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尧
从高高的象牙塔回到世俗的民间,纪录片业需着力于全产业链和互联网。
在2017年11月4日闭幕的四川电视节上,各项交易达成意向性协议金额达36.58亿元,除了每年电视节的重头戏电视剧交易外,纪录片业正愈来愈受到资本的青睐。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李智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这可能与2017年一部盈利高达5700万元的电影有关,它就是《二十二》。这部投资仅约500万元的纪录电影,却撬动高达1.7亿元票房。”据《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7》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纪录片年生产总收入为34.7亿元,总产值超过52亿元。北京三多堂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高晓蒙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说:“这还是保守的, 2017年行业热度远不仅如此。”一向被人以“高冷”、“空谷幽兰”看待的纪录片似乎出世在即。
幽兰出深谷
过去,纪录片人最关心的就是如何真正从行业迈向产业。但随着资金的流入,这显然已经不再是问题。在“金熊猫”国际纪录片传媒制作人论坛上,数位国内纪录片制作人都在展望纪录片的“钱”景。到底谁会成为像下一个《二十二》?
有人将纪录片比喻为影视行业的“总统套房”。高晓蒙介绍道:“房子贵,住得起的人自然少。纪录片投资量大,周期回报却长。”但随着资金的大量涌入,原本萧条的纪录片产业重新活跃了起来。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刚刚闭幕,作为评委的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副总监冯雪松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在本界纪录片节上,共有来自113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部纪录片参选,盛况空前。可见纪录片在国内外同样热度非常,且越来越受人青睐。”
2015年,纪录电影《喜马拉雅天梯》在影院上映,拉开了纪录片行业资金投入大开大合的序幕。据了解,这部纪录片投资十分巨大,预算从最初300万元涨到了1300万元。而如此大规模的投入其实并非绝无仅有,早在2012年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的高回报一直被业内津津乐道,其投资也达到约1000万元,却为制作播出方创造了过亿收入,有业内人士统计,由《舌尖上的中国》所产生的带动作用,使得进入纪录片行业的资金量,从2009年前的年5亿元,直接增长至2012年的逾20亿元,终结了纪录片行业长达十年左右的资金荒。此后,各大视频网站、影视公司,甚至行业外的资金持续涌入这一行业。
自此,人才开始短缺,这也是行业开始向上的反映。纪录片行业不仅仅缺钱,最缺的还是人才,随着资本的加速涌入,人才短缺问题开始凸显。李智说:“现在除了纪录片创作领域开始出现了资金充裕的情况,就连纪录片研究领域也开始有资金注入。”更多老百姓也开始用影像的力量见证岁月并记录生命。
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航拍中国》、《本草中国》等的播出,都在推动纪录片的持续升温。有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纪录片年生产总投入和总产值的增长同比都超过了10%。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司长高长力曾在公开场合表示,纪录片的夏天已经来了。他说:“综艺节目和电视剧是从前卫视频道的黄金时段的常客,根本没有纪录片的身影,但现在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最近两三年,各大卫视的黄金时段都播放了纪录片,而且收视率还不低。”
迈向互联网
回顾近几年的电影票房数据,2014年我国全年票房296亿元,2015年猛漲至440.69亿元,2016年微增到457亿元。2017年截至11月底,全国电影票房勉强突破500亿元大关。上座率也出现了下滑,仅为13.3%,远低于日本45%和北美30%的上座率。高晓蒙说:“这说明中国观众已经走向成熟,不愿再凑热闹,而是更多进行自主选择。”成熟的市场更倾向于纪录片这种以真实、客观作为衡量标准的影视作品。而在市场趋于成熟后,纪录片自身也正迈向了跨界与融合,特别是与互联网的融合。
2015年,湖南金鹰纪实频道正式开播。其成为继央视纪录频道、北京纪实频道和上海纪实频道之后的第四家专业上星纪实频道,形成了纪录片播出平台四足鼎立的格局。但随着新媒体迅速发展,这一格局已产生松动迹象。
数据显示,电视媒体广告收入一直呈下降趋势,仅仅依靠广告的盈利模式对纪录片项目显然已经行不通,为此跨界成了纪录片人必然的出路之一。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同道表示,近几年纪录片与其他产业的跨界案例已经不胜枚举,汽车、银行和奢侈品等企业都在与纪录片业跨界合作。
这是因为纪录片不仅具有普通娱乐产品的属性,更是一种高效的传播载体,纪录片的商业价值正被逐步挖掘。“近几年,其他产业与纪录片的跨界合作也正从简单的经济行为向着更深层次迈进,这对纪录片行业有着超乎想象的推动力。”张同道说。
《第三极》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制片人胡小鹿表示,从《第三极》在立项之初,制片团队就设定了高标准,要与最优秀的商业品牌合作。《第三极》在与某汽车品牌厂商合作的过程中,不但由汽车品牌提供车辆保障,一系列宣传推广也是几方共同合作。这是节目在播出后,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的重要原因。
高晓蒙说纪录片人不能光靠情怀,还必须懂市场。未来,网络视频、新媒体一定是一个方向,所以必须有人能够了解新媒体的制作方式和思路。他认为:“传统媒体的制作方式与新媒体制作方式的区别,类似于‘盐少许和‘盐两克的差别,传统媒体往往只能做到‘盐少许,而新媒体却能做到‘盐两克,这是有本质差别的。随着大数据技术发展,当只能做到‘盐少许的人面对有‘盐两克需求的受众时会愈发窘迫。”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纪录片行业与其他行业相互渗透、融合的机会将逐渐增多,这一趋势也将促进纪录片新盈利模式的形成,并为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和挑战。
补齐产业链
“从高高的象牙塔回到世俗的民间,纪录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前SMG总裁黎瑞刚对纪录片的判断十分清晰。他一向认为,纪录片是比较高端的传媒产品。他说,如果它在图书里,就属于知识类读物,不是通俗的畅销书。即使有成功实现商业化的美国Discovery频道在先,其依然很难与美国狮门影业等通俗电影公司比拟。
从专业角度审视,我国的纪录片制作水平或许并不算低。黎瑞刚说:“我们做政论型的纪录片,做文人情结的纪录片,绝对是世界一流的。如果要说差距,我们在纪录片的类型化生产、工业化生产和产业运作,以及在商品化、市场化、资本化、品牌化等方面,还有很多要借鉴学习的地方。”
而打造全产业链正是纪录片产业化的重要一环。纪录片行业要有大发展,不仅仅需要资金的支持和人才的力量,更需要做好流程控制、成本和质量控制,并且掌握产业链的各个核心环节。播出环节可能只是其中之一,过去以电视台为核心的纪录片生产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受众的需求。纪录片行业需要对接国际和国内各种优势资源,在内容和渠道两方面双管齐下,大的电影银幕和小的电视荧屏,包括新媒体移动端,同时扩张,多头并进。
总之,从市场角度,人们已认清纪录片的市场潜力;从运营者的角度,平台和制作公司都在加大投资力度;从政府角度,相关优惠政策也已出台。纪录片是一面镜子,具有向世界真实、立体、全面展示中国的能力。随着中国纪录片产业的快速发展,将为提升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添砖加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