命语境中,作家自利性的言行不一、趋利避害的立场选择等情感样态。进而培养他们的文学感受力和判断力。

此外,加强多媒体课件设计,撷取丁玲生活情感片断以照片形态展现出来,能够更好的加强学生的现场感。为其深入体会历史情境中的丁玲的心态打下基础,从而激发同学们重新回读的兴致。

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现当代文学应更加突出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乃至世界观的铸造,人文教育的典范性人格案例在现当代文学中的挖掘。”[4]一堂扎实、生动的丁玲课讲授,能够让同学们进行一次真正的思想情感游历,让他们化身于历史情境中去体味人生五味,去作生存之道与理想命运的选择。从而,让其在阅读实践中能够反复体味、解读丁玲独特的个性心理、文化性格及其文本人生,这既为“90”后大学生全方位了解丁玲与其历史文化语境提供契机,也为稍显浮躁的他们更好对自己的人生进程作前瞻思考:“个体的人”作为处在“社会中的人”,他们将如何进行生活选择与发展自我?丁玲其人其文这一课,可谓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经典案例。

注释:

[1]Roland Barthes:From work to text,See Textual strategies,edited by J.V. Hatari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9,P75.

[2]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桂林:漓江出版社,1986年版,第16页。

[3]温儒敏:《现代文学基础课教学的几点体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3期。

[4]杨洪承:《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如何适应大学教育改革的思考》,江海学刊,2006年,第3期。

(赵永刚 江苏无锡 无锡太湖学院外国语学院 214064)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培养丁玲课堂
欢乐的课堂
丁玲的幸福婚姻
丁玲的主要作品
丁玲噩梦一场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她同时与两个男人同居,一生经历四个男人,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创新能力培养:“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的一条红线
浅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写字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