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艳丽
(镇赉县水产管理总站,吉林镇赉137300)
存活阶段是生理适应阶段,持续时间取决于鱼种的生活史以及移植生物的发育阶段,如果引入的鱼不能繁殖,如鲢鱼、鳙鱼、草鱼移植于不包括较大河流的水域。
繁殖阶段的鱼类,如鲢鱼、鳙鱼在某些水库上游河道中也能产卵,但因河道太短,受精卵没有发育便被冲入静水区,陷入淤泥中或被洪水携带的泥沙掩埋无法成活。
只有当移植生物能够生活繁殖并而且下一代也能成活,才算通过了第一期的第三阶段,也就是说获得了生物学效果。我国水库养鱼的实践证明,一些较大的水库,在上游多少都可获得一些成活的鲢鱼、鳙鱼的幼鱼,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培育资源的需要,仍需投入鱼种。第二期,即多生命周期或归化(顺化):移植生物有了生物学效果并不等于驯化工作的完成,只有当移植生物继续适应新条件形成稳定的、经得起捕捞的渔业种群的时候,才算是达到驯化的目的。
由于群落中加入了新的成分,就促使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原有的平衡关系破坏了,经过一番竞争和适应后,才达到了新的平衡。移植鱼类要经过严格的科学分析,只有在科学上和经济上都合理才能着手进行。主管部门应当严格把关,不准许由于个别人的爱好和无知,一时心血来潮贸然从事引种工作的做法。
引进新鱼类的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水域中现有的经济鱼类不能利用水域中所有的饵料资源,因而水域的鱼产量低于其所能提供的鱼产力;水域中现有鱼类经济价值很大,因此渔业收益不高;由于某些原因水域状况(盐度、气候、水温等)发生变化,生活条件不适于原有鱼类,必须把适宜于变化后条件的种类移入;水域中栖息着有经济价值的凶猛鱼类,但是其饵料基础不足。向水域移植适当鱼类就改善了凶猛鱼类的营养条件;某种鱼过去栖息于该水域中,但由于某种原因绝迹了,假若水域的状况仍适于鱼类生活,把原有的鱼恢复起来是适宜的。
移植生物的基本属性就是其内因。生物的个体发育是对其系统发育简短而扼要的反映。要了解一种生物潜在适应能力;必需充分了解这个生物的起源、生活史和分布现状,不然就难于揭露其内部矛盾,难于了解这种鱼类是否能在某些水域驯化。在移植工作中,要考虑移植生物遗传性的保守性和可塑性,即这种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分布广的多态种比特化的地区种和残遗种易在新条件下成活。另外,还要考虑移植对象的生殖能力、生长速度等因素。
耐受性:对所有因子的耐受范围很广的生物,一般都有广泛的分布区。在自然界中,生物实际上不是生活于最适范围内,其他一些因子就会有较大的重要性。繁殖通常处于某一因子的临界点,因而环境因子最可能起限制作用,种群的生长繁殖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任何接近或超过耐受限度的环境条件都可以说是限制因子,把最小量概念和耐受性限度结合起来,可以得到一个普遍有用的“限制因子”的概念,是生态学家经常发现的薄弱环节,如果生物对某个因子的耐性很广,而这个因子又较稳定,那么其就不能是限制因子。
饵料基础及其易得性的状况对移植工作有一定的影响,特别对移植生物能否发展成优势群体,从而提供较大的经济收益具有重要作用。再有就是病原生物,两个不同地区的鱼类存在着不同的疾病,本地区的鱼对本地区的某些病原体往往有一定的适应性,对本地区危害不大的病原生物遇到外地区的鱼类,就可能爆发为严重的流行病,造成鱼类的大量死亡。这是因为新环境下,病原体及其宿主还没有产生相互适应,包括移入鱼对新水体的病原生物和新水体的鱼对移入鱼类带来的病原生物,结果宿主可能被消灭。另外,移植动物进入新环境由于环境的剧变,反馈能力降低或自我控制的能力破坏,也易引起急性病虫害,所以要进行移植工作。要对移植鱼原水系的病原体和移植地鱼类的病原体作系统的调查。如发现有可疑的病原体,就要进行隔离检疫和消毒工作。新移入的鱼类,特别是来自不同区系复合体的鱼类,因为缺乏相互适应,其相互竞争、排斥是异常激烈的,竞争的范围或内容非常广泛,如饵料、繁殖场地、栖息场所、吞食鱼卵等。
[1] 陈文忠,赵国翠.花鲈鱼苗淡化及驯化技术的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01).
[2] 王丹丽,徐善良,彭仕伟.多刺裸腹溞在不同盐度下的种群增长参数及其驯化[J].水生生物学报,2000,(01).
[3] 王贵英.驯化鱖鱼摄食配合饲料[J].农业知识,20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