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权县农业畜牧局 李方方
随着农业的发展,地膜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地膜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资料之一,它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农业产量和效益的提高。地膜不仅能够提高地温、保墒、保湿、保土、保肥,而且还有灭草、防病虫、防旱抗涝等功能,对于那些刚出土的幼苗来说,具有护根促长等作用。随着地膜应用量和使用年限的不断增加,许多农民仅仅看到了地膜应用带来的好处,却忽视了残留地膜对土壤环境造成的危害。
大量残留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地膜进行农业生产留下的危害主要体现在残留上,在自然条件下需要上百年时间才能完全降解,由于地膜不易分解,残留在田间的地膜会对土壤造成一系列危害,大量的残膜存在会导致土壤的物理结构层次改变,使得土壤水分、养分向下输送受到阻碍,土壤间隙和通透性降低,不利于土壤空气循环和浇灌,从而影响土壤的吸湿性,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土壤空气的循环和交换,进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正常活动,造成土壤板结和破坏土壤理化性状,降低土壤肥力水平。
残膜的聚集会阻碍土壤毛管水的运动、降水和灌溉水的渗透,对土壤容重、孔隙度和通透性都会产生不良影响,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由于残膜影响,破坏了土壤的理化性状,必然造成农作物在生长时其幼小的根系被残膜缠绕,种子发芽困难,根系生长受阻,农作物生长发育受抑制,从而导致水分、养分的吸收被阻碍,造成弱苗、死苗。同时,残膜的隔离作用影响农作物正常吸收水分、养分,致使产量下降。
由于回收残膜的局限性,加上处理回收残膜不彻底,方法欠妥,部分清理出的残膜弃于田边、地头,大风刮过后,残膜被吹至家前屋后、田间、树梢,影响农村环境景观,造成“视觉污染”。
土壤中残留大量地膜,会影响日常农事操作,在进行耕地、整地、播种等农作时会缠绕在农具上或堵塞播种机,影响农事操作或播种的质量。如果被牛羊等牲畜误食,可能会引起牲畜中毒死亡.
国内农膜强度低,耐用性差,使用寿命短。其主要原因是农膜的熔融指数(MI)高,极难降解。一些不宜用作农膜的树脂(如耐老化性差的高密度聚乙烯)也被用作农膜原料,其用量占农膜总量的1/5。这些劣质农膜易破碎,不易清除,是造成农膜污染的主要原因。
目前农民对地膜污染的危害有一定的认识,但他们的长远观念差,注重当前效益,忽视长远效益,对面源污染概念意识淡薄。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农膜环境方面的法规及农膜土壤残留标准,土壤残膜污染实际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而国外一些国家法律明确规定,不论使用何种农膜,农作物收割后不许有农膜存在,否则将罚款。
我国农膜年产量百万吨,且以每年10倍的速度递增。随着农膜产量的增加,使用面积也在大幅度扩展,现已突破亿亩大关。无论是薄膜还是超薄膜,覆盖何种作物,覆膜土壤都有残膜存在,污染量在不断地增加。
防治地膜污染应遵循“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强化管理为核心,以回收利用为主要手段,以替代产品为补充措施”的原则,积极防治残膜污染,通过清理和回收利用来减少污染,并依靠回收利用的经济政策提高回收利用率。以下是防治农膜污染的几点建议:
要根据不同作物不同时期选好地膜品种;要起高垄,沟要宽;起垄前要多施有机肥;地膜与垄面要紧贴;地膜一定要封严,封膜后3~4 d复查一遍;定植孔要填堵严,防治杂草滋生。覆膜要选择无风天,覆膜前先用扫帚把垄面上的坷垃扫掉,然后顺着畦长覆膜,并要注意拉紧,把薄膜两头压在土中,再把膜两边顺垄压入土中。
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以鼓励回收、加工、利用废旧地膜企业的发展,调动其积极性,减轻政府负担。要求地膜销售部门和地膜消费者自行回收利用,不能自行回收利用的企业或个人要交纳回收处理费,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用于对回收利用者的补偿。
适期揭膜技术可缩短覆膜时间,地膜仍保持较好的韧性,容易回收,一般回收率在95%以上,节省回收地膜用工,而且还能使作物增产,能基本上消除农田土壤的残膜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要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和农民群众对地膜污染危害的长远性、严重性,恢复困难性的认识,提高回收地膜的自觉性。县、乡、村三级政府和广大群众要从源头重视,积极支持和参与。不乱扔乱放,通过手工或专用工具回收残留地膜,要集中销毁或统一回收。