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时代我们如何阅读?

2018-01-17 22:15周国清陈暖
出版广角 2017年24期
关键词:时代

周国清+陈暖

【摘 要】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阅读这样一件传统、私密的事情,也正在因媒介技术的更迭而变化,越来越呈现碎片化、娱乐化的特征。当下,在智能化浪潮之中,阅读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未来的我们是否还需要阅读;智能化时代我们应该怎样阅读?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沉思。

【关 键 词】智能化时代;阅读;慢阅读

【作者单位】周国清,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暖,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智能化浪潮来临。在这个浪潮之中,阅读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未来的我们是否还需要阅读;我们应该怎样阅读?这些问题萦绕于脑际,令人沉思。尤其是近年来,国民阅读调查越来越看重新媒体接触率、使用率,阅读类APP、Kindle和Pad等新式阅读工具层出不穷,手机阅读人数逐年增长,便携、快速、精准和高效的智能阅读时代来临,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时下,技术的影子无处不在,阅读这样一件传统、私密的事情,也正在因媒介技术的更迭而变化,呈现碎片化、娱乐化的特征。阅读过程被加速,快读、悦读和刷屏式阅读盛行;刻板的阅读被赋予表象化的生命力,读图、听书和阅览视频的习惯越来越盛行;阅读被量化,使我们越来越追随大数据分析的步伐,一步一步主动走入大数据构建的茧房。这是一场雪崩式的革命,我们赞叹之余,更多的是忧心,忧心之余,或许又该从容面对、乐观应对。故此,作为阅读人的我们,有责任唤起新媒体环境下人们的阅读兴趣与欲望,重构智能时代阅读的意义。

鲁迅先生将阅读分为两种:职业的阅读与嗜好的阅读。前者出于功利性,讲求学以致用,譬如学生为升学、教师为授课而阅读,他们看教材就像踱着步子时刻盯着猎物的雄狮,反复揣摩着书本中的一字一句;而后者则是自愿阅读,这种阅读是一种主动了解未知、充实自己的过程,更能促进个人素质的提高。在当今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功利性的阅读已变得不再那么重要,获取专业技能的途径越来越多,MOOCs的崛起、网易公开课的上线、课堂直播的流行,微博、微信等媒体形式融入人们的社会日常生活中,丰富了人们学习各种实用性知识的方法,使其不再囿于传统的书籍,而这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功利化阅读需求。嗜好的阅读滋润人的心灵、开阔人们的视野,是点亮人们精神的灯火,是升华境界的动力。这种嗜好阅读将人引入另外一个世界,使之情操受到陶冶,思想得到启迪,灵魂得到净化,人格随之提升。这就是阅读所饱含的精神力量和所独具的神奇魅力。这些内在的蕴含是书籍的灵魂,是其他任何媒介、任何技术所无法取代的。笔者预测,无论人工智能是否跨越发展的奇点,这种嗜好的阅读永远不会消亡。我们通过阅读得以认识历史,自然,阅读也能伴随我们见证未来。

一、智能时代的阅读更讲求修身

笔者将阅读目的归结为以下三种:一是修身立己;二是求知为学;三是为开风气。纵观当今时代,此三者不再并驾齐驱。随着智能手机用户爆炸式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将大量时间花费在各种公众号和APP上,将大量精力投入这些碎如散沙的文章中。我们不能否认这种阅读的乐趣与益处,因为它可以随时随地给我们提供取之不尽的信息、知识和娱乐,也可以增加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能够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但是这种阅读毕竟是零散的、随意的,疏离经典,难成系统。读者在海量资讯中一目十行,快速阅读,往往只是观其大概,所带来的阅读愉悦感只能是一时的,难以长留。由此,这种阅读带来的是人心的浮躁、精神的空虚,而阅读以修身立己,恰是一味良药。

阅读可以构建个人精神世界的引力场,以维持心灵的安宁与灵魂的平衡,从而实现稳定人格、完整自我的塑造,这便是修身立己的表征與诉求。陈平原的基本立场就是“为自己而读书”,他认为阅读的关键功能是提升自我修养。《论语·宪问》亦有言:“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即为修身立己,而非为一己之私,因而也成了精神的自觉和人性的内在冲动。周作人谈道:“或者可以说是为自己的教养而读书吧。既无什么利益,也没有多大快乐,所得到的只是一点知识,而知识也就是苦,至少知识总是有点苦味的……但是苦与忧伤何尝不是教养之一种。”为自己的教养而阅读,也是一种修身立己的自我升华。楼宇烈认为,阅读的根本目的不仅是长点知识,增加点技能,而且是要明白更多道理,让人成为更加完美的人。至此,笔者不由想起和几个朋友联合创办的读书会的宗旨——“立己及人”,其实这就是修身立己的综合体现。阅读以立己,立己而及人,鼓励每个人通过阅读来完善自身,通过自身在阅读中的成长来影响更多的人加入阅读的行列,这便是“及人”。“立己”是“及人”的前提,是阅读的内在根本,更是时下个人成长、生活不可或缺的原生动力。

二、智能时代的阅读更依赖决心

现代社会的压力逐日递增,快节奏的生活将人们的时间切成碎片,抽不出空来看书已经成了大多数人不阅读的理由。特别是随着微信使用率的提高,即时阅读、在线阅读和移动阅读打破了阅读的边界,人们的眼睛盯紧数字屏幕,机不离手,把时间都交给了手机,哪来的时间再去阅读?其实,阅读不阅读,这根本就不是时间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决心的问题。只要下定决心,人们可以用零碎的时间阅读。对这点,林语堂先生有过妙谈,他发明了一种“使书籍任其所在”的方法。在他的家中,从沙发到茶几,从床头柜到橱窗,四处散落着书本,他认为这样就可以随时随地让自己拿起一本书阅读了。曾国藩在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给父母的家信中说:“男今年以来,无日不看书,虽万事业忙,亦不废正业。”毛泽东自幼好阅读,“即便是在最艰苦、最紧张的革命战争环境,他也总不忘读书”。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有何理由称自己没时间阅读呢?

中华民族有悠久的阅读传统与阅读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着诸多刻苦攻读的典范。比如,囊萤映雪、凿壁借光、悬梁刺股和负薪挂角等,这都是阅读决心的体现。黄庭坚称:“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他们的辛勤耕读,就是自身渴望知识、追求发展、丰富思想、提升境界和成就自我的一种近乎本能而又十分理性自觉的行为,是人性自我完善的基点,是人生而不息的自我超越。现代人生长在工业时代、信息化时代,面对大千世界的不尽诱惑,要想沉下那颗漂浮不定的心,唯有通过阅读这条路径。久不阅读之人重拾书本,过程虽没那么复杂,但是决心难下,行动自难付诸。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优化、发展,在将来,绝大多数工作、生活事务都可以由智能系统解决,人类将拥有更多更自由、更专注的时间,若不下定决心阅读,何以享受这些大好时光,何以让精神充实、灵魂安详呢?endprint

三、智能时代的阅读更追求艺术

亚马逊可以知道读者阅读电子书的速度,知晓读者在阅读前言部分时是细细品读,还是略过不看,甚至知道读者在阅读时标记了哪些内容;微信读书可以让我们知道我们的朋友都在读哪些书,用户之间可以相互推荐、赠阅和交流;“懒人听书”“喜马拉雅FM”等听书软件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听觉享受;“豆瓣阅读”“多看阅读”等阅读类APP依靠低廉的阅读成本和新鲜丰富的资讯而赢得青睐;“涂书笔记”等依赖纸质阅读和新技术的融合优势而解放了读者的双手,阅读趋于工具化。技术发展给人们阅读带来了新的体验,致使人们的阅读越来越依赖技术,而忽视了阅读本身的艺术性。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关于科技的问题》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想法,希望艺术可以把人类从技术带来的危险中解救出来,他认为艺术可以揭示真理,而技术则会掩盖真理。

阅读从来就是一件极富艺术性的事,艺术性贯穿于阅读活动的全过程,是阅读的本质属性。“阅读是一种孤独”是毕淑敏对阅读的诗性描写;杨绛先生将阅读比作“串门儿”,易中天先生认为“阅读如择偶”,这些都是对阅读艺术性的描述,而这些形象鲜明、生动活泼的比喻最终所凸显的是阅读的本质——艺术。人们可以在阅读中抵达人生的诗意和诗意的人生。陈平原给阅读下了四个定义:人生中的某一阶段、社会上的某一职业、生活中的某一时刻和精神上的某一状态。王梓坤也有类似描述:“读好书是一种乐趣,一种情操;一种向全世界古往今来的伟人和名人求教的方法,一种与他们展开讨论的方式;一封出席各种社会、体验各种生活和结识各种人物的邀请信;一张迈进科学宫殿和未知世界的入场券;一股改造自己、丰富自己的强大力量。”用阅读装点的人生是艺术的人生,是最美境界的人生。明朝归有光《项脊轩志》有云:“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虽然家境贫寒,借书而读,但这并不影响归有光“诗意地栖居”,这是一种难得的静雅之美,是高于柴米油盐的艺术生活。然而反观现实,人们为物质的生活而奔波,行色匆匆,生活节奏一级一级提速,永无止境,“诗和远方”被嘲讽,更多人追求的只是“适意的栖居”,于是,公众号发布什么就读什么,而艺术的阅读正是一把划破束缚的小刀,是人们走向更美好生活的大道。

四、智能时代的阅读更强调热度

2011年,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的一位学者提出了“慢阅读”的概念,反对快速阅读、竞赛式阅读,主张细细品读一本好书。他认为,慢阅读能唤回阅读的愉悦,能使人们从高品质的文字中找到乐趣和意义。“慢阅读”是针对“快速阅读”而提出的阅读定义,以找回被快时代所带走的阅读本身的样子。日本学者斋藤孝在其著作《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一书中力倡“深阅读”,针对阅读的深浅展开了详尽的阐述。当人们满足于通过读屏、刷屏方式接收碎片化的信息时,阅读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慢阅读、深阅读所带来的阅读体验、阅读效用要比快阅读、浅阅读等快餐式阅读体验丰富得多,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在智能时代,阅读的热度应成为人们超乎速度与深度之上的更高层次追求。

这里的热度不是指社会热点,而是书籍带给我们的实实在在的温暖。有热度的阅读需要我们将思维深入作品,细心品味,探寻作品中如同岩浆一般有热度的思想能量,吸吮营养,摄取热量,以驱除体寒,积聚能量,温暖心扉。斋藤孝说:“当人沉浸在书里时所发出能量的热度足以媲美地底喷出的岩浆。”这就是对热阅读的最好阐释。读者通过热阅读获得书本中的热量,再将这种热量散发出去,保持内心的平衡和思想的热度,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与高度的热情对待生活、学习与工作。这种热能够化解孤独,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真正滋养灵魂。寒冬腊月之时,翻开《论语》,人们可以感受到数千年前哲人智慧的温度,听孔夫子语重心长、娓娓道来,犹如围坐火炉,倾心思悟,身心俱暖。人们拿一卷《曾国藩家书》,细细品来,那些翻越千山万水、历经岁月蹉跎的文字散发着曾国藩与父母、兄弟、子女之间的浓浓深情……尽管智能机器能够通过计算与分析知道我们阅读科幻小说、爱情小说和侦探小说的速度比严肃文学快,知道我们更喜欢非虚构类作品,甚至能够算出某一本书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情节使我们产生了情感共鸣,但它永远体会不到我们深入书本中所感受到的岩浆般的热度。

阅读原本就是品味人生,探寻生命真谛。阅读之路漫漫,需人们立大志向,抱恒久耐心,树坚毅意志,拥清净心境,经长久磨砺。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虚拟的网络让人沉迷,轻灵的手机魅力无限,大众文化应接不暇,在一片話语的狂欢与快餐化的文化消费中,人们功利为先,远离了历史情怀,淡漠了文化记忆,似乎丧失了精神之源,造成理性阅读的缺失。在这样的语境下,我们既应迎接智能技术的挑战,顺应阅读方式的多元变化,又要坚守阅读的本性,持守心灵阵线,怀抱专一之目标,享受阅读的过程,践行阅读的真意,精心守护人类精神领域的最后半分地。endprint

猜你喜欢
时代
20时代,辉煌开启
最美新时代
立足新时代 展现新作为
冷恋时代
“两会”“典”亮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