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探讨

2018-01-17 07:48:49李红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7年17期
关键词:肠道病毒口病干扰素

李红

临沂动植物园,山东临沂 276000

手足口病指由于感染肠道病毒所引发的小儿传染性疾病,以5岁以下儿童为多发人群,以口腔、手足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低热、厌食及口痛为典型临床症状,大部分患儿7 d可自行痊愈,少部分患儿存在引发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及心肌炎等并发症的可能性,个别患儿病情发展迅速甚至死亡[1-2]。有统计资料表明,手足口病的发病率高,呈逐年递增趋势,其诱发机制与肠道病毒存在着密切联系,尤其是71型肠道病毒及A16型柯萨奇病毒,经接触传播、呼吸道传播及消化道传播,其潜伏期不低于2 d不超过10 d,一旦处理方法不得当或处理不及时直接危及患儿生命。鉴于此该文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究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在该院于接受治疗的86例手足口病患儿纳入研究,两组患儿家属均知悉此次实验内容,并签署实验同意书。此外,排除病毒或细菌感染疾病者、实验药物过敏者、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各43例。其中,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23:20,最小及最大年龄分别为2岁、7岁,中位数年龄(5.1±0.3)岁,中位病程(2.6±1.8)日;观察组中,男女比例为22:21,最小及最大年龄分别为2岁、6岁,中位数年龄(5.1±0.2)岁,中位病程(2.9±1.7)d。 根据以上各项基本资料可知,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对比研究的价值。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实行抗病毒及抗感染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即:实行α-2b干扰素治疗,肌肉注射α-2b干扰素,1次/d、100万IU/次。观察组患儿给予干扰素及炎琥宁联合治疗,即:肌肉注射α-2b干扰素,1次/d、100万IU/次;将10 mg/kg炎琥宁与浓度5%葡萄糖溶液配制为炎琥宁混合液,静脉滴注炎琥宁混合液,1次/d,持续治疗7 d,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1.3 判定标准

临床疗效标准:①显效:经治疗,患儿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且疱疹治愈停药后无复发;②有效:经治疗,患儿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且疱疹趋向好转;③无效:经治疗,患儿临床症状及疱疹均无任何变化[3-4]。同时,记录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观察两组患儿用药后是否存在不良反应。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率对比

在治疗有效率上,观察组为95.35%,与对照组69.77%相比明显更高,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率[n(%)]

2.2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对比

在住院时间及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指标上,观察组住院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短,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对比(x±s)

2.3 两组患儿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观察组为18.60%,与对照组2.33%相比明显更低,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手足口病属于临床常见小儿传染性疾病,以5岁以下儿童为多发人群,以口腔、手足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低热、厌食及口痛为典型临床症状,并且其诱发机制与肠道病毒存在着密切联系,尤其是71型肠道病毒及A16型柯萨奇病毒,经接触传播、呼吸道传播及消化道传播[5]。同时,重症患儿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包括神经系统表现、呼吸系统表现及循环系统表现,以2岁以内患儿合并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较为常见,并且少部分年龄小于3岁患儿病情发展迅速,发病后5 d内存在诱发循环障碍、脑水肿、脑脊髓炎及脑炎的可能性,甚至病情危重累及生命或遗留后遗症。

从现阶段我国医疗水平来看,治疗手足口病的方法较为单一,以药物治疗为主以生活干预为辅,大部分患儿7日可自行痊愈,少部分患儿存在引发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及心肌炎等并发症的可能性[6]。作为广谱性抗病毒剂,干扰素(英文简称IFN)无法直接杀死或抑制病毒,主要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促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复制,可分为白细胞型干扰素、成纤细胞型干扰素及淋巴细胞型干扰素。同时,干扰素能增强细胞活力,例如: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NK细胞等,充分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提高抗病毒能力。此外,干扰素普遍肌肉注射、皮下注射或局部灌注给药,具有一定程度的时间依赖性。

临床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普遍选择利巴韦林治疗,能有效拮抗不同病毒且用药不良反应严重,例如:骨髓抑制或食欲不振等,直接影响治疗效果,不建议主动采用。炎琥宁又称奥美拉唑,是现阶段医疗研究中作用机制与H2受体拮抗剂不同的新型抗消化性溃疡药物,主要特异性作用于胃粘膜壁细胞减少壁细胞中质子泵活力。同时,炎琥宁主要由穿心莲中提取,以穿心莲内酯琥珀酸板半脂钾钠盐为活性成分,具有镇痛、抗炎及抗感染作用,能显著增强患儿免疫力,并且以肌苷酸-5-磷酸脱氢酶抑制作用为基础阻碍病毒RNA或DNA复制,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效果良好。

经该次研究发现,对照组实行干扰素治疗,观察组实行干扰素及炎琥宁联合治疗,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1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9.77%,观察组显效22例、有效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35%,干扰素及炎琥宁联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效果良好。

综上所述,在治疗手足口病患儿的过程中,给予干扰素及炎琥宁联合治疗的效果良好,能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安全性高。因此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及使用。

[1]郭红,董丽滨,房丽丽.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9(1):213-214.

[2]李子恒.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0):100-101.

[3]邬金凤.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6):26-28.

[4]曲宪成,田苗艳,林参.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28(1):92.

[5]李春,岳彩虹.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15,23(6):187-189.

[6]黄奎军.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20):66-68.

猜你喜欢
肠道病毒口病干扰素
手足口病那些事
警惕手足口病
幼儿园(2020年18期)2020-12-30 11:58:02
孩子“口腔溃疡”警惕手足口病惹祸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多种肠道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细胞免疫功能比较
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雾化吸入γ干扰素对免疫低下肺炎的疗效观察
哈尔滨医药(2015年6期)2015-12-01 03:58:19
干扰素α-1b治疗成人麻疹疗效初步观察
EV71-CA16肠道病毒荧光定量RT-PCR诊断试剂盒的研制
恩替卡韦治疗干扰素失败的慢性乙型肝炎72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