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远航
会议室里乱作了一团。一边是以党组书记戴鼎清为代表的住建局干部,一边是情绪激动的小区业主和租户代表。双方因为精神疾病家庭的配租问题,已经进行了多次商讨。
这里是深圳市宝安区。7月18日,陆续有华联城市全景小区的住户在网上爆料,透露将有17名“精神病”入住此小区。住建局称,申请公租房的这17户家庭绝大多数有患自闭症的儿童,并不会影响公共安全。公租房所在的小区业主们则坚持认为,这次的精神残疾家庭非常集中,住建局考虑不周,虽然工作流程符合法律法规,却不符合现实情况,也没有顾及小区其他居民的感受。
恐慌
将2栋楼从整个小区隔离起来的,是一堵墙。墙的那一边,是商品住房,综合条件优势明显,均价在8万/平方米左右。墙这一边的2栋,则是人才和保障性住房,也就是公租房,户型偏小,都是每户65平方米。
公租房原本是房地产企业响应政府的号召所做的配建住房,但2栋的硬件设施却与政府的一些要求相背离。根据2017年8月印发的《深圳市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配建管理办法》,“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坐落布局应当能方便共享小区公共配套设施及物业服务”,并且“开发建设单位不得在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与商品住房之间设置围墙等物理隔离,也不得有其他类似的歧视性措施”。
但看起来,制度与现实之间的裂隙早已成形。
7月18日,一位名为“张玉华”的小区业主在网上发帖,声称自己“走投无路”了,因为自己花高价买到的高档小区“现在住进了17个精神病患者”。此前一天,业主们留意到,宝安区住建局在官网上发布公告,公布了终审合格家庭名单。
根据此前的公示,此次公租房分配专门针对优抚和残疾家庭,共有24套房源。最终,有41户家庭入选了最终的候选名单,其中有17户都是有精神残疾人員的家庭。在政府的公示中,不仅包括残疾的级别,也能根据身份信息看出残疾患者的年龄。尽管其中的15名患者都是未成年人,明确的精神疾病分级还是让业主们感到恐慌。
业主群里炸开了锅。一些业主查阅了网上的资料,发现一、二级精神残疾有可能对公共安全造成危害。有人表示,尽管大部分都是未成年人,但未成年人也会长大。也有人立刻想到了一年前发生在宝安区的暴力砍人事件。那次事件共造成2人死亡,9人受伤,事发地点距离小区只有5公里,尽管警方排除了嫌疑人患有精神疾病的可能性,但很多人还是将这场灾难的起因与“精神病”联系起来。
业主们决定行动。7月17日,他们共同撰写了给住建局的公开信。当天晚上,他们连夜制作好了横幅,上面写着“保障了他们的住房权,谁来保障孩子的生命安全”“罔顾潜在危险,危及校园家园”。
18日早上,小区门口贴出了告示,表示因为台风原因,原定于当天进行的看房取消。有一些业主认为,台风过境不过是相关部门的借口。业主们的焦虑并没有因此停止。原定计划不变,他们在小区门口将横幅拉开,消息立刻传到了住建局。
谈判
业主们选了六位代表,与住建局谈判,其他人则在住建局大楼外面等候。尽管住建局的干部们表示,这只是为了后续工作所做的必要沟通,但双方的谈话仍然带着明显的火药味。
一位李姓业主表示,他们坚决反对政府的这次“安排”。“这些人要安排,你先安排到比较偏僻的地方去,我先声明哈,我们不是歧视。”他对住建局表示。因为年纪偏大,其他业主都称此人为“李叔”。
一位李姓主任强调,此次选房并非政府的“安排”,住建局并不能决定谁来申请,而且此次分配符合政策规定。“这是一个政策性的东西,不光是你这个楼盘,那以后深圳每一个只要是旧改或者棚改的楼盘,都会配一定比例的保障房。十九大报告当中提出,多举措,多主体,搞好这个社会保障房的建设,我们市也出台了(一些相应的举措)……”他这样说道。
另一位住户对此次安排的精神病患者数量表示质疑。“一下子这么多,我们接受不了。”
一位吴姓科长是这次方案的制定者,他表示,这次的情况有些偶然。“这一批刚好精神残疾的人比例比较多,刚好他们的排名又比较高(注:指申请保障房的业主各项评分排名),所以造成了这个比例这么高。”吴科长希望业主们能够理解。
另一位干部对在场的业主们澄清说,17户精神疾病家庭绝大部分都是自闭症儿童,“自闭症的小孩并没有比正常人更具有攻击性。”对于这个说法,在场的业主们并不认同。
这一切让住建局的干部们感到头痛。自己并非医学专业人士,无法对这些业主进行许诺,残联工作人员的解释也没能打消业主们的疑虑。
最后,干部们答应这些前来谈判的业主,将与精神残疾人员的家庭进行沟通。深圳市宝安区住建局党组书记戴鼎清承认,“政策法规没什么问题,但是一次性安排这么多,还是有些欠考虑。”他对业主们表示:“我们正在做优化考虑,不安排那么多人进去,就这个意思,让有资格进去的人,通过沟通,让他们选择到别的地方去。”
然而,根据一直关注此事的自媒体“大米和小米”的报道,一位残疾人员家庭明确表示,不考虑其他地方。
事情陷入了僵局。住建局仍在进行斡旋,试图找到一个新的方案。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