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莹莹,周亚飞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洛阳 471000
癔症在临床中又称为歇斯底里症,主要是由于明显的生活事件、内心冲突等心理事件所引起的暗示或者自我暗示等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一组疾病,缺乏持久的精神病性症状及相应的器质性疾病基础[1]。有研究显示青春期癔症多发于女性人群,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2]。目前在我国发生青春期下肢癔症性瘫痪患者多为独生子女,由于家属过分的溺爱及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致使青春期少年心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此次研究针对青春期下肢癔症性瘫痪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后对负情绪的影响展开讨论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该院收治的50例青春期下肢癔症性瘫痪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25例,年龄最小的患者14岁,年龄最大的患者17岁,平均(15.5±2.8)岁,发病因素有考试压力、受到老师或父母严厉的批评等,临床症状为下肢无力、疼痛、麻木不能行走、恶心、呕吐等;观察组患者25例,年龄最小的患者14岁,年龄最大的患者 18岁,平均(16.0±3.0)岁,发病因素有考试压力、受到老师或父母严厉的批评等,临床症状为下肢无力、疼痛、麻木不能行走、恶心、呕吐等,两组间患者各项一般资料的对比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1.2.1 对照组 该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给予该组患者心理干预。①暗示性护理:护理人员可以为患者注射生理盐水,然后告诉患者这种药物是最好的药物,对于患者的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在心理上使患者得到满足。另外告知患者在注射药物之后,脚部会出现发热感,然后整个下肢也会有发热感,说明药物见效了,患者可以下床进行活动。②心理干预:癔症患者心理比较脆弱,对外界也比较敏感,护理人员应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在取得患者的信任后在实施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在倾听患者主诉的过程中应耐心,然后告知患者疾病通过治疗可以彻底治愈,不要灰心,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③针对性心理指导: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每星期进行一次心理指导,指导患者改变任性、脾气暴躁的性格,另外在生活上指导患者自理,彻底消除患者自我为中心的态度,促使患者意识到正确的认识自己、理解别人,才可以更好的面对生活。④集体性心理指导:定期举行集体性心理健康讲座,讲座的内容包括有关疾病、治疗药物、心理等有关的知识,另外也可以让患者自行交谈讨论,交谈的内容包括发病原因、治疗效果等,通过交谈患者可以看到治愈的希望,增加了患者的依从性。⑤家庭教育:与青春期患者最为密切的环境就是学校与家庭,然而由于父母对孩子有太高的期望因此孩子承受了极大的压力,再加上父母忙于工作,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因此缺少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使得孩子的心理变得脆弱、自卑等。护理人员应对父母进行健康教育,指导父母与孩子进行心理交流,不要一味的溺爱孩子、或给予孩子太大的压力,指导父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根据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抑郁量表[3]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当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超过14分时代表患者处于焦虑的状态,当抑郁量表评分超过20分时代表患者处于抑郁的状态,评分越高说明患者负性情绪越严重。
该次研究数据借助于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总汇处理,用(s)来代表计量资料,行 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护理前两组患者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抑郁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抑郁量表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负性情绪评分的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负性情绪评分的比较[(s),分]
组别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抑郁量表评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n=25)观察组(n=25)tP 18.4±3.4 18.5±3.5 0.091>0.05 14.5±2.4 8.4±1.2 10.166<0.05 24.1±4.2 24.0±4.0 0.077>0.05 17.8±3.2 10.5±2.1 8.529<0.05
青春期下肢型癔症瘫痪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焦虑及抑郁属于不愉快的一种情绪,是机体适应过程中的一个过程[4]。青春期属于发育期、性格暴动期,尤其是女孩子,极易发生心理偏差。在此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心理干预,经过护理后发现观察组患者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抑郁量表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说明心理干预有效的降低了青春期下肢癔症性瘫痪患者的负性情绪。青春期下肢癔症性瘫痪患者面对感情的表达时表现出强烈而又不稳定的状态,对于他人的言行及自己躯体感受比较敏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造成这些因素主要是由于父母过分的溺爱导致独立性比较差,从而对父母过于依赖,最终导致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通过实施心理干预时患者在心理上得到了满足,促使患者慢慢变得独立,不在以自我为中心,学会去理解他人,善于表达自己的内心,对其父母实施教育使父母意识到自己教育方式的错误,培养孩子独立的性格,使心理承受成立渐渐变强。
综上所述,在青春期下肢癔症性瘫痪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后有效的降低了患者负性情绪,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和使用。
[1]徐玉红.双下肢运动疗法在对瘫痪患者护理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11(7):242-243.
[2]李盼,袁菲.结构式心理护理对瘫痪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5,14(5):246-247.
[3]何美珍,虞瑜,陈春春,等.ICU青壮年四肢瘫痪患者的负性心理分期与护理[J].中国乡村医药,2015,22(19):84.
[4]邓雪宁,侯世文.外伤后癔症性瘫痪的治疗及护理干预[J].医学信息,2016,29(4):94-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